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时效的实践与探索

2013-12-29余晓玲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11期

课程课标中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参与且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如何结合“课标”中提出的新的理念,结合教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是教师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创设有效的情景

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过:“当学生情绪高涨时能产生丰富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见,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多么重要。很多教师在“创设情景”上花费了很多精力,然而一些为了创设而创设的“情景” 反而偏离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分数”这一课,教材提供了一幅郊游场景图——学生在分一些食品。其实这个情景很贴近学生生活,只要简单地引入就可以了。但是某教师在这里首先问学生:“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有两个小孩。”“还发现了什么?”“有两瓶水。”“对的,有两瓶水,还有呢?”“还有一排树……”整整3分钟教师只是在重复着学生的回答,宝贵的时间就这样浪费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主要是在短暂的时间内运用某些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合适的选题

教师在教学中所引入探究的内容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相匹配,如何紧紧吸引学生,选题是关键。例如提问:“9÷3=?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而且说明是用口诀得出的,教师还是让所有的学生用圆片摆一摆。其实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已经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好几个学生都在玩圆片;还有的教师动不动就是小组讨论、同桌说说,其实有些问题根本没有再互相说的必要,这样的课堂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也失去了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2.正确的启发

除了确定合适的选题之外,教师必要的时候应该走到学生中去给他们一定的指导和启发,调控好学生的探究方向。启发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为帮助学生理解“加号”的含义,教师一般呈现出场景图:左边来了3人,右边来了2人 ,问一共有几个人?学生可能通过看图数数就知道一共有5人,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如何用算式表达。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双手慢慢合拢这个手势说明“要把3个人和2个人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再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边做手势边说。学生通过自己语言的表达感受到了加法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教师就可以顺势列出算式,把两个数用“+”连接,板书“3+2=5”。

3.探索后的反思

探索后的反思也就是学生总结提高的过程,也是积累探索经验的过程。这个环节也是很多教师容易忽略的。探索的结果有可能成功,但难免失败,教师往往只注重探索的结果,达到预期效果了探索的过程也就结束,但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提高。总结反思的过程是为了以后更好地探究新的问题,只有学会总结,学会分析原因,探究能才能得到螺旋式的提升。

三、有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首先,组建学习小组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每个学习小组可由4~6人组成,亦可根据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感觉到新鲜,更可发挥了学生各自的特长与优势。

其次,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一般只有较复杂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上每次组织合作学习以前,教师必须明确学习要求,并规定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要干什么。

最后,教师参与指导与总结评价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走进每个小组适当加以引导,学习结束可组织各小组进行交流总结。

例如五年级“圆的认识”这一课,教学的概念比较多,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就是:要先测量出圆的周长然后再测量出圆直径,最后根据周长的长度除以直径的长度看是否接近一个数,得出π这个概念。难点就是圆周长的测量。如果单靠学生个人的学习,他们可能很难想到更多的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如果分为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话,可以给学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硬币、茶杯盖、圆盘、毛线、软皮尺、双面胶、直尺等工具,学生间就会通过讨论、实践,思维碰撞出新的火花,从而讨论出软尺沿着圆盘测量,硬币沿直尺滚动,用毛线绕圆盘再测量毛线长度等化曲为直的方法。在小组中每个组员可以互相帮忙、分工合作,每个组员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率也随之提高。

在时刻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尤为重要,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教师应该尽量采用效果好、效率高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体现出教学的效果与效率,让每一节课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它的价值。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