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出版视角下文学阅读的变迁

2013-12-29陈洁刘琦

出版广角 2013年20期

“媒介形态是阅读存在的基础,每一种媒介决定了每一种社会文化”[1] 。近年来,手机报、电子书、电子期刊、网络阅读、手机阅读软件等的普及彰显着数字化时代蓬勃的新生力量,这些媒介形态带来新一轮社会变化,文学作为文化的产物在数字化浪潮中有所适应有所变迁,展现出崭新风貌。

2013年6月,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出版了电子书《9.99美元的战争》(The Battle of $9.99),详尽叙述了苹果公司、亚马逊和美国六大出版商关于电子书定价的谈判及其影响,并以1.99美元的价格在亚马逊、苹果等平台上出售[2] 。近年来数字出版始终是热门话题,以电子书为代表的数字阅读方式与传统的纸本阅读平分秋色,这一转变对于文学阅读和出版具有怎样的意味?海派小说、颜文字、哈利·波特……这些涵盖古今中外的名词通过阅读和出版而相互联系,本文尝试从文学的写作、内容和阅读三个方面探讨当前文学阅读的变迁。

一、写作:在网络上建构自己的文学幻境

阅读是出版的源头所在,而在网络环境下的文学阅读,首先受影响的是创作主体。文学参与者的平民化,每个人都有创作文学的可能性和追求文学理想的权利,也使文学较之单一纸质出版时代更显平易近人,文学的创作和出版不再是只属于高级知识分子的领域,文学褪去精英知识分子的光环走下神坛进入平常生活。数字化时代自助出版相比传统出版时代更为便捷,出版人周刊网站“出版人周刊选择”(Publishers Weekly Select)频道宣称为自助出版的作品提供接触能将其打造成畅销书的销售商、编辑、出版商等业内人士的途径。2010年6月,亚马逊推出名为Kindle Direct Publishing(KDP)的自出版服务,作者可以向亚马逊提交作品并标定价格,在Kindle平台上向消费者出售这些作品。

从当前文学领域的自助出版追溯到国内20世纪90年代,刘心武曾在《风过耳》中谈及初兴起的电脑写作,90年代初期一少部分作家开始使用电脑进行写作,当时的电脑即便是对于生活水平相对较为富裕的作家群体来说也是稀罕贵重之物。随着个人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电脑在文学写作过程中从最初存储文档的角色,发展成为创作、传播、阅读、存储各环节不可或缺的工具。

内容创作者角色内涵和外延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网络写作兴起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平等参与创作,文学在数字化平台的发布路径比纸本发表相对便捷。纵观博客热潮,人们在博客上发表文章并加以标签,使数字内容通过搜索引擎等多种途径获得读者。此起彼伏的文学网站更是发表作品的重要途径,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纵横中文网等文学网站在经历大浪淘沙之后仍保持较高人气。发表途径的多样化使每6aa4a8de66f1d5c184e8a144c879070d人的作品都有获得读者的机会,很多大热的文学作品作者开始从事创作时都并非专业出身的,如《盗墓笔记》系列的南派三叔本是一名外贸公司职员,红遍荧屏的《王贵与安娜》《蜗居》的作者六六也曾从事多年外贸工作,匪我思存则是名财务工作者。今年9月底腾讯文学广场推出首届“文学社团排行榜”评比,提出“文字梦想”和“草根文学平台”的口号,号召文学爱好者发文参赛。

受众的互动使文学作品实现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创作。博客进入中国初期沉寂四五年方逐渐为民众所熟知,其评论功能为当前文学网站的读者和作者互动交流提供了借鉴。以起点中文网9月月票排行和会员点击排行榜首的作品《完美世界》为例,自8月中旬开始连载,截至10月1日已有273931条回复。读者能够表达自己对故事发展或某一角色的期待,在书评区中相互探讨或与作者进行交流,满足读者对话语权的要求。大量读者持相似意见时很可能对作者创作思路产生影响,甚至改变文学作品内容走向,文学作品在不同程度上成为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创作,由此也使作者与读者达到从未有过的亲密。早在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风中玫瑰》这部网络原创作品,唐敏在序言中写道,纸质书的出版保留了BBS公告板中作者与读者互动的形态,“《风中玫瑰》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作者与读者的现场参与互动的效果,读者不是等待着读一部完整的作品,而是与作者一起完成一个‘帖子’的写作过程”[3] 。

