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问答
2013-12-29
171.如何利用地理第二课堂普及地震知识?
广东省惠州市第四中学何忠志教师回答:
地理第二课堂,即地理课外活动,是相对地理课堂教学而言,它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第一课堂保证学生获取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课堂,在扩展和加深地理双基基础上,形成学生的智力和道德品质。利用第二课堂普及地震知识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需要,是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内容设计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是地震灾害难预测性的需要。多年来,笔者一直重视初中地理第二课堂地震知识的普及,不断提高学生的防震抗震意识,主要探索了以下内容和形式。
1.借用地理信息,认识地震危害
地理图像以及地理视频、计算机网络都承载着大量地理信息,充分利用这些地理信息,可以大大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活动。在地理第二课堂中,教师可组织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几次重大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分门别类张贴在学校地理活动室,然后组织全校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观看;也可以组织学生在校观看“唐山大地震”、“日本沉没”、“洛杉矶大地震”、“天崩地裂”等关于地震体裁的中外影片;还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假日等空闲时间通过电视、网络观看近期发生的地震场景(如5.12中国汶川地震、3.11日本阪神地震)。通过这些活动,可让学生认识到,一次强烈地震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破坏房屋、道路、桥梁等工程设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露、细菌及放射线物质扩散,还可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从而确定地震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天敌”。这样,可大大坚定学生学好地震知识的信念,增强防震抗震的紧迫感。
2.采用灵活形式,普及地震知识
什么是地震、地震如何发生及传播,地震类型、地震分布,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烈度,地震监测、地震前兆、地震预报,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等地震基础知识是一个系统,内容既繁多又深奥,在初中地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难以全面讲解清楚。为普及地震基础知识,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地理教师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学生到市、县、区各级气象台、地震台、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实地模型观测,并邀请科技人员及时讲解;或邀请知名地理专家、学者进入校园举行专题讲座,为学生讲解地震知识、传授避震方法、识别地震谣言、提高自救互助能力。②学校地理教师牵头,积极组建校园防震减灾兴趣小组,建立地震科普展室和教育基地,开展经常性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如设置介绍地震知识展板,布置挂图和展出图书资料,举办科普夏令营等,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活动。③学校地理科组可开展手抄报、板报制作和地球模型制作、地理小论文等竞赛活动,让学生围绕“地震”这一主题,以丰富多彩形式展现,使学生在收集、整理、编辑、设计、制作过程中,源源不断地积累知识,潜移默化地加深理解。如我校在第二届科技文化艺术节(2010年冬)中,地理科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分别举行七年级地震小知识手抄报比赛、八年级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比赛。由于宣传到位、组织有序、安排合理,学生积极性高涨,上交作品数量众多、质量优秀,活动收到较好预期效果QqT3pEzTT+p6f//IA/nRcqV4IZz2Gr2gJsafl4W8S9M=。
3.做好应急演练,提高自救能力
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青少年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高度重视的工作。地理教师应抓好这一契机,紧密配合学校,做好地震安全演练工作。通过长期地理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在知震、防震、避震等方面掌握相当部分知识。例如,在课堂上发生地震时,应尽量迅速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在实验楼、办公楼时应尽量躲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如卫生间),最好不要乱跑或跳楼;地震后要沉着冷静,听从教师指挥有序撤离到安全处,但是这些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为避免学生遇到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时造成拥挤踩踏等事故发生,地理教师配合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地震和突发事件应急避险、自救互助模拟演习活动必不可少。地震应急演练,不仅要事先编制出详细周密的实施方案,而且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意识到参与演练是地理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参与实践、提高自身应对灾害事件能力的具体表现。目前,惠州市各中学每年定期举行的安全应急演练活动,即这方面很好的表率。
