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RSS阅读的六大趋势
2013-12-29何威
每一个热衷网络信息阅读的人,都已无法脱离RSS的影响。而RSS全面渗入网络信息阅读,也造成六大新兴趋势:信息源流化、传受关系化、产品轻量化、应用移动化、内容跨屏化、用户社会化。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阅读,便是人类文明大厦一砖一瓦之间的黏合剂,它令千年来的知识传承和信息传播成为现实。当发光的屏幕取代反光的书页,当点击与触控取代手指的轻捻,阅读还在延续,但又别有风味。
互联网上的信息消费方式日益多元丰富,除了基于文字和图像的阅读浏览外,还有基于音频和视频的收听、观看、社交、游戏等。但对各类网络信息(如新闻信息、评论信息、商品信息、医疗信息、专业信息等)的阅读浏览,一定仍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日常行为。
网络信息阅读的客观环境怎样?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人人皆可发声,因此众声喧哗,从《人民日报》、北京大学、到“微博大V”,又或隔壁小王,都被视为不同的信息源头,信息源的数量大爆炸。信息如长江大海,内容却反而更趋碎片,微博的140字大行其道,长文章少人问津,慢读深思似乎是一种奢侈,不断刷新页面、被一条条更新内容轰炸是一种常态。随手点开可能感兴趣的链接确实轻松休闲,但挂一漏万、拾人牙慧因此在所难免。
网络信息阅读的主观需求又如何?一定有人不满足于休闲式、碎片化的内容体验,而想要更深入持久、高强度,想要一目十行,一刻钟内纵览各家媒体今日要闻与某行业最新动态,想要就某个问题广撒网、沉浸式地细读深思专业知识和行家观点。那么,在纷至沓来的信息洪流冲刷下,应该如何沙里淘金,高效精准地跟踪阅读对自己有价值的最新资讯观点?
网络信息,怎样阅读更专业?
上一个问题的答案,要落到三个字母上:RSS。RSS早在1999年就被网景公司开发出来,但真正火爆则是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博客热潮,在2005年前后盛极一时。几乎所有网站都争相放置那个橘红色、一看到就让人想起“小喇叭开始广播”的图标。
这三个字母的全称是“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聚合”。顾名思义,它是一种消息来源格式规范。采用这种规范的站点,比如博客网站,都提供了RSS Feed文件,其中包含着最近更新内容的日期、标题、摘要甚至是全文,但通常不直接包含图像、音频、视频文件(只有其链接),不包含网站框架、广告、页面设计等花哨(或曰美观)的元素。通俗来说,它就是一个纯文本文档(XML格式),而且实时输出网站内容的任何更新,都允许你通过不同的程序或界面阅读。
如果你是名阅读爱好者,是个“文字控”,你是否已经发现了RSS阅读的一些好处?没错,简洁去噪,时效性高。
而当你用某种优秀的RSS阅读器(也常被称作“新闻聚合器”,news aggregator)订阅了100个以上的信息源时,RSS的魅力进一步体现出来:再不用去挨个点击所有想看的网站检查是否更新,再不用努力适应各种版式并费劲地寻找最新一篇文章在哪里,来源多样的更新内容将几乎即时地出现在你的 RSS阅读器中。这有点类似电子邮件的使用体验。
你还可以方便地对所有信息进行分组归类、添加标签、标记已读未读、分享到其他社会化媒体中。搜索功能也相当好用。鉴于RSS的开放特性,大多数RSS阅读器都提供订阅源导入导出的功能,也就是说,哪怕你订阅了几千个信息源,在不同阅读器间迁移,也只是几分钟的事情。
某种意义上,尼葛洛庞帝在当年他那本家喻户晓的《数字化生存》中预测的个性化“我日报”,早已因RSS而实现,惠及无数人。
Google Reader已逝,RSS正红
Google Reader(谷歌阅读器)曾是一款最知名、最成功的在线RSS阅读器,它几乎能完美实现上述的一切功能。尽管近年来为了捧红“Google+”这个社交产品,Google一再删减Google Reader的功能,但它仍然一度是方便易用、简洁美观、便捷高效的深度阅读工具。用户要做的,只是打开浏览器,在“订阅”框内输入喜欢的网站地址,并开始阅读推送而来的内容。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个RSS阅读的“杀手级”应用,在2013年7月1日被Google关闭了。当3月15日Google正式宣布此消息时,遍及全球的Google Reader铁杆粉丝们沸腾了,或是怀念叹息,或是口诛笔伐。
Google Reader谢幕的消息,也带来一种观点:RSS已经过时了!
