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地理研究现状与发展展望

2013-12-29罗勇军刘运胜李婵娟李维民

地理教育 2013年12期

医学地理(medical geography简称MG),主要研究一定地理区域内各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地区生活习惯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是由医学、地理学、电子工程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内容极具科学性与应用性,故此学科研究目前在全球迅速发展,在科技发达国家已成为现代预防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一、国外研究进展概况

国外医学地理研究开展较早,有资料记载“医学地理”这个术语是由德国学者Leondard Ludwig Finke于1792年首先提出,他把医学地理定义为“对世界所有人口居住地区的特征进行医学描述”,并于1795年出版了第一部专著《普通医学实用地理学总结》。19世纪,较多的学者开始进行医学地理调查研究工作,并撰写有关地理因素影响疾病的著作,到19世纪90年代中叶,西方医学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基本形成。进入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由于军事需求,医学地理研究在有关国家得到长足发展。美国学者Rodenwaldt和德国学者H. Jusaz分别在战前和战中完成出版了“世界医学地理图”和“世界流行病地图集”。冷战开始后,世界政治军事形势走向缓和,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在此情况下,于1949年里斯本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地理学代表大会上,世界“医学地理问题研究会”宣告成立。从70年代开始,医学地理研究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指导下,在“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的大目标推动下,各国医学地理学者经联合作战,在防治世界“六大”热带流行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锥虫病、麻风、利什曼病),以及“癌症与地理关系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1977年英国医学地理专家G. Melvyn Howe的专著《人类疾病世界地理学》问世;1979年美国学者Pyle主编出版专著《医学地理学:技术与病例研究》;英国学者McGlashan出版《应用医学地理学》;1986年英国学者G.Melvyn Howe又出版专著《世界人类癌症地理学》;国际地理学会为推动全球医学地理研究,在匈牙利指导创刊了《医学地理》这份国际性医学地理科研杂志。

当前,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医学地理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科研方法向着两个方面深入发展:一是微观实验室研究。各国医学地理学者借助现代电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环境元素毒理技术等现代实验室技术,从“疾病地理学(病理地理学)”以及“病因地理学(化学地理病因学)”微观领域入手,不断进行更加细微的病因探索;二是宏观社会应用性研究。此类研究尤以“医学地理图研究法”发展最快。此类研究社会需求迫切,各种医学地理信息通过画面能直观表述。应用者足不出户就可截取相关信息,掌握当地医学地理状况,科学指导工作开展。在研究内容方面则集中在全球、国家、区域和地区环境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城市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对健康的影响;自然、人为引起灾害(包括环境灾害)的健康风险以及与经济危机;结构调整有关的社会经济变化结果对健康和保健的影响等领域。在研究手段上,近年来该学科吸纳大量自然地理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现代高科技技术,引入卫星遥感、地貌航拍、数字地图、环境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IS)等现代科研技术,极大地促进医学地理学科研究向着更符合人类社会现实需求的方向发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概况

我国朴素的医学地理思想开端很早,这在丰富的祖国医典中反映十分明显。我国现存第一部古代医书《内经》就要求医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从人体和天地都是自然物质这一观点出发,阐明人体与自然地理环境及疾病的关系。从隋代巢元方的《诸疾源侯总论》、陈言的《三因极一论》、沈括的《梦溪笔谈》、宋徽宗的《济世经》、《医学溯回集》等医学古籍中能清楚地看到中医认为地理环境不同,气候水土则不同,从而导致人的生活习惯体质特点不同。同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方病,存在的药物药性有明显差异。尽管我国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医学地理思想宝库,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等社会因素,在医学地理这一领域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没能将这些医学地理启蒙思想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这使得近代以来我国医学地理的发展明显落后于西方。

新中国诞生后,我国医学地理研究才逐步开展。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组织力量重点对严重危害人民大众身体健康的碘缺乏病、克山病、大骨节病、氟骨病、血吸虫病等疾病的致病地理环境因素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70年代又对各种癌症高发区地理特点进行研究,绘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图集》并出版。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出版。同年军队系统也完成了《中国沿海军事医学地理》专著出版。2000年,由国家卫生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领导与组织的国家重大科研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鼠疫与环境图集》编辑出版,该图集较集中分析和总结了我国近200年来鼠疫的流行历史和最新研究成果。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自然地理环境变化加剧,人们追求健康环境的欲望值不断提高,医学地理研究在国内引起了更多学者和政府机关的重视,以至研究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以地方性疾病为中心的疾病地理研究。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环境复杂、生态多样、经济参差,形成繁杂多样的地理生态系统,地域差异很大。在对原有地方病持续活跃的地理生态系统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对新发地方性疾病的地理流行病调查和地理流行规律进行研究,如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利用多种资源建立了全球高致病性禽流感灾害数据库,基于Arc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模块,对全球高致病性禽流感灾害的时空变异进行分析;华东师范大学范新生等人对我国SARS疫情进行了探索性的空间数据分析。