172.如何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甘肃省古浪县第二中学王树勋教师回答:
一、培养正确判别地震前兆意识
每次地震都有前兆,只要能发现并正确判别,就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主要前兆如下:①地下水异常。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②生物异常。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③气象异常。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霪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④地声、地光和地气异常。地声是地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液体、气体运动变化的结果,其声有如炮响雷鸣,也有如重车行驶,大部分地声是临震征兆。地光多伴随地震、山崩、滑坡、塌陷或喷沙冒水、喷气等自然现象同时出现,颜色多种多样,其成因总是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地气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雾气,又称地气雾或地雾。⑤地动、地鼓异常。地震尚未发生之前,有时感到地面也晃动,这种晃动与地震时不同,摆动得十分缓慢,地震仪常记录不到,但很多人可以感觉得到。地鼓异常指地震前地面上出现鼓包,与地鼓类似的异常还有地裂缝、地陷等。⑥电磁异常。电磁异常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异常。电磁异常还包括一些电机设备工作不正常,如微波站异常、无线电厂受干扰、电子闹钟失灵等。
二、培养自我保护安全意识
由于地震具有很强的突发性,难以预防,因此掌握一些防震、抗震的基本技能,能够增强抵御震灾的信心,做到临震不惧,保持冷静,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带来的灾害。
1.震前演练
地震发生时,导致严重伤亡的众多事例大多是惊慌所致,因而震前演练可以提高人们战胜灾害的信心,冷静自救。震前演练包括两种:一是熟悉和计划好个人疏散路线和疏散区(如空旷安全地带),平日要有意训练地震来临前的有组织疏散情景。二是演练短时迅速避震策略:如就近躲到附近安全地带,伏而待定。具体做法是:模拟地震发生时,迅速沿炕沿或内墙根趴下,脸朝下,两胳膊在胸前相交,右手并握左臂,左手反握右臂,两眼之间的凹部枕在臂上,闭上眼、嘴,用鼻子呼吸,这样地震发生时虽墙倒屋塌,由于有残墙和家具支撑,则可避免砸伤又不致窒息。国内外许多大地震的幸存者就是利用这种办法在室内借助箱、柜等家具挡隔,减少梁柱、顶板坠下的伤害力度,因而得以脱险。
2.震时对策
地震发生时,人们可以利用纵波和横波到达受灾地区的时间差逃生。应针对不同地点,采取相应紧急避震策略。
(1)在室内。避震的关键是就近找结实的家具如写字台、内墙角、炕沿根下、床下和面积小、管道多、整体性好、小跨度的卫生间和厨房处躲避最为安全。住在高层楼房的人员,要注意不可使用电梯、不要跑向阳台、不要站在窗边,同样要选房间小、整体性好的卫生间躲避。另外,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要跳楼,因为并非每次地震就一定会墙倒屋塌,而且从三楼以上高度往下跳,即使没有摔死,也可能被摔伤或被掉下的重物砸伤。
(2)在室外。应迅速环顾四周,根据所处位置快速转移到最近的安全地带。不要躲到高大建筑物、电线杆、路灯、高压线变压器、过街天桥或立交桥附近,应迅速撤离到开阔地或选择近处最安全的地点躲避。
(3)在学校。学生要听从教师安排,不准乱跑或擅自离开学校,教师要沉着冷静,指挥学生迅速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然后自己躲到讲桌下,直到震动停止,再让学生迅速有序转移出来。特别注意大震开始时,组织学生撤出教室是非常错误的做法,这样做除了容易被塌落物砸伤外,狭窄出口、楼道以及惊慌失措的气氛极易引起学生混乱,造成跌伤、踏伤等事故。
(4)在公共场所。公共场所出现震情时,应避开人流,就近在坚固物旁蹲下抱头躲避;在影剧院、体育馆可以直接蹲在排椅间或排椅下;在商场,柱子旁或墙角是较好的避震地点,应避开玻璃门窗、货架、柜台,并注意是否有吊灯等物体下落,以免击中自己。
3.震后救助
强烈地震后,应尽快抢救被困在废墟瓦砾中的受伤人员,为伤员急救、包扎,将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同时应积极配合消防人员灭火,配合交警与公安人员维护交通秩序和社会治安,向群众宣传防震抗震知识,防止余震再造劫难。
三、培养识别及杜绝地震谣言意识
由于地震巨大的灾害性,容易使人们对地震产生恐慌心理,这时地震谣言就出现并很快传播。地震谣言的危害性非常大,它不仅有可能打扰人们的学习、生产和生活,而且可能扰乱社会安定秩序。地震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地震预报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政府,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因此,地震预报消息只能听政府的。对待地震谣言,一定要做到“不相信、不传播、及时报告”。
四、培养防震减灾宣传意识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有备无患”,因此,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防震知识教育,开展防震、避震训练,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是防震减灾最有效的措施。另外,让学生将学到的防震减灾知识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家人、亲朋好友以及周围群众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带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