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工业分布与发展”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人教版)
2013-12-29黄昕捷
一、设计背景
在地理学科的中考中,很多学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考点背得很熟,一旦遇到考题却常常做不出来。生搬硬套不是应对考试的最好方法,在复习中学会自主学习,用地理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用分析、归纳、总结的方式掌握一类相关知识,才能有效提高考试成绩,并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地理课本上关于我国主要工业区(带)的内容多而分散,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掌握有难度,加之工业区(带)的一些知识需要通过实例去理解。在本节专题复习课的设计时,以地理学科综合性和联系性的特点为依据,通过一系列练习和历年中考试题,配合读图,引导学生对工业相关知识分析、归纳和理解,将工业区(带)的知识“由厚变薄”,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扩大复习课容量的目的。
三、课标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开章即明确指出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所谓地域性,就是不仅要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更要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因此帮助学生弄清影响工业区(带)分布发展的因素和不同区域间的工业联系成为本节复习课的两大重点。《新课标》中关于“认识区域”有这样的要求: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际经济发展的意义。八上第四章第三节活动部分提到辽中南地区和沪宁杭地区工业发展的不同因素;八下第七章第一节对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做了详细阐述;八下第八章第二节以长江沿江地带为主线,不但介绍本地带工业发展条件及工业部门,更提出区域的协调发展。此外,上述四个地区也很好地利用其它地区的优势资源发展本区域经济。《新课标》中还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工业区(带)的复习目的不但是应对中考,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更要让学生意识到工业高速发展必然带来资源、环境突出矛盾,应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工业的基本概念以及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通过读图,分析影响我国工业地区(带)分布和发展的因素;掌握不同工业区(带)的主要工业部门。
过程与方法:培养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读图画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结合案例分析工业区(带)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并说明区际间资源协调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区域间协作、共同发展的观念;认识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恶果,努力探索经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影响我国工业区(带)分布的因素;区际间的合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难点:通过案例分析影响工业区(带)分布与发展的因素,并能举例说明区际间资源调配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
读图法、任务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表1)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地理》(人教版)中关于我国工业内容的专题复习课,课程设计目的是将初中阶段的工业相关知识归纳、总结,提高学生复习效率,同时也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作用。教学中以学案为载体,明确学习任务。学案分为任务栏和活动栏,任务栏提出复习任务,学生通过活动栏不断练习,层层递进,训练思维方式,理解本节教学重点:影响工业区(带)分布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备课中,笔者发现在工业区(带)的教学内容里都有提及“区际合作”,不同工业区(带)通过各自优势资源的调配达到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于是笔者将这些零散知识进行整理,并列出近两年中考题的相关题型,让学生在复习时,既明确合作的概念,又培养解题能力。
专家点评:初中地理中考复习面临许多问题,时间紧、内容多,如何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状况、教学环境、课程资源及对教材的处理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作为复习课,本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打破体例,上下贯通,重建体系。设计打破章节限制,以我国的工业为主题串联零散的知识点,利于学生重建知识框架,促进知识系统化,达到理解性记忆、贯通教材内容、思维触类旁通的效果。另外,灵活运用视频播放、创设问题情境、展开小组讨论、强化习题训练等多种方法,改变传统复习课的枯燥无味,使课堂生动活泼,达成知识、能力、情感三维教学目标。(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教研员 董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