RSS过时了吗?不但粉丝不这么看,即便是谷歌阅读器的批评者也会承认:Google Reader并非因为缺少用户而被砍,而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赢利模式,无法给Google带来直接收入,却要让Google支付它处理海量RSS内容所带来的天价成本。又一种叫好不叫座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即便是号称有理想的Google,也不得不面对商业现实而割袍断义。这一决策是否短视?还需时间来检验。与之相似,博客也曾一度火热,但也早已远离商业热点,皆因赢利模式未能有效建立。但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和传播机制,博客也仍将长期存在,其各方面价值也在不断被重新认识和评估。
对于看重内容分发和品牌推广的网站,RSS仍然是低成本、跨平台的内容推送机制。利用它来完成跨平台、多来源聚合的信息深加工,也是用户们喜闻乐见的手段。
同时,RSS几乎成为一种基因,渗入后来的无数互联网产品中。几乎被我们熟视无睹的一个例子,就是Facebook在2006年发明的“news feed”(这一功能在人人网上叫“新鲜事”)。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功能,你如何快速得知自己的上百位好友今天有没有发照片,有没有在状态里吐槽或赞美你?微博中按时间顺序聚合展示多个关注对象的“信息流”的机制,同样脱胎于RSS订阅。尽管在页面没有看到那显眼的RSS图标,但它其实无处不在。
可以说,每一个热衷于网络信息阅读的人,都已无法脱离RSS的影响。而RSS全面渗入网络信息阅读,也造成六大新兴趋势:信息源流化,传、受关系化,产品轻量化,应用移动化,内容跨屏化,用户社会化。
信息“源”“流”化
互联网曾造成人类信息消费方式从“推”到“拉”(Push to Pull)的转变。在互联网流行之前,人们的信息获取主要依赖报刊广电等传统媒体,记者编辑们精心挑选了信息大餐并打包“推送”,受众们照单全收。互联网普及之后,人们开始习惯在门户网站动辄上千的链接中挑选并点击,习惯用搜索引擎寻找感兴趣的内容,拖到自己眼前。
然而,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获取和消费不再是简单的“推”或“拉”可以概括。如前述之信息源数量大爆炸的局面下,我们渐渐习惯将浏览器页面、电脑客户端或者移动APP的界面作为入口,去聚合来自几十个,甚至数百上千个信息来源的内容。尔后,信息化作数据流,实现实时且个性化的更新递送。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比如登录后访问的微博首页、人人网首页,同一个域名,千万访问者看到千万个不同信息流。这由用户此前选择的信息源,以及此前的阅读历史来决定。
传、受关系化
于是,今天常见的信息获取和消费模式或许可以这样描述:有选择地关注、追随、订阅——也就是先与内容源建立关系和连接,然后是源源不断的信息推送,之后再是有选择地阅读。
作为对比,传统的大众传播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是非人格性的,工具性的,大众媒体与大众受众之间,拥有资源和所处地位极不平等,缺乏真正的互动;去人格化的技术中介,以海量复制和高速传递技术跨越时空,产生强大的传播效能。
而今日之网络信息接受者,是各类型信息源的“粉丝” “追随者”“好友”,围绕他/她的信息网络已经日渐与社会网络相融合。信息交换与人际互动在此网络中并存。网络不再是外在于主体的工具,而是主体置身其间的场域。笔者提出“网众”及“网众传播”之概念,正是基于此现实语境。
产品轻量化
或许可以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Google Reader的关闭。巨鳄的离场会给新人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一些“小而美”的服务,将以轻盈又清新的姿态,成为用户们的新欢。更低的门槛、更轻松的体验、更加直观的互动,这些都是当前主流RSS阅读产品追求的目标。
这事实上也是对整个互联网“轻量化”风潮的响应。博客的写作或阅读,对越来越多的用户来说似乎有点太“重”。从纸书到个人电脑,再到种种手持移动终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硬件上的轻量化——人人都可以随身携带一个小图书室。
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很“轻”的RSS阅读产品。
例如,用户以亿计的QQ邮箱中的“阅读空间”,也许会让人惊呼——原来RSS阅读器就在身边!简单,但是该有的基本功能都有了,包括订阅、内容源的分类管理和导入导出等。对大多数人来说亲切易上手,而且跟QQ、腾讯微博无缝衔接,便于分享内容。
与之相似的,网易用户或许可以尝试“有道阅读”(http://reader.youdao.com):也有简洁的订阅、管理、浏览界面,订阅源导入导出功能。但用户体验略逊于QQ邮箱的阅读空间。
