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新手教师教学细节把握水平的提高

2013-12-29刘岩

化学教学 2013年1期

摘要:对新手教师所执教的“酸碱指示剂的探究”课例片段中的关键教学细节进行剖析,指出存在问题,并对原细节进行优化完善,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新手教师提升教学细节的把握水平。

关键词:新手教师;教学细节;酸碱指示剂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001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教师对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是否恰当都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板块整体架构的同时,更应致力于教学细节的精心雕琢。而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手教师,由于尚未掌握足够的教学经验,课堂教学多关注教学活动的流程,对教学细节的处理则关注较少或未引起关注。本文以新手教师执教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课题1“酸碱指示剂的探究”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对其教学过程中细节处理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反思和优化,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提升新手教师教学细节的把握水平。

1 教学片段1:新课导入

1.1 原细节

教师:日常生活中醋、柠檬、酸奶等食物尝起来有酸味,是因为其中含有酸性物质;皮蛋、茶水尝起来有涩味,是因为其中含有碱性物质。“酸”和“碱”是两类重要的化学物质,那么化学上怎样区分它们呢?

1.2 细节优化

教师:哪些同学是“美食家”,喜欢当品尝大师?今天老师带来两种食品,请同学们品尝。(将山楂和皮蛋分给每个学习小组,学生兴高采烈地品尝;同时让品尝食物的学生描述味道,并让他们列举生活中其他有酸味和涩味的物质)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山楂、柠檬、酸奶、食醋、泡菜等有酸味的食物,化学家经研究后发现其中含有一类特殊的化合物——酸;皮蛋、茶水、苋菜汁等有轻微的涩味,其中含有另一类特殊的化合物——碱。虽然在生活中可以品尝或接触一些含有酸和碱的物质,但化学家并不是用品尝或触摸的方法来确定某种物质是不是酸或碱,他们有什么“秘诀”呢?学习了这节课你就能揭开其中的奥秘。

1.3 细节反思

原细节教师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导入新课,简短直入。但没有从实际的学情出发,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学生知识水平及年龄特点的把握尚有欠缺。为完成教学任务,—上来就直奔主题,抛给学生两个陌生的名词(“酸”、“碱”)和一个悬念(怎样区分酸、碱?),虽然目的是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但事实上,大部分学生对酸、碱并不熟悉,他们只知道酸、碱是两个专有名词,下意识地想弄清它们有哪些性质,以至于学生还没回过神来,就被教师牵着进入下一环节,缺少气氛的渲染和情绪的酝酿,因此学生无法立即进入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

优化后的细节,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由生活中的化学出发,让学生亲口品尝生活中常见又与课堂教学内容有联系的食物,既让学生有直接的感受又引起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增加学生与化学的亲近感,从而快速地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自然地引发学生对生活中两类物质“酸”、“碱”的讨论,从而进人下一课堂探究环节。

2 教学片段2:学习“酸碱指示剂”概念

2.1 原细节

(1)教师先提供“资料卡片”(石蕊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然后演示实验:向盛有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4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变化后,教师给出并讲解指示剂的定义;接着指出酚酞也是常用的指示剂,演示向4种溶液中分别滴加酚酞试液,观察变色情况。

(2)巩固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如何鉴别实验室里失去标签的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两瓶无色溶液?学生讨论后回答鉴别所用的试剂有二氧化碳、石灰石、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等。另有一名学生的答案是分别向样品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其中能反应的是稀盐酸。教师指出因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无明显现象,判定此法不可行。

2.2 细节优化

(1)学生分组实验:向稀盐酸、稀硫酸、白醋、苹果汁、肥皂水、石灰水AStu3Jc69/CF1GMF7uSdhtEk7zAJ3bmmTvjLJPh/l3A=、纯碱溶液、食盐水、糖水等溶液中分别滴入1-2滴石蕊试液,观察并记录现象,归纳规律得出结论:石蕊试液可指示溶液的酸碱性;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指示剂的定义。教师展示常用西药缓泻剂“果导片”的说明书(主要成分是酚酞),用它配成溶液,继续分组探究遇到酸、碱的变色情况,学生观察并记录现象后发现酚酞也可作指示剂。最后教师提醒注意指示剂与酸或碱作用时,变色的是指示剂而不是酸或碱。

