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实效性初探

2013-12-29嵇学飞

化学教学 2013年1期

摘要:从合作学习的现状、原因分析、提高合作学习的策略以及合作学习的评价四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而要想将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需要每一位化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探索。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化学;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01-001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表述,可谓众说纷纭,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即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组成单位,以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性活动为载体,以小组共同达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以小组总体成绩和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为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目前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开展得怎样呢?

1 合作学习的现状

不久前听了几堂公开课,几乎每堂课都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其中也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但更多的是“空有其表”。如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教师问:“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相等吗?这个问题我想让同学们先通过分组讨论来猜测可能有哪些情况,再设计出你的验证方案并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于是学生便4人一组进行讨论,开始进行合作学习。大家七嘴八舌的,热闹非凡。当走近学生仔细一看,却发现以下一些不和谐镜头:

镜头1:甲组由组长一个人在按书本实验进行操作,期间,其他同学想帮助他连接仪器都不让动。笔者走过去问组长为什么不跟其他同学合作,他回答说:“以前我也跟他们一起做的,可他们只会帮倒忙,害得我们组最后才完成。”

镜头2:乙组4位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在书本上边找有关内容边划线,一副很认真的样子。可是直到教师宣布合作学习结束,这组同学谁也没去动一下面前的仪器。有听课教师问他们为什么不做实验时,几位小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们不会。”

镜头3:丙组有两人在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准备进行实验,其余两人在说笑。笔者问他们为什么不与另外两位同学进行讨论时,他们却很自信的告诉我:“我们组一定是最好的,因为他们是我班化学成绩最好的学生。”

镜头4:丁组由组长设计好实验方案后,指导并帮助另三位同学分别做一次实验。

事实上,在很多“合作学习”的课堂中,以上镜头都时常出现。由此可归纳出在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缺乏实质性合作。很多同学对合作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认为只要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了。自己一个人完成会更快、更省时,与人合作只会觉得烦,因此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如镜头1。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优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机会较多,在学习中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者的角色,学困生则成了观众、旁观者,往往没有机会去独立思考而是直接从他们那里得到结果,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收获比在传统的班级教学中的收获还少,如镜头4。

(3)评价和奖励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只关注小组整体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组内个人的学习情况,这就给一些学生有说闲话的机会,如镜头3。

2 合作学习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2.1 教师问题

现在大部分教师都是传统教育下培养起来的,若平时不注意主动去学习,教师的合作学习的理念就很难建立,也就造成缺乏合作教学的技巧。尽管现在很多教研活动和培训都把合作学习作为研究和培训的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无章可循,教师本身又缺乏合作学习教学的经验,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2 缺乏合作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分组时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等,任意地将学生分成几个组;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教学中不关注学困生,不能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表扬,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合作学习,最终是表面热闹,实则华而不实。

2.5 学生不具备与人合作的能力

现在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直都是“唯我独行,我行我素”,自我感觉良好,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指责”和“埋怨”,因此有些学生不愿与人合作或者说不具备与人合作的能力。

3 提高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由于习惯了过去那种“讲授式”教学,现在随潮流采用“合作学习”,对他们来说充其量只能是“依葫芦画瓢”,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下面仅从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教师的作用、问题设计、评价等方面来谈谈怎样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1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3.1.1 自由组合式

在开学初,在教师还不完全了解学生情况时可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分组。因为学生是自由组合,可以说是“志同道合”,成员之间有共同语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激发学习兴趣。但自由组合式的分组,很可能出现好好组合(即成绩好的学生分在同一组)、差差组合(即成绩差的学生分在同一组),或者是内内组合(即性格内向的分在同一组)、外外组合(性格外向的分在同一组),也可能是男男组合(即都是男同学分在同一组)、女女组合(即都是女同学分在同一组)。会造成好好组合、外外组合这些组在课堂上发言踊跃,合作学习效果好,经常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因此这些组会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好。反之,差差组合或内内组合这些组课堂上得到表扬少,甚至因发言少而扣允因此越学越没动力,最后出现厌学的趋势。因此在采用自由组合式学习一段时间后(一般一个月左右),就应进行重新分组,转为基本组合式分组,以保证均衡发展。

