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糖夫妻
2013-12-29林听雨
听雨有一位特殊的闺蜜,是她大学时的班主任苏老师。苏老师虽然年长听雨十几岁,但两人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天,听雨刚跟苏老师吃过饭,就接到了款款她们3个的电话,4人约好来到相熟的咖啡厅。
问茶知道听雨从苏老师那儿来,就问她:“你很久没见到苏老师了吧,她好吗?”
“很好!前所未有的好!苏老师最近在尝试一种新的婚姻模式,我都觉得挺新鲜的,你们听说过没有—半糖夫妻?”
“她和程老师这一对大专家,整天扎在书堆里,还挺会赶时髦?”青菜道。
“‘半糖夫妻’我知道,就是以前说的周末夫妻,这不是新新人类的专有名词吗?这老夫老妻不是整天忙着做学问吗,还有时间赶潮流?”款款也问。
“就是因为他们还像以前一样忙,所以经过深思熟虑,改做周末夫妻,也就是半糖夫妻啦!”听雨道。
“周末夫妻不是那些刚结婚没房子的小年轻,或者不得已两地分居夫妻的无奈选择吗?对他们来说有这必要吗?”青菜不解。
“你的概念过时啦!半糖夫妻不是指那些因为经济原因不得已选择做周末夫妻的人,是指那些主动通过分居来为爱情保鲜,也保留自己独立空间的夫妇。这种夫妻,经济上相对独立,定期不定期的见面更像是在约会。”问茶解释。
“还是问茶明白。苏教授和程教授结婚30年,孩子也大了。他们老夫妇任教的大学,一个在城南,一个在城北。以往他们住在苏老师学校分的城北的房子里,程老师坐公交车或者开车上下班,在路上每天至少要花3个小时。他们都是珍惜时间的人,觉得这样实在浪费;两个人又都是做学问的,写起稿子来没日没夜,在一起时也经常是各自在自己的房间不出来,很怕别人打扰。程老师在城南的学校里也有房子,于是他们决定选择‘5+2’的生活模式。苏老师说,他们从刚开始的舍不得,到慢慢适应,再到享受自由自在的个人空间,直至今天的陶醉其中,心理状态不断变化,简直是渐入佳境啊!”
“平时分居、周末相聚,都不在一起,还能渐入佳境?”款款问。
“是啊,刚才我们去的后海边的那家餐厅,就是两位老教授最新发现的—他们现在每周相聚就跟谈恋爱约会似的,每次都去发掘一个新地方,每次都去品尝一种新口味,周末的主题就是发现!浪漫吧?到了假期他们又会和女儿相约,一起去国外旅游,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呢。”听雨道。
“听起来他们倒是‘半糖夫妻’的成功案例。‘距离产生美’,夫妻间保持一定的时空距离,既能让激情持久,又可以保持各自的生活方式,可谓两全其美啊。”问茶有点动心。
“我还认识一对小夫妻,男的在广告公司做创意,女的是摄影师,也选择了‘半糖’的形式生活。他们做的都是很有创意的工作,追求新鲜感,希望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而且他们想得很明白,既不希望去改变对方,也不愿意为对方改变自己。他们说选择这种生活可以最大限度地做自己。”听雨接道。
“可是婚姻很大程度在于共同的家庭生活啊,周末夫妻明显缺少这方面体验,我觉得,风险很大。”款款不愧是风险投资人。
“我也觉得他们这个不靠谱,这种婚姻多没有安全感啊!我看两人是谁都不想被束缚,不愿承担家庭责任。俗话说‘针大的窟窿斗大的风’,那些嚷着要有个人空间的人,肯定是有别的想法。我就不信,两个彼此深爱的人要以牛郎织女式的生活为乐。激情浪漫只是婚姻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相濡以沫才是婚姻生活的主体。结了婚能够长相厮守,那是一种幸福,为什么一定要人为地制造分离?分离就可能导致第三者乘虚而入,现在社会诱惑那么多,即使你有很强的定力,又怎么能担保伴侣跟你一样?”青菜直来直去。
“那得分人,一方面要看两个人的感情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看两个人分开时间的相互沟通。像苏老师夫妇这样的,情深意笃,恩爱多年,又一同把孩子养育成人,为了自己的事业追求和生活便利,选择做周末夫妻,我觉得无可厚非。事实证明,他们协调适应得很好,最近,两位又各有新书要出版了呢!”听雨得意地说。
“要说也是蛮诱人的啊。‘他人即地狱’,再好的夫妻,勺子也有碰锅沿的时候。要是平时不用在一起忍受对方的缺点和恶习,每天可以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不必再操心那做不完的家务—这样清爽而从容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款款不禁也有些神往了。
“苏老师夫妇就过着这种生活啊,想对方时就抱着电话煲电话粥,周末推掉所有的应酬,像情人般地幽会,激情又回到了这对老夫老妻身上。我真觉得苏老师年轻了好几岁呢!”
“其实苏老师夫妇能享受到美好的周末婚姻,与他们30年稳固的婚姻基础、相同的价值观、彼此的信任认同,目前又过了抚育孩子的阶段等等因素都有关系。但不是所有夫妇都适合这种模式。目前很多半糖婚姻,都产生了负面问题,趁着伴侣不在身边,外遇出轨的也大有人在啊。要我说,能选择这种婚姻模式的,还真不是一般人。”问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