(2)巩固指示剂的变色规律:①抢答题:投影呈现向几支盛有酸或碱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指示剂的画面,教师发出“开始!”口令,学生即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回答,屏幕同步呈现颜色变化的动画。②如何鉴别实验室里失去标签的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两瓶无色溶液?学生讨论后回答鉴别所用试剂有二氧化碳、石灰石、指示剂、活泼金属等。有的学生答案是氢氧化钠溶液,教师启发:“氢氧化钠和盐酸的稀溶液反应虽没有现象,若借助指示剂是否可行?若是两者的浓溶液,根据其反应的热效应是否可以鉴别?”还有学生的答案是观察试剂瓶内壁,附着白色固体的试剂瓶里盛的是石灰水,教师表扬该生细心、善于观察,并让每个小组同学及时观察实物加以确认强化印象,同时提醒注意盛有稀盐酸和石灰水两种试剂瓶塞的异同,为今后有关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

2.3 细节反思

原细节“指示剂”概念的教学,教师以讲授为主,按部就班地逐一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关注的是呈现与传递化学知识,但是学生的空间被挤占了,教师用演示实验验证“资料卡片”中石蕊的变色规律,学生主要是倾听和观察,成为实验的旁观者、结论的接受者,其主动性被抑制、思维被束缚,导致无法全面感知实验的细节。并且对于学生的易错点——常误认为变色的是酸或碱,教师没有特别强调提醒注意。巩固练习设置的问题开放性较好,既复习了旧知,又体现了发散思维,但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用氢氧化钠溶液鉴别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的方法,只是简单地评价因反应无明显现象而不可行,显得简单草率,没有给学生以发散思维和巩固所学知识的启发。

优化后的细节,教师采用科学探究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有更多的亲历亲为和动手动脑的直接体验。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实验室和生活中常见的酸、碱溶液与石蕊、酚酞作用的变色规律,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做、现象由学生自己细心观察、概念由学生自己动脑得出,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识。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巩固练习设置了两道有层次的问题,在原有练习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道抢答题,让他们展开学习竞赛,增强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巩固新知。对于学生第二道题(原练习题)的答案,教师的点评没有仅停留在方法的正确与否的评价上,而是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角度、回答的侧重点进行鼓励和引导,注重对结果的产生过程及其原因的分析与评价,体现了评价的启发性和引导性。

3 教学片段3:简介波义耳发现指示剂的历史;学生自制指示剂

3.1 原细节

教师播放视频“波义耳与酸碱指示剂的发明”动画片c播放前没有过渡,播放时埋头整理讲台上的实验用品(因动画片里的故事生动形象,学生看得十分专心,教师无需关注课堂纪律),播放后教师也没有任何与视频内容相关的语言。用一个设问“生活中是否存在能用于检验酸或碱的物质呢?”转入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环节——用紫卷心菜自制酸碱指示剂。教师指导把菜叶放在研钵中研碎后加入少量酒精溶液浸泡,再用纱布包住挤出汁液,然后分别将浸出液滴入试管中的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四种溶液中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紫卷心菜汁能用来区分溶液的酸碱性,可作指示剂使用”。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用纱布挤菜汁的学生双手沾上了紫色,纷纷离开座位到教室后面的水池洗手,他们一边搓肥皂,一边用水冲,双手的紫颜色不但没洗干净,反而变成了蓝颜色。几名学生诧异地向教师询问,但教师没有理会他们的疑问,而是用严厉的目光瞪向他们,批评他们擅自离开座位,命令他们下课后再洗手。几名学生在教师的目光下唯唯诺诺地走回座位。

3.2 细节优化

教师:我们今天能十分容易地检测出溶液的酸碱性,应该感谢伟大的波义耳。同时播放“波义耳与酸碱指示剂的发明”动画视频,观看结束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波义耳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投影大自然万紫千红的花朵图片,设问:“色彩绚丽的花朵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你知道大自然的花朵为什么五彩缤纷吗?”投影八年级《语文》书上科普作家贾祖璋的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片段,学生阅读后明白花瓣的颜色是植物体内含有的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性环境中发生颜色改变所致。教师设疑:“五颜六色的花瓣或者颜色各异的植物叶片、根茎是否也可用来检验酸或碱呢?”各小组分别取紫洋葱、紫卷心菜两种蔬菜的表皮和叶片,玫瑰花、大红花、万寿菊三种花瓣,在教师指导下制作蔬菜和花瓣的提取液:①将紫卷心菜的薄叶撕碎装入透明塑料袋中并加人一杯温水(50℃左右);②将塑料袋中的空气排DQzqIHjic+1KJkDIVM6hhQ==掉;③一只手握住袋口,另一只手反复挤压碎叶,直到水变为紫色;④用牙签在塑料袋底部扎一个孔,使菜汁流入小烧杯中。同样制得洋葱表皮和花瓣的提取液。学生利用自制的提取液检验前面四种溶液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的酸碱性。根据颜色变化是否明显,各组公认紫洋葱和紫卷心菜的提取液变色效果最好。

