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柏林苍穹下

2013-12-29党心仪

少年文艺 2013年2期

在那个下着雨的运动会的前一天,去德国交流的学生们坐上开往上海的巴士。晚上八点校门口集合,我没迟到,但这并不妨碍我是最后一个到的。手里牵着大大的旅行箱,同行们称它为骆驼。

你能想象吗?在那个看不见璀璨星光的星空下,一辆中国巴士就像是电影《龙猫》中被施了魔法的猫巴士疾驰在高速上。猫巴士里装着的同伴都希望这是一条单行道,归来的路线是绕地球整整一圈,莫问归期,然而终有归期。因为不是离去,是远行。

接下来享受十五个小时的飞机旅途。是的,十五个小时,可以睡好几个养颜觉!凌晨四点我们来到机场,豆芽黄的阳光透过玻璃摔碎在地上。椅子的阴影拉得好长好长。

从上海到迪拜转机,目的地——德国,欧巴豪森。飞机上的伙食堪称靓丽风景:小牛肉香肠煎蛋、菠菜樱桃番茄、嫩烤土豆、蔬菜鸡蛋面、草菇老抽煎鸡肉、虾仁凉面、香煎鳕鱼片、欧芹胡萝卜条、蚝油牛排、小白菜蒸米饭、提拉米苏、吞拿鱼沙拉、柠檬白巧克力……现在想来都嗟叹不已。

石膏头像

博霍尔特是我们交流学校的所在地,两个礼拜的行程,我们有一半时间住在交流学生家。接待我的德国学生有着一张棱角分明的脸,于是我把他称为“石膏头像”。

石膏头像的家温馨和睦,位于博霍尔特市外的丁登小镇。他有一个哥哥在瑞士读书,我便住在这个哥哥空出的房间里。刚到的时候也许是水土不服吧,疲劳加上车子颠簸,呼吸的空气都让我感到绝望。于是,第一天住进去我就打开了倾斜的木质屋顶上的窗,直到走也没关。记得有一个空闲的傍晚,我坐在床边灰色的地毯上静静地看灰尘在夕阳里翩跹,脚边散落着一叠写得满满的明信片……

文艺就藏匿在这样平凡的骨髓里。

石膏头像的妈妈很会烧菜。每次吃完饭总有甜点或者水果,不过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碗没有味道的稠酸奶,里面放了深紫色的树莓。最后,树莓是被我解决了,留大半碗无味的酸奶在那里憋屈……有时石膏头像的妈妈要对我说话却不知怎么用英语表达,于是先问石膏头像一遍,然后再向我重复一遍,多么质朴可爱啊!

德国人喜欢在早晨洗澡,为了赶校车,我必须跟石膏头像抢卫生间!他家虽然有两个卫生间,但是只有一个有热水。这场艰难漫长的战役中我只有一次成功,得意忘形的我还把牙膏忘在了架子上!第二天醒来,发现牙膏不见了,听到厕所里哗哗的水声真不知如何是好。这时石膏头像的爸爸走过来,我急忙唤住他,情急之下却忘记了牙膏的英文怎么说……于是哭笑不得地手舞足蹈一阵,他爸爸居然淡定地帮我把牙膏拿了出来!自此深刻理解到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石膏头像的奶奶很可爱,她不会说英语,却总觉得我能理解她说的德语。有一次她激动地拿着一份博霍尔特的报纸拉着我看,嘴里叽里咕噜说着我完全无法理解的德语。一看报纸,我们一行人的合影被刊登了出来,于是我看着她微笑……

石膏头像的爷爷总是带着一身酒味与我交谈。他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喜爱种花,把花园打理得非常好。一个微凉的傍晚,我坐在他们家花园里单曲循环李健的《什刹海》,拿下耳机的时候,听到丁登小镇暮色里的钟声,这种恬静的回忆恐怕一辈子也忘不了。

也许德国人并不像我们原先想的那样,严谨认真,不苟言笑。至少石膏头像不是,他的好朋友麦克西也不是。有一次,石膏头像带我穿过他们学校的小树林去车站的时候说:“刚才那个同学因为要考试,非常紧张。而且他觉得自己不能做出试卷的大部分,所以他准备考试的时候给我打个电话,然后我们去厕所里交流,这样我可以帮助他……”

在我和同伴到麦克西家阳台喝过一点果酒,准备出发去啤酒节帐篷的时候,石膏头像用手去熄灭蜡烛火焰,被烫得忙把手缩回来。麦克西却大胆地把手指放在火焰上烧,毫无惧色,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后来,我才知道,那个蜡烛火焰其实是用灯泡伪装成的。

啤酒节

啤酒节是德国重要而又盛大的节日。我们去的时候刚好赶上了!虽然没去慕尼黑,但在丁登这个小镇,啤酒节的氛围也浓到化不开。

第一天晚上,我们先在麦克西家喝酒酝酿气氛。麦克西赤脚走到漆黑的花园,结果踩到一个松果,痛得哇哇大叫。夜晚的德国有逼人的寒气,我们徒步走到庆祝啤酒节的蓝白帐篷里,这里已是人声喧闹。舞台上有人在忘情地唱着经典或流行的歌曲,空气里弥漫着夹杂着烟气的啤酒味。我没什么设备能记录下嗅觉,只能让这种感觉存在我的脑海里。

深夜归家,寂静的路上偶尔能听到醉汉唱歌。抬头一看,是撒满碎钻的夜空。

第三天,真正的啤酒节来了。一大早我们买了面包到石膏头像一个同学家吃早饭,大家都已经换上特定的服装。帐篷里,人们欢快地举杯,疯狂地跳舞,椅子被掀翻歪斜在地上,桌子上有人在雀跃……特别喜欢可乐加朗姆酒的味道!

