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013-12-29黄家玉

当代农村财经 2013年10期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明确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必然要求。要深刻认识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挑战,更加注重完善制度、创新制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有力地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正确认识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挑战

(一)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守住18亿亩耕地的难度越来越大,农业用水紧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全国农田灌溉用水缺口达300多亿立方米,近5年来年均因灾损失粮食700多亿斤。我国是全球消耗化肥、农药最多的国家。化肥、农药、农膜、化学添加剂等过量、低效使用,不仅造成面源污染,也从源头上影响食品安全。耕地利用强度过高,地力持续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问题突出,草原退化严重。少量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近海渔业资源过度利用,渔业水域生态恶化。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国耕地中约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仅60%左右,中小灌区干支渠完好率仅50%左右。农业基础设施老化陈旧,部分河坝、支渠排灌渠道不畅、蓄水保水能力差的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农业基础设施缺乏有效的管护。畜禽养殖设施条件落后,动物疫病防控设施滞后。渔业生产设施条件落后,82.4%的渔船为木制渔船,老旧鱼塘超过50%,达到防台防浪标准的渔港仅占14%。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依然不高,“靠天吃饭”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三)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生产成本偏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尤其是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攀升,土地租金不断上涨,生产经营所需物化投入、设施投入、社会化服务明显增多,原来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也因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而快速提高。据统计,近5年来农资价格年均上涨10%、土地租金年均上涨21%、人工成本年均上涨14%。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截至2012年底,全国土地流转面积不足承包耕地总面积四分之一。

(四)农业青壮年劳动力相对紧缺。目前留乡务农人员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45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均超过50%,占农民工总量6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务农意愿相当低。据调查,约84.5%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30%多在农村没有承包地,40%多没有宅基地,92.3%不愿再回农村。今后“谁来种地”、“谁来养猪”等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五)农业发展科技含量偏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54.5%,低于发达国家20至30个百分点。尤其是缺少重大原创性品种和栽培技术等科技成果,推广服务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机化发展不平衡,玉米收获、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0%和30%,甘蔗、棉花收获机械化刚刚起步。

(六)农业风险防控压力大。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形势日趋复杂。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质量安全形势相当严峻。国际市场供需变化、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日益加大。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是推进发展现代农业政策的核心,也是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要统筹建设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相匹配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多层次、复合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满足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发挥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稳定发展粮食和棉油糖生产,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支持建设、合理布局一批国家级产地市场、区域性产地市场和农村田头市场。

(二)健全农业生产支持保护体系。完善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生态补偿、粮食产业发展保护等机制,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大县的奖励资金。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拓展补贴范围,优化补贴结构和方式。抓紧出台具体政策措施,确保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政策,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逐步形成合理的农产品定价机制。建立农业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鼓励引入多元化资金,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完善涉农贷款抵押担保、农业保险等机制,抓紧研究完善农业保险保额计算办法,提高保额,保护、引导农民和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参保积极性,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三)强化农业生产物质技术装备基础。整合资金渠道,落实《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及《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等专项规划,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技术先进适用”的高标准农田。建立农业科技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支持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重大农业科技研究,鼓励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支持良种引育、生产繁制和加工销售,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尽快突破棉花、油菜、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

(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培育壮大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指导和服务,支持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在粮食主产区,要更加注重引导农户将土地向粮食生产合作组织和种粮大户有序流转,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近年来,一些地方探索将支农项目交给符合条件的合作组织来实施,把项目资产移交合作组织、推动建立健全资产管护机制等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大力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六)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拓展我国农业发展空间。适当扩大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把握好农产品进口品种、数量和时机,找准既有利于农产品品种的调剂,又能够保护农民利益的平衡点。完善政策,创新方式,积极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进行农业开发,提高国际农产品供给能力,更好地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苏明:黄主任讲的聚焦了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系非常紧密。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对农民收入的提高、对中国未来重大的发展战略的实施都是一个基本问题。黄主任非常好地概括了中国未来农业发展面临的六大挑战。在这个基础上,黄主任有六个方面的政策建议,聚焦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我感觉讲得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