素以“小清新”、“文艺范”著称的豆瓣网亦拥有自身的RSS阅读产品“豆瓣九点”(http://9.douban.com/reader),其风格清新简洁,适于休闲阅览,但由于定位原因,其功能难以胜任专业的RSS阅读。
就全球范围而言,目前被视为Google Reader最佳接班人的Feedly(http://feedly.com/),尽管功能强大,但其简洁而极具设计感的界面,耳目一新的杂志版式和阅读体验,都仍令用户有“轻量”的感受。你不会为它背后默默抓取了千万数量级的RSS信息源而感到难于搜索和选择,也不会因为它功能全面繁多而找不到最基本的添加、分类、阅览按钮。
应用移动化
当SoLoMo(Social/Local/Mobile,社交/在地/移动)成为整个互联网大趋势时,网络信息的RSS阅读自然也不会例外。从老牌的RSS订阅服务集成应用Reeder,到新锐的新闻阅读应用Circa,越来越多的产品同时携带RSS基因和APP基因,来迎合这个移动互联时代。它们将帮助勤奋的阅读者们填充每段碎片时间,当别人在通勤间隙玩“愤怒的小鸟”的时候,你仍然可以享受阅读的快乐。
例如,定位于“社交杂志”的Flipboard,2010年问世便惊艳。滑动翻页的互动方式极佳契合了触屏操作,杂志式重排版带来数字阅读新体验,成为此类移动阅读产品之开创者。其RSS订阅更多地强调与用户社交网络的融合,以获得个性化推荐和方便快捷的社会化分享为特色。用户可在数百个精选的主流媒体、网媒博客中选择订阅,也可关注由编辑整合的频道资讯,与facebook、twitter等账号打通,还可同步各种其他RSS阅读服产品的订阅源。但是对于中国用户来说,它先天的不足或许是“水土不服”,其中文版APP里可订阅的优质内容与频道大打折扣。
而在Flipboard的众多中国效仿者中,扎客(Zaker)算是最优秀的一个,功能一应俱全,订阅范围从媒体内容、新闻主题浏览,到特定用户微博和自主RSS源。你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新浪微博客户端来用。还可绑定新浪、腾讯、搜狐微博、人人网、QQ空间等账号,并能将阅读内容分享到其他许多应用中。内容预先离线下载功能也很体贴,以节省流量,或弥补没有3G网络环境的遗憾。
“网易云阅读”另辟蹊径,做成了大而全的产品。扎客有的功能,似乎它都有;在网络信息阅读之外更集成了书籍阅读功能,包括本地电子书通过Wi-Fi、iTunes和邮件等方式的上传,以及从网易的“书城”平台下载。尽管目前“书城”里的书籍数量和质量都还有限,起码程序内购买的商业模式已见一斑。“网易新闻”则是新闻类RSS阅读的翘楚。
内容跨屏化
一方面,无论智能手机还是平板电脑,阅读视觉效果都无法与个人电脑的屏幕相比;移动阅读的环境也常常不利于安静、持久地细读与深思。
另一方面,你或许在电脑上发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一个值得一读的网页,但手头正忙,很想在回家的地铁上抽空读它们。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需求,催生了一系列衍生产品,帮助我们在多屏之间操控内容,实现“稍后再读”,它们同样是基于RSS的服务。
这类阅读产品中最著名的包括:Instapaper, Pocket, Readbility等。其宗旨就是用一个账号打通所有屏幕,跨越各种操作系统,让你随时随处,想读就读。当然,它们也普遍地被内嵌在其他各种RSS阅读器或APP中,以实现无缝的收藏和分享。
用户社会化
当你使用网络信息RSS产品时,不再是孤独的阅读者,而是社会化的分享者、评论者、传播者。首先,不论是基于Web浏览器,还是移动客户端,所有的RSS阅读产品必定能提供分享功能,让你能转发想广而告之的内容及自己的评论到各种社会化媒体中。其次,不少RSS阅读产品特别强化了用户的评论和彼此的互动,例如“网易新闻”,延续其门户网站“无跟帖,不新闻”的口号,每个新闻条目后动辄数以千计的跟帖评论,成为鲜明特色。不少产品通过技术和运营机制,努力建设社区,打造社交阅读的体验,像Youtube创始人团队推出的“美味爱读”应用,就是通过社会化的标签云来自动推荐RSS内容。
应当说,用户的社会化让阅读行为有了与旧时代全然不同的模式和语境,其中的好处或弊端,难以一言蔽之,值得细察。
网络信息RSS阅读产品之外,数字阅读产品的创新更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例如iOS上的iBook电子书平台、Newsstand杂志平台、“The magazine”电子期刊、韩寒主办的“一个”APP期刊等新形态、新模式。
正如报业危机之中,我们说或许报纸将死,但是新闻永在。同样,在一个碎片化、商业化、数字化的时代中,工具难免速朽,而阅读终将长存。真正热爱阅读的人们,总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与方式,享受阅读的乐趣和好处。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