3.1.2 基本组合式

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一般为每组4到6人。很多教师在分组时都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劣互补”的原则,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业余爱好、交际能力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尽量做到科学合理,让各有所长的学生在同一组内互相帮助、督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最优化。而组间同质又可均衡各组实力。另外,各小组内成员分工要明确,以防相互推诿扯皮。如:“组长”是组内组织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的学生,能带动组内成员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同时安排组内发言顺序等;“记录员”负责记录合作学习的过程及各成员的表现,整理组内合作学习的成果;“督查员”要督查组内成员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内合作的成果在班级作汇报……组内每位成员都要根据分工各尽其责,这样就不用担心学生无所事事了c当然各成员的分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了培养组内成员的各方面的能力,就要对各成员的分工进行定期交换。

3.1.3 特殊组合式

特殊组合式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需要进行的临时分组的一种形式。如在探究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时,可以让各小组选择影响因素中某一项开展合作学习,最后在课堂上汇报各自的验证结论,从而使全班都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5.2 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学习过程,使每个人都能体验成功带来的乐趣。但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不习惯主动思考,问题提出后不知从何着眼,更不知如何用语言去表达,这就要求教师能耐心指导,除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外,还要努力创设学生易接受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另外还要正确处理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好,反而会加剧两极分化,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故教师首先要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积极鼓励其动口、动手、动脑,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内参与学习、讨论,在组内优先安排学困生发言,容易解决的解题策略让学困生先答,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对于优生则让他们回答有难度、有挑战性的问题。无论是采用哪种分组方式,教师都要加强督导,注意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帮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3.3 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

教师设计的问题对合作学习起着引领作用,也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3.3.1 问题难度要适中且要具有—定的挑战性

学生通过独立学习不能完成或不能较好地完成,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完成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既不能太复杂,也不能过于简单。如: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氧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像这些问题在书本上都能找到,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解决,结果是看上去课堂气氛很活跃,实则这种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久而久之,不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以及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另外,在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多角度、多层次,还要注意问题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启发性。特别是在上复习课时,若不注意问题的设计,就容易让学生产生“炒冷饭”的感觉,更谈不上合作学习了。如在复习粗略测定空气含量的实验时,实验的现象、结论在新课时都已学过,这些问题再问学生就显得多余,可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增加问题的开放度。如:待实验结束后,进入集气瓶的水小于集气瓶容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像这样的问题与学生思维产生碰撞,才能促进学生思考、探索,激发其探究欲望,学生才想去合作学习。

3.3.2 问题要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中

如:文章开头的案例中,教师可先提出酒精燃烧后为什么连灰烬都没有留下?为什么铁丝生锈质量会增加等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引入问题: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让学生猜想后再设计出一连串的问题:如何证明你的猜想?你能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吗?验证你的实验方案需要哪些仪器?如果实验装置敞口放置又会怎么样呢?你能用微粒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吗?……或许前面那些镜头就会得到改写,至少会有所减少。

3.3.3 在呈现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如果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去思考,小组合作时将无从下手,这样更谈不上设计出自己的方案了,只能会造成组内优生的一言堂,而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所以,学生对呈现的问题作出充分的思考后,当出现思考障碍或对答案不能确定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最佳时机,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4 合作学习的评价

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学生在小组中表现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和激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每组合作学习的进展,对积极参与的个人和合作学习中涌现的先进集体要及时给予评价。其实,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有多种。如个人在小组内的表现可每周评出“最佳创新奖”、“合作标兵奖”、“最守纪律奖”、“金话筒奖”,并给予加分。学期结束将各方面的积分汇总可评出化学小组合作学习“十大明星”等。也可根据各小组在平时合作学习的进度和最终成果等评出“团结协作奖”、“组合默契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动力。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力提倡的一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的方式。至于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需要每一位化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才能使这种学习方式更合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