二、内容:“去严肃化”的分众阅读形成

数字出版所对应的另一大背景是文化创意产业时代,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文学作品供小于求,也不同于“网络写作初期相对不求名利的态度”[4] ,数字化时代产生大量作者、读者和作品,维持文学产业有效运作需要投入商业资本和市场营销理念[5] 。在文学作品的制作上,市场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其生存与否取决于受众同样也成为每一名文学生产者的共识。作者和读者之间形成“买方市场”,读者成为文学生产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文学生产者不得不改变理念做出种种尝试以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开始关心大众的阅读需求。

其一,类型化是数字化时代文学最直观的变迁。读者在海量文学作品中进行自由选择,形成题材种类繁多的类型文学,“分众阅读”是当前网络文学的普遍形态,以起点中文网为例,文学尤其是小说被分为玄幻奇幻、武侠仙侠、历史军事等六大类型,热血、宫斗、搞笑、帝王等热门标签,此外单独列出了女生文学和文学衍生的同人漫画。

其二,文学的消闲功能得到突显。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阅读时间碎片化,长时间进行深入阅读的读者越来越少,许多普通读者进行文学阅读的目的在于从中获得放松娱乐,“随着传播媒介技术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眼球经济’和‘快餐文化’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不再强调朗读、诵读和精读,而逐渐趋于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浅阅读’形态”[6] ,文学的消闲功能“是对文学艺术功能观的一种表达,是对文学艺米现状和在新的历史处境下,对传统文艺功能观进行纠正的努力,承认并明示文艺功能的多样性”[7] ,这与传播的娱乐性有相似之处。文学的消闲功能古已有之,然而在传统文化思维中,文学艺术功能仅限于言志与抒情,明清时期杂剧小说等源于市民娱乐需求的文学类型则不被纳入文学正统,小说一直作为“闲书”而存在,直至新文学时期的文学家选择利用小说向民众传播观点才得以正名,而文学的消闲功能始终处于被批判的地位。在市场经济环境文学的这一功能得到突显,文学功能的多样性得以被承认。

其三,文学作品的写作风格和用词造句均表现出“去严肃化”的倾向。自古以来中国文学与社会思潮紧密联系,直到新文学时期提出“文学为人生”旨在通过文学唤醒沉睡的国民,而后发展出“国防文学”,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几次文学思潮,都试图通过文学表达对社会的观点和期望,希望文学担负起社会责任。而数字化时代无论是言情、科幻、悬疑或者其他的类型文学,在题材选择方面迎合读者的同时,风格也刻意追求轻松,避免直接涉及当代政治和意识形态等领域,这些作者似乎无意匡正社会秩序为读者指引人生方向或追求艺术境界,也无意建立严肃庄重的文学形式或提出特定的文学主张,他们甘心做庸常人生中的俗人,只求给予读者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网络用语近年来频繁推陈出新相继进入文学作品,表现出从网络到日常生活甚至被收录入字典的过程。近来“颜文字”的流行在微博广受欢迎成为新的网络用语,根据百度百科释义,所谓“颜文字”即在手机或网络上以字符、线条、标点符号等组成的图案,在日本得到丰富发展后风靡开来[8] ,作者以之反应情绪直观易懂取代复杂的文字表述,也反映了数字化时代人们对于简单化娱乐化表达方式的偏好,以及追求图像和直观的阅读习惯。

有趣的是,现代文学时期也曾出现过这样致力于满足受众(尤以广泛的普通市民为主)需求和喜好而获取读者市场的文学现象。20世纪30年代的海派小说承袭了民国初期鸳鸯蝴蝶派的文学商业性传统,表现出“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的特点[8] ,“受市民审美趣味的牵动,与政治性、社会性强的主流文学拉开距离。它表现市民的衣食住行、人际关系,相当的生活化。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9] ,鸳鸯蝴蝶派受到新文学家们猛烈批判,海派小说也不受认可,直到上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作品才完成了“文学性” “阅读性”和“市场性”三者的完美统一。上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是中国消费文化环境的代表,市场的运作与当前高度相似,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文学领域内,以及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激烈竞争下,当前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海派文学接近市民的特质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影响小说的题材、风格和功能定位之外,碎片化的阅读使得篇幅短小的微博成为近年来的新潮流,风行一时的微小说阅读,在微博140字的字数限制内讲述完整的故事,表达凝练却往往意味深长。与之类似的三行情书,以其一目了然却能触动读者内心的特质,一时间引发热潮也促使读者争相创作。这些简短凝练的文学形式能够见缝插针地挤入读者零碎的阅读时间,满足现代人获取信息快速、简洁、方便、高效的要求,又因为由普通人创作的内容大多贴近读者的生活实际和感情经历而容易引起共鸣。

