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丁宠,不如丁一个自己的娃
2013-12-29梅忘忘
丁宠,你当我愿意
2002年,新闻系毕业的我被一家省级报社聘用,成为社会版新闻记者。在这里,我不仅找到了开启事业的机会,而且遇到了我的Mr.Right。他是先我两年来报社的摄影记者胡杨明,我们在一次联合采访中相识,随后两心相悦地坠入情网,两年之后,我们结婚了。
转眼婚龄已有5年,同龄人大多有了自己的宝宝,我们还是二人世界。有人羡慕我们潇洒,有人热心帮忙介绍医院,其实他们都想错了,我不是不想生,不是不能生,而是不敢生。
说起来没人相信,我顶着无冕之王的头衔,杨明每天挎着两万出头的高级相机,收入竟是羞于开口的可怜,每月发到手里的人民币不过两千左右。
婚后我们一直租住在一间老式的筒子楼里,厨房卫生间都是公用的,打水要到一楼的院子里,说话声音大一点,隔壁听得一清二楚。杨明三天两头出差,我不是跑新闻就是整天坐在电脑前写稿,这种境况还要制造生命,根本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去年,我们拿出省吃俭用攒下来的积蓄,加上双方父母的赞助,购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两居室。对我们这种城市新移民来说,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意味着在都市有了根,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满足,但同时,也背上了20万元的贷款。
每月还贷要消耗掉一个人的月薪,吃穿住行全要依赖另一个人的收入,拿什么要孩子?拿什么养孩子?于是,我们只好自觉“被丁克”了。
看到别人家肥肥嫩嫩的胖娃娃,我眼馋得要命,喜欢得不得了,但时下要不起孩子也是事实。28岁生日那天,杨明抱回一只毛绒绒的小比熊,喜得我惊声尖叫,看来还是他最知道我想要什么。我们给小比熊起名宝宝,它那天然呆无比萌的可爱样子,些许满足了我们的某种需求。以后再有人关心我们的“香火”,懒得做长篇大论的解释,干脆玩笑说自己是“丁宠”一族,常常引来一片不知是羡是贬的惊呼:“真时尚!真想得开!”
我们在心里讪笑,时尚个鬼,谁苦谁知道。
不生娃的媳妇我们要不起
住进新房不久,公婆驾到,一副要长住的架势。我暗暗叫苦,GDP一路上扬,生活成本上涨了若干,再加上两个人,这日子怎么应付啊!
屋漏偏逢连阴雨,公婆来了不到半个月,我发现自己怀孕了。赶紧当机立断做了流产,回家躺在床上,一边痛骂自己的疏忽大意,一边心疼那400多块钱的流产费用。
杨明正往我嘴里喂粥,婆婆脸色铁青地走了进来,劈头盖脸地说:“一直以为你们说不想要孩子是借口,这回来就打算陪你们一起去查查啥毛病,早点生个娃,谁成想还真是不想要!孩子来了都能狠心打掉,那是自己的骨肉啊!杨明你一个大男人,耳根子别太软,咱家要不起中看不中用的媳妇,真不想生就给我离婚!”
杨明慌忙将婆婆推出了卧室,留我一个人在屋里流着眼泪生闷气。这能怪我吗?我都29岁了,再拖都成高龄产妇了,没有比我再急的,但我们养不起呀!
前几天小孟生孩子,普普通通的顺产花了4000多元;卢姐的宝宝上幼儿园,每月托儿费1200元。婆婆话里话外把不生孩子的责任全赖在我身上,她怎么不怪他儿子没本事挣钱养家,让老婆连孩子都不敢生呢?
等杨明安抚下婆婆返回来,我俩爆发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一次争吵。
我不比别人差啥,却连最基本的做母亲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到头来不但没人体谅我的委屈,反而被这样责骂,这样的日子我过够了,离就离,谁怕谁!
继续丁着
杨明忙不迭地做手势,让我闭嘴。我为什么要闭嘴!就因为他总是报喜不报忧,才让公婆以为我们吃饱了撑的玩时尚,连孩子都不要,我就是要把实情都吵出来,让大家都听听。
婆婆又折回来,声色俱厉地说:“我听出来了,你是嫌杨明没钱,没钱也买上房了,没钱也没饿着你。当年我们生孩子的时候更穷,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可谁也没绝了生孩子的念头。偏偏到了你们这,一个月两三千块,连孩子还都生不起了,哪有这么矫情的!”
杨明扎撒着双手站在中间,说这个也不对说那个也不好,黯然神伤地跌坐在床上:“妈!你就别管了,不要孩子是我们两人的决定,主要责任在我,别怪眉眉。你们以前是穷,但大家一样穷,谁也不比谁强多少,所以没什么压力。可现在不一样了,孩子生下来总得养个差不多,那笔钱根本不是我们支付得起的。你总说我是胡家的独苗,姐姐出嫁了,将来赡养你们是我的责任,还要贴补年迈的爷爷奶奶,眉眉家也是一样的情况。如果我们要了孩子,将来他长大要面对赡养12个老人的局面,你叫他怎么面对?反正中国人口问题已经这么严重了,既然生不起不如不生,这样反倒是对自己、对孩子最负责任的态度。”
婆婆和随后跟进来的公公面面相觑,张了张嘴没说出什么来。
婆婆没再跟我怄气,端茶倒水地伺候我度过小产假,等我恢复正常上班,公婆收拾东西回了老家。
晚上,老公对我说,他跟婆婆算过我们的经济账,婆婆理解了我们的处境,但说什么也不同意我们丁克。还说只要我们同意生,他们拼着老命也要帮忙把孙子带大,将来他们自己管自己,不用儿孙养,让我们放心。
我的鼻子一酸,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他们能这样说,我们做儿女的不能那么做。将来父母老了,我们如何忍心撒手不管?
再说勉强生下来交给父母抚养,让他从小就做一个留守儿童,对年幼的孩子、对身为爹娘的我们、对年老体弱的父母都太残忍了。
丁吧,还得继续丁。
宝贝你快来吧
2012年底,因为眼光精准、文笔出色,我被从新闻部社会焦点栏目调整到大周刊,担了个副主任的头衔,负责时尚版和健康周刊。突然之间就清闲下来了,有时去老岗位伸伸头,新闻部里依旧是一派繁忙,电话铃此起彼伏,记者们你出我进。
不觉间,我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为新闻部离开我没有受一丝影响?为那些跟我曾经的处境一样却仍然为心爱的事业努力奋斗的年轻同事?我也说不清楚。唯一能说得清的是,薪水随着职务的升迁高了一截,每周做两天版值一天班,其余时间在家自由组稿,空闲时间多得我足够去写一些我喜欢的风花雪月,过一阵子,风花雪月又变成一张张稿费单飘落到案头。
杨明因为一张摄影照片在全国获奖,一下子变成了胡老师。当地一家商业杂志找上门来,请他业余时间为他们拍一些精美的广告图片,当然,报酬也很可观。
很快,我家的“经济危机”就进入尾声,“生孩子”在三十而立这一年正式进入我的日程表。现在我们正戒烟戒酒积极锻炼,争取把身体养得棒棒的,迎接属于我们的小天使。
回想“被丁克”的日子,我想跟有过同样境遇的年轻人重复《乱世佳人》里斯佳丽的一句话: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也许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物质社会,身处纷扰之中的女性真的应该具有斯佳丽那种坚韧的品质,在困难中奔跑,永不放弃希望,坚持、再坚持,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只要顽强坚强地生活,美好的一天终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