“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2013-12-29葛君梅
[摘要]文章分析阐释了新传媒背景下的“碎片化”阅读,以及“碎片化”阅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提出“碎片化”阅读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反思与创新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碎片化”中的重聚,紧扣主体性原则,培养“专家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领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碎片化”;阅读;创新
[作者简介]葛君梅,吉林体育学院基础课教学研究部。
阅读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是读者对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材料进行解码从而获取信息、提取意义的心理过程[1]。随着传媒的迅猛变革发展,阅读的形式、信息的载体已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碎片化”阅读阐释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碎”的解释是: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零块。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研究者提出“碎片化”这一概念,主要指后现代文化视野中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像,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2]。“碎片化”表现为整个社会在转型过程中,思维或者行动方式以多元并存。当完全封闭意识突然释放后的爆发,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让人获得了解放,个性需求的差异促使主体不断寻找适合自己价值取向的方式,由“完整”破裂为“碎片”。
至今,“碎片化”之说影响到阅读的内容及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提供了全新阅读平台,随着数字屏幕的普及,信息从纸质介质转移到电脑、智能手机、MP4、平板电脑、电子书等电子像素中。加上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受众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变化,碎片化的时间加上便携的低廉电子阅读设备,使得人们阅读起来越便捷,也使得阅读的内容变得短小精悍,整片内容被撕裂成“碎片”。这其中微博是“碎片化”的典范,其不超过140字的内容,提供了快速、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成为各种信息的聚散地。这种不完整、时断时续、利用零碎时间进行的阅读,被称之“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在本质上是整个社会碎片化或者多元化趋势的一个体现。
依托新媒体技术的“碎片化”阅读具有明显的特征,阅读浅层化、信息传播快捷化、阅读方式互动化、阅读服务个性化、rPlDM/28XMN1meLOyPnmxZEB5IvBPzM7EzEQWb2nTcs=阅读内容多媒体化。当前传统的信息传媒影响份额不断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从纸质阅读转向电子阅读,从线性阅读转向非线性阅读,从单纯的接受到交互相动的阅读,从深度阅读转向浅阅读,这种“碎片化”阅读已渗透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信息资源和更加快捷的阅读体验,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碎片化”阅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 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被分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整体而非局部、开放而非封闭、动态而非静态的生态系统。“碎片化”阅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条块分割和离散状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功能被分化。“碎片化”阅读也使各载体力量间出现严重的条块分割问题,不同力量间缺乏相互配合,表现出自发、无序等离散状态。虽然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碎片化”阅读却使广大读者难以感受到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2. 削弱主流舆论导向控制力
我国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一直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重要桥梁,也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多年来,基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单向特点,不断坚持新闻改革,改进宣传工作方法,我党已形成完善的引导舆论监控和调控管理机制,为我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然而,阅读方式的改变突破了党和政府对社会舆论监控和引导的范围,扩大了群众接受信息的自主权。从技术层面来看,新的阅读形式开辟了信息发布的渠道,任何一个读者都拥有一个可展示的平台,可通过新媒体即时获得一手材料,并且还可发表议论。由于这种交往的匿名性,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的交流会呈现复杂性,这给舆论的引导和调控带来很大困难。一些政治谎言或虚假新闻不断出现在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甚至网络“无政府主义”现象的产生。
3. 挑战现有文化信息管理方式
“碎片化”阅读时代是建立在新媒体之上,新媒体服务又基于数字网络的信息交换,信息服务的主体之多样、利益之多元、技术之复杂、功能之繁多前所未有。特别是新媒体在我国速度兴起,使我们对相关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使得现有的文化信息管理部门对此难以进行有效应对和管理。“碎片化”阅读给人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其中有真理,也有谬误,有科学,也有伪科学。各种色情、暴力及种族主义宣传、宗教仇恨、民族歧视等文化垃圾,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这说明我国的相关立法、制度不完善,这与我国管理部门条块分割密切相关。新形势下的信息管理,必须完善现有的文化信息管理方式,加强内容分级、引导、管理、监控等工作。
三、“碎片化”阅读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反思与创新
1. 思想政治教育在“碎片化”中重聚
与过去传统单一的、单向的传播环境相比,“碎片化”阅读背景下读者的阅读行为、方式、兴趣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阅读的互动化是重要的特征之一,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更为多样,并且是多向的。事实上,“碎片化”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表面特征,“碎片化”阅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读者阅读需求的分化与聚合过程。所谓分化是从形象模糊的庞杂大众里面剥离出清晰且有着个性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谓聚合是将有相同文化特征、生活方式和思想政治水平的诸多个体,以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传播平台进行整体性聚合。我们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细分和精确定位的基础上,推送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取得最大化的教育效果,有效降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浪费。
2. 思想政治教育要紧扣主体性原则
“碎片化”阅读背景下,阅读的互动特点是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的重要区别,这极大激发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实际生活还是在认识活动中,都应以人为本,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成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尊重个体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唤起个体正确的思想意识,激发个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才能塑造个体的主体人格,培养个体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尊重人的主体意识,重视人的思想意识发展、接受能力、行为特点,关心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的真实感受和心理诉求。反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甚至起到反面效果。
3. 培养“专家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思想的“领路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相比,他们必须掌握先进的理论,以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去感召广大人民群众。“碎片化”阅读传递着大量丰富的即时信息,使得信息传播扁平化,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信息优势弱化。在现代社会下,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专家”,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方向,还要精通心理分析,贯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更要求了解、熟悉“碎片化”阅读时代信息传播工具的种类、覆盖面、接触率、毛评点、有效到达率、权威性、可信度、互动效率等知识,针对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采取“结合性”的工作方法,“投其所好”,实现因材施教。
4. 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领袖”
目前,我国的微博、论坛中有一大批 “舆论领袖”。这些 “舆论领袖”在某一领域往往见多识广,比一般受众有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对某些问题见解深刻,并为追随者深深信赖,从而引导、控制着整个舆论方向。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领袖”,或借助“舆论领袖”意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出正面、积极的声音,必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泽光. 创造阅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2]迈兜·赞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 北京:泽林出版社,2005:7
[3]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