三、呈现:媒介形式的双重多样化

科技发展推动了承载文学的媒介呈现多样化趋势,数字化时代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即是各种手持阅读器不断推陈出新,种类繁多的电子书阅读器逐渐形成产业,凭借丰富的功能和存储能力直接导致纸质书市场的萎缩。阅读应用软件的发展使手机阅读更加便利,类型文学作品集合、优秀的阅读软件、有声读物等应用能够满足多种需求,势必成为数字化时代阅读新趋势。美国的在线发行平台Scribd开展的电子书订阅服务,以读者每月仅需缴纳8.99美元就能在手机、电脑等终端阅读该平台上的任何文件[10] 。

文学的生存环境发生了诸多变化,数字媒介的普及使图像、音频、视频等因素加入到原先单一的文字因素中,文学作者有条件通过寻求与影视产业的合作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和经济效益。有声读物、电视散文、文学作品的影视剧改编,乃至依据文学作品创作精简化的漫画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展现方式。2013年电影《小时代》改编自同名小说,作者郭敬明完成了原作者、编剧、导演身份的合一,加之此前出版的漫画版以及刊物连载,成为复合出版的新典范。相比纯文字的文学作品,电视或网络上呈现的文学改编作品更为通俗易懂,2010年新版红楼梦争议颇多,然则在电视剧中加入大量原著旁白,在这一层面上使观众成为读者,在有意无意间感受到原作的语言文字魅力。而将诗歌谱以曲调进行演唱则是相当传统的方法,近年来有将徐志摩《再别康桥》、温庭筠《菩萨蛮》等诗词谱曲成歌,使这些作品迅速地为普通读者所熟知。

数字化时代为畅销书提供多种呈现形式,使之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并保持持久的影响力。《哈利·波特》系列是风靡全球的畅销书作品之一,自1998年出版第一部以来迄今为止七部作品及八部改编电影均已完结,但其衍生品如录像带、网站、电子游戏、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形成巨型产业链仍在持续盈利中。2012年11月为纪念《哈利·波特》面世15周年出版了《霍格沃茨图书馆》完整组合套装,包括《神奇的魁地奇球》(Quidditch Through the Ages),《神奇动物在哪里》(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诗翁彼豆故事集》(The Tales of Beedle the Bard),此外发行了新封面版本的全系列小说,带动新的消费热潮[11] 。

然而传统阅读仍有市场,高人气的网络文学作品大多选择纸质书作为最终呈现形式,在网络文学生产机制尚未完全成熟时将网络作为跳板,最后仍然由传统纸质出版为其加冕。上文提到的《五十度灰》(Fifty Shades Of Grey)原以《宇宙之王》(Master of the Universe)的标题在网络上发表,由兰登书屋于2011年5月正式出版。博客写作汇集成册也不乏例子,韩寒2008年出版《杂的文》、2009年《可爱的洪水猛兽》均为其博文选集,微博的流行也带动了2012年微博出书热。将发布在网络上的文学作品集结成册,似乎表现了数字化时代的人们对纸质书的眷恋。

四、结语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首先给文学的媒介产生了巨大影响,随之而来的是文学产品的创作方式、内容和阅读方式的重大变化,数字化解构了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共同造成了文学阅读的裂变和变迁。

诚然,现阶段文学产品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文学作者平民化草根化导致文学创作者素质良莠不齐,从而导致文学作品质量不一;一味追求读者市场致使一些文学作品出现同质化的倾向,而一些作者的创作独立性因读者互动受到一定的局限;“浅阅读”的流行导致深度阅读和思考缺失;数字化出版文学作品的版权和定价问题,等等。

但是回看现当代文学史,审视数字化阅读发展现状,我们仍然有理由相信,随着专业人才的成长和相关制度的完善,随着文学生产机制不断适应新的形势,数字化时代的文学产品必将不断成熟。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6] 陈洁. 印刷媒介数字化与文化传递模式的变迁[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

[2] The Battle of $9.99, a PW Original E-book[N]. Publishers Weekly,2013-06-17.

[3] 唐敏. 风中玫瑰序言[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4).

[4] [5] 关云波:论读者介入对网络文学创作的影响,云南大学,2011年11月.

[7] 孟繁华. “消闲文学”及意识形态守护[J]. 文艺争鸣,1996(2).

[8] [9]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46-247.

[10] Calvin Reid. Scribd Launches E-book Subscription Service[N]. Publishers Weekly,2013-10-01.

[11] Sally Lodge. Scholastic Celebrates 15 Years of Harry Potter[N]. Publishers Weekly,2013-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