其次,健康地理研究不断深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生态环境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关注的不仅是没有疾病,更包括身体及心理的健康。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环境与人体处于一种生态的“平衡”状态,健康地理即是研究这种“平衡”被破坏的原因、趋势及空间模式以及维持这种平衡的条件。当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热岛效应、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雾霾天气,持续上升的PM2.5数值都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医学地理学者也越来越多地从关注与“疾病”相关的地理问题拓展到与“健康”相关的地理问题。由此,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理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研究人类健康与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包括不同环境条件下健康风险评估体系,特定地区、特定因素对特定人群致病风险等方面的研究等。如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张海龙等采用USEPA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周边环境的健康风险。

第三,研究方向日趋多元化。西方学者将医学地理划分为两大主要分支:生态医学地理和保健地理。在此基础上,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医学地理研究在原有学科分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出新的分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为历史医学地理,研究历史时期人类疾病、健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分布变迁规律。将历史学的基本概念“时间”和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空间”有机结合,完善了现代医学地理学理论体系。另一个新的研究分支即老年医学地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截至2011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预计2013年底老年人口数将突破2亿,已远远超过人口老龄化国家7%的标准,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医学地理研究人员开始重点关注这一领域,针对老年人口分布情况、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区域经济效应、老龄人口城乡差异、长寿区域自然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李日邦等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阶段、趋势和区域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李辉分析我国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第四,研究手段不断丰富。宏观医学地理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以及数学模型等研究手段为依托,在疾病空间流行规律,疾病成因及其与环境要素的关系分析,疾病传播和扩散模型,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环境健康管理和环境健康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研究。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别芹芹等应用GIS在手足口病的疾病描述、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等方面的应用,实现从宏观尺度上直观认识我国手足口病的分布特征;广西壮族自治区CDC杨进等人通过收集医学人口普查数据、疾病监控系统数据、现场采集居民居住点全球卫星定位数据等资料建立GIS系统和以人口为基数的伤寒发热系统,直观准确地了解疾病流行率的分布,对监控中的薄弱环节做出准确判断;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收集云南省1995年和2003年血吸虫病抽样调查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分析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并为重点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三、学科研究发展展望

第一,疾病谱的改变促使疾病地理研究进一步深入。疾病地理研究是医学地理研究领域最早开展的领域,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防治措施的落实,对碘缺乏病、克山病、大骨节病、氟骨病、血吸虫病等原有地方性疾病整体得到有效控制,但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饮水卫生、居住环境、基本医疗保障等条件依然落后,与之相关的地方性疾病依然存在。同时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给人类健康带来新的问题, SARS、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等新流行病的危害日趋明显;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性传播疾病等慢性非致命性疾病呈现上升趋势,疾病谱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因此,疾病地理仍然是医学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广泛而深入研究势在必行。

第二,特殊地理环境医学地理研究。近年来,由于突发地质灾害增多,各地相应的处理应急救援力量得到长足发展,灾害救援能力逐步提升,但由于各种灾害具有不同的灾害救援特点,发生灾害的地区又具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果在前往救援中未能做到相应准备,在救援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2010年玉树抗震救灾中,即是因为很多从南方低海拔地区赶来的救援人员没有做好高原地区工作的准备,还没开展救援工作就因急性高原反应丧失了工作能力。因此,对于高海拔、高寒、热带、海洋等特殊地区医学地理的研究尤为重要。

第三,研究手段进一步丰富。在医学地理宏观研究中,空间分析方法和手段快速发展给医学地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工具。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卫星遥感和数字地图技术除在环境模拟环境监测环境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外,在疾病空间分布及成因分析、疾病监测和环境健康管理等领域也到一定应用,而计算机网络在医学地理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青睐,使得医学、地理学信息量变得更大,更有利于数据的利用与共享。

在医学地理微观研究中,电镜技术和基因技术的引用,使医学地理致病因子的分析研究走向了更微观,为人类揭开地方病的诱发因素打开了更大的方便之门。在未来医学地理科研中,高新科研手段的广泛应用和自身研究技术的创新与发明,将使得医学地理研究更为深入。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0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