3.3 细节反思

原细节教师播放视频仅为让学生了解波义耳发明石蕊试液的历史,没有启发学生感悟,错过了情感教育的机会。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教师只顾自己整理讲台上的实验用品,播放完毕即进行学生分组实验,环节之间没有过渡,衔接生硬。自制指示剂的分组实验,让学生对指示剂的由来及其变色规律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有利于知识的内化。但学生动手过程中,紫卷心菜汁沾到学生手上,学生离位洗手时,教师的注意力只放在维持课堂纪律上,对出现的与课堂内容关系密切的“意外”视而不见,白白浪费了可贵的生成性资源。

优化后的细节,教师意识到所补充的“波义耳与指示剂的发明”视频资料,除了让学生对指示剂的由来具有清晰的认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悟化学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动手自制指示剂的欲望。因此观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揭示视频所承载的教育意义,最大限度发挥教学资源的教育价值。播放视频和分组实验之间增加了过渡环节,在引导学生重温语文课本中科普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片段后,让学生利用植物的叶片和花瓣自制指示剂显得自然合理。制出叶片和花瓣的提取液后要求学生再对其变色效果加以对比筛选,既渗透方法教育,又切中中考的考点,同时丰富了课程资源。学生操作时,为避免植物汁液沾到手上,教师指导学生巧妙借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普通塑料袋、牙签,用于制取植物的提取液,用品简单成本低,且操作简单用时短,显示了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4 教学片段4:迁移运用,巩固提高

4.1 原细节

(1)学生分组实验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制指示剂及用过的药品倒入废液缸,最后整理仪器复位。

(2)巩固练习:分类练习有关指示剂的中考试题,进行迁移运用。

4.2 细节优化

(1)教师指导学生在自带的盛过奶片的吹塑板孔穴内分别加入从家里带来的生活中常见溶液(或浊液):白醋、柠檬汁、可乐饮料、发酵粉浊液、“白猫”洗涤剂、“农夫山泉”、“正章”油烟净和洁厕灵各少许,再各滴加1-2滴紫洋葱或紫卷心菜的提取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教师设疑:“白醋中含有醋酸、柠檬汁中含有柠檬酸,为什么它们的溶液都有酸味并且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物质的宏观性质通常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决定,下面我们从微观世界揭示其中的奥秘。”播放盐酸、硫酸溶液中微粒电离的模拟动画,学生观看后发现酸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意识到酸的性质主要由氢离子体现;同理分析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电离,意识到碱的性质主要由氢氧根离子体现,从而使学生明确酸、碱的性质不同主要由于溶液中的离子不同造成。最后分类整理有关酸碱指示剂的中考试题进行巩固练习。

4.3 细节反思

原细节学生分组实验的最后,教师要求把自制指示剂倒入废液缸,使学生感到实验的价值没能体现,缺失成就感。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外在的学习结果,关注学生是否已掌握本节课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是否学会做题,因此重视通过习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复习,这虽是教学所需要的,但这种教学给人孤立解决知识问题的感觉,难以满足学生认知结构发展和完善的要求,导致学生难以对新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和迁移。

优化后的细节(1),教师将自制的指示剂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了一个让学生运用自制指示剂检验日常生活中不同溶液酸碱性的小实验,让学生感觉到自制的指示剂很有用,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体现“从化学走向生活”。其中教师让学生课前收集盛过奶片的吹塑板作实验仪器,在其孔穴内分别加入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或浊液)进行酸碱性的检验,既体现了化学的有趣有用,又培养了学生废物利用的环保意识。

优化后的细节(2),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头脑中认识的发展与观念的形成,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运用化学的思想和方法来考察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和问题的习惯或意识。在学生通过分组实验从感性上知道酸碱溶液都能使指示剂变色的基础上,再利用酸、碱溶液中微粒电离的模拟动画,引导学生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将“物质的宏观性质由微观构成决定”的微粒观进一步强化,培养了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具有共性的本质原因的能力。当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本质后,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自然会变得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