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一节课比较中国与美国高中地理教科书
2013-12-29谭丽杨恬
本文选取美国《地球科学》教材“天气系统”和我国人教版必修Ⅰ“常见的天气系统”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地理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参考。
一、两版教材简介
1.美国教材简介
美国高中地理教材《地球科学》由麦克劳-希尔公司出版,中文版(译为《科学发现者》)由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全书以“单元—章—节”的结构展开,包含“地球科学”、“地球构成”、“地表演化”、“大气和海洋”、“运动的地球”、“地质年代”、“资源和环境”和“地球以外”8个单元,共30章、97节。“天气系统”位于第四单元“大气和海洋”第十二章“气象”中第二节。
2.中国教材简介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以“章—节”结构展开,分为“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5章,共16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位于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第三节。
二、两版教材比较
1.美国教材栏目设置更多样
人教版教材设置的栏目有活动和案例。“常见的天气系统”包括两个活动和一个案例。两个活动分别编排在锋面与天气、高压低压与天气两大主体内容之后,起到巩固练习的作用,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理念。案例被安排在最后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与我国教材相比,美国教材栏目设置更多样,包括学习目标、概念术语、真实世界阅读链接、阅读检查、评估等。
(1)学习目标。其设置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地球科学》教材直接将学习目标呈现在每一节内容中,“天气系统”目标如下:比较和对比三大风力系统;识别四种类型的锋面;区分高低压系统。这样以条目形式把重要知识点一一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可以依据目标开展自主学习,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概念术语。《地球科学》教材通过“概念回顾”和“新概念”把每节课涉及的地理概念加以罗列,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概念回顾”是将前面所学过的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地理概念进行复习巩固,如“天气系统”中的“对流”。“新概念”是把本节课将要学到的地理概念提取,如“天气系统”的新概念有“科里奥利效应”、“极地东风”、“盛行西风”、“信风”、“急流”和“锋面”。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有意义的学习即在学习者已有经验基础上,建立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过程。新旧概念的罗列为学生学习提供脚手架,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帮助其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3)真实世界阅读链接。其内容相当于每节课的引入,“天气系统”一节的阅读链接:夏季的某一天,你可能享受凉爽的微风。然而,在冬季的某一天,你可能会避免寒风。风向是维持世界各地热量平衡的全球空气流通系统一部分。这部分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设置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获得体验,在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引出主题,激发学习求知欲。
(4)阅读检查。美国教材的阅读检查类似于人教版教材的案例,“天气系统”一节的阅读检查:预测美国大多数龙卷风的运动方向。
人教版教材“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的案例有台风及其危害、寒潮及其危害,案例以长篇大段的方式呈现,却没有提出要求或问题,缺乏启发性。阅读检查与人教版的案例不同在于,阅读检查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地理现象或地理事实,并明确提出问题,为学生分析地理现象指明方向。
(5)评估。其作为每节课最后一个栏目,有总结、评价的功能,包括小结、理解大意、批判性思维、地球科学写作四部分内容。小结是对本节课知识性内容进行归纳,主要解决“学生要知道的知识”;理解大意是对原理性知识的总结,主要解决“学生要理解的知识”,两者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批判性思维和地球科学写作可以作为课堂终结性评价方式,考查学生综合能力。
2.两版教材内容选择有较大差别
《地球科学》“天气系统”和人教版“常见的天气系统”在教材内容选择上有明显差别。
■
(1)美国教材将风力系统和急流归属到天气系统。由于美国常年受风暴侵袭,风力系统、急流与风暴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所以《地球科学》教材内容充分考虑美国本土实际,结合学生生活,风力系统和急流选择体现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生活化的地理”的宗旨。
(2)美国教材用图详解科里奥利效应。我国教材把由于地球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在美国教材中称为科里奥利效应。人教版教材在第一章讲地球的运动时就以文字形式从理论上阐述地转偏向力的定义,概念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地球科学》教材用一整页图幅配合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通过具体数字和实例对科里奥利效应进行详细解释,化难为易,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地球科学》“天气系统”一节的科里奥利效应指出:导致流体和移动物体在一个明显的弯曲路径,而不是一条直线上运动。
回想一下,距离除以时间等于速度。地球的周长即赤道的长度约40 000千米,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大约每24小时一次。这意味着,在赤道上的物体,包括它上面的空气,以每小时1 670千米的速度向东移动。然而,并不是地球上的每一个位置都以这样的速度向东移动。北部和南部的纬线圈比赤道周长短,在相同的时间内,不在赤道上的对象移动距离越短。因此,它们向东移动的速度慢于赤道上的对象。
马提尼克岛约位于北纬15°。假设上升的赤道空气与马提尼克在同一经度。当空气到达北纬15°一天后,因为空气向东部移动的速度比岛屿移动的速度快,空气将在马提尼克岛以东。
……
(3)美国教材呈现锋面类型更齐全。关于锋面类型,从表2能够明显看出,美国教材中的锋面类型比中国教材多一种——锢囚锋。在我国大学地理教材中才出现锢囚锋的概念。就地理学科知识系统性而言,美国教材内容更完整。《地球科学》教材对四种锋面类型的形成过程、天气现象、表示符号进行全面讲解,并有示意图相配合。人教版教材仅对冷锋和暖锋进行详细分析并配以示意图,就准静止锋的定义、分布只做简单介绍且无示意图,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3.中国教材概念表述科学严谨,美国教材则生动具体
人教版教材中冷锋的定义: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地球科学》这样描述冷锋:密度较大的冷空气取代密度较小的暖空气,它迫使暖空气沿着陡峭的斜坡爬升,这种类型的碰撞被称为冷锋。对比可见,美国教材表述概念时用形象的语言对地理过程进行细致的表达,提供丰富信息,采用先描述现象后总结定义的方式,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关于概念的表象。中国教材在表述时凸显概念的关键要素,如冷锋的概念中气团的主次地位,剔除无关要素,如对气团和锋面进行描述的修饰词,提炼最精简的语言描述地理概念,采取先提出概念后展开表述的方式,显现出中国教材概念表述的科学性。
4.两版教材图像数量和类型相当
两版教材在天气系统一节用图多以示意图为主,人教版教材共包含12幅图,《地球科学》有11幅图,从用图数量和类型来看两版教材不相上下。图像编排及其与对应内容的协调性而言,美国教材做得更好。人教版教材的大部分图像在页面中处于左右居中的位置,且居于两段文字之间,起到引起学生注意的作用,但没有把图像与对应内容的关联性显现出来。《地球科学》教材把文字和图像以左右结构的方式进行编排,成表格式排列,图像与文字左右一一对应,使学生对与图像相关的文字内容一目了然。
5.美国教材利用网络拓展课程资源
《地球科学》教材为学生开设课程学习网站,该网站作为教材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天气系统”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可以从网站浏览各种锋面类型的动态图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感性的认识,加深理解和记忆。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获取学习所需的信息提供捷径,丰富教师实施课程的教学模式,对教与学都有重要意义。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直接体现出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