德国人热情地邀请我们跳舞、合影。几个醉酒的老人用口齿不清的英文一遍一遍问我们相同的问题,还有一个人说要送我一辆车……

高涨的情绪一直持续到夜里,直到石膏头像的嗓子已经喊到嘶哑,我们才在附近的匹萨店吃了晚饭回家。

柏林

柏林的街道上有色彩绚丽的大巴,颇有现代主义的艺术感觉。遥望可见绿色穹顶的柏林大教堂,宏大的柏林大教堂与科隆大教堂无疑是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大教堂,当然也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大教堂。我们这样说,德国之行,去的最多的是教堂,吃的最多的是香肠。德国的白香肠肉质细滑,与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在作为德国首都的柏林待了三天,看到了柏林墙的遗址。很难想象地上简单的两条线上曾经有过的腥风血雨,哪里的柏林墙推不倒呢?现实的柏林墙与想象中的完全不同,色彩绚烂的涂鸦,还有粘在墙上密密麻麻的口香糖。一时兴起,把我的益达也粘了上去。

犹太人纪念堂是个神奇的地方。大大小小的四方形应该有让我无法理解的寓意吧,穿梭在里面,到达彼岸,一回头就看到空中天堂入口般的云彩。

柏林街头的公交车像是一个个会移动的礼物盒子,穿梭在精致典雅的路灯和惟妙惟肖的雕像之间。我们去了国会大厦,仰躺在半圆形的玻璃屋顶下,屋顶的中间破开一道圆形的口子,柏林的苍穹湛蓝得仿佛要滴下来。

柏林这座让人心醉的城市!

砌起科隆大教堂的砖像是紧锣密鼓的音符,哥特式的建筑往往不给人喘息的机会。半仰着身子将它纳入相机,按下快门后我几乎倒下。忽听硬币鱼贯掉在地上,回头看,是身着小丑衣服的街头艺人弄翻了装钱的盒子。

阳光被铅云截住去路,原本冷峻的教堂更添肃杀,墙壁上赫然是一道道墨色的泪痕。空气里弥漫起一股4711香水的味道,朴素淡雅。就是如今古龙香水的起源。

科隆科隆,蓝色袜子味的冰激凌,科隆科隆,宏伟的哥特式教堂!

特里尔

大巴沿着莫塞河缓缓前行,我们来到了如画一般的特里尔。眼角的天空如醉酒的面庞,透出海棠花瓣的粉颜。前方的夕阳肆无忌惮地伸出桃色的触手,像要把我们一车人拉拢过去。

特里尔是个名副其实的古城,是卡尔·马克思的家乡。中国导游带我们夜游特里尔,随后我们跟着老师们一起走回青年旅社。深夜的特里尔很安静,没有如川的车流,没有炫目的霓虹灯,只有那些淡淡的昏黄的路灯。

不同于柏林的青年旅社,每天都可以看见形形色色的各国学生,特里尔的青年旅社给人以一种简单却不失温馨的感觉。深夜我拿着用自来水泡过却没泡开的方便面坐到吧台前,看大家一起打台球。

德国是冰酒的出生地,所谓冰酒,就是在气温较低时,用葡萄树上冰冻的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味道甜美甘醇。我们几个人合起来买了一瓶,在大巴上分掉,非常疯狂而又欢乐。

大巴

去德国的第一周阳光明媚,第二周开始是连绵的阴天。大部分的旅途时间我们在这辆巴士上度过,它附带的化妆间走进去就“顶天立地”。

从柏林回博霍尔特的那天,天被厚积的云压得很低,路边的草木向后疾驰,化为一团团褐色的雾。它们要去追赶太阳吧!云是积聚在一起撒了咖啡粉的奶油,化也化不开;又像沾满尘埃的脏泡沫,惹人厌烦。闭上眼,让黑暗来得更彻底。忽听有人喊:“咦?快看!”只见几束鹅黄色的阳光笔直降落人间,稀拉但是有力。天上的云像是破裂的蛋壳,囚禁其中的阳光得以救赎人世。阳光越来越粗,擎天柱般撑起头顶的天空。这一刻的日光就像柏林苍穹下的天使,作为邮差带来令我的心佩玉鸣鸾的希望!

这样的旅行,怎样的总结都显得拘泥。

最后一个场景应该定格在我们坐在开往机场的大巴里,看着站台上一群与我们共度两周美好时光的人们一起挥手,向我们告别。

再见了,德国——在我心中闪烁的童话。

发稿/田俊 tian17@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