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013-12-29刘宇珊白丽萍
[摘 要] 迈入21世纪,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期许医生不仅具备高超的医术,还期许医生能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成为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领导管理能力的综合人才。在这个背景下,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随着通识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入,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时期,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逐步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使通识教育在医学生的能力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医学生 作用
21世纪全球医学卫生教育专家委员会在《柳叶刀》发表题为《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的文中指出:未来医学专业人员有责任和义务掌握单纯技术以外的能力,承担诸如团队合作、伦理考量、批判性思维、应急处理、科学探讨、规划未来等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有卫生体系领导能力。[1]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医学卫生教育专家们对于21世纪医学专业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提出了专业技术以外的具体要求,而这些,恰恰是目前医学教育正在努力和探索的地方,也正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陆续开展通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发展
随着医学模式和卫生服务理念的发展和变化,传统的强调医学专业技能培养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医学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社会期许医生不仅是“医匠”,还应该是具备完整人格和较高人文素养的“全人”。这恰恰是现在许多医学院校进修通识教育的缘由,也是通识教育希望达成的目标:进行“全人”教育。[2]简单来说,就是高等医学院校希望通过通识教育,不仅培养医学生成为医技高超的医务工作者,还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全面发展、负责任的公民。[3]目前,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医科大学和协和医科大学在医学教育进行尝试和改革。前者开设了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医学与哲学等医学社会人文课程,开展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后者对政治课程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开设了“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专题系列讨论,[4]都取得良好的效果。1981年的全国第一次医德学术会议发出倡议,要求加强医药卫生人员的医德教育和考核,同时建议各级医学院校开展医学伦理学课程和讲座。这一个时期,是医学院校开始对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进行反思的时期,希望引导医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有医学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2.人文素质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21世纪的医生应是“交流专家,有判断能力的思想家,积极的终身学习者,信息专家,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和行为病学的应用者,卫生小组管理者,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5]而在1995年我国卫生部召开的部属高校工作会议上,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也指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人文知识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要。这是我们以往的薄弱环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4]在国际和国内对医学教育改革的呼吁声下,这个时期的中国高等医学院校逐步增设了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社科类课程,加强医学生对医学社会价值、人类生命尊严、人文关怀等方面的认识和思考。
3.深化教育改革阶段。进入到21世纪,医学通识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国于2006年建立了中国医师人文执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体系,并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推广。该体系主要目标是帮助广大医师提高医患沟通技巧,真正掌握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方法。是否接受过规范的人文医学技能培训并通过医师人文医学职业技能考试正逐渐成为各地考核评定医务人员素质水平的重要依据。[4]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医学院校要根据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时修订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建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这个文件的出台和医师人文执业技能考核体系的推出,从国家政策层面和社会需求层面让医学高等院校的校长们体会到了医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促使医学院校深入思考如何有效设置医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医学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
二、通识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医学人才必须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专业知识体系与通才知识体系和具有良好交流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6]将通识教育理念结合医学专业教育,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出能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以使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的具备医学工作胜任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1]
1.有助于传承医学精神。有许多医学生哲学、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极度缺乏。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设置的“历史与文学”模块,可以帮助医学生们改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思辨的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将医学发展过程连贯起来,了解医学在不同时期和阶段的使命和变化,懂得医学的社会价值,使得学生能更好地传承东西方的医学精神,激发其深入学习医学的动力。
2.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未来的医生不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重任,还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职能。[6]医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正面和负面效应共存。科技的发展要求医学人员要以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对技术的非人格化性质加以平衡。[4]如生殖技术、器官移植,或者是克隆技术、人类基因重组技术,都面临着医学伦理的考量和平衡。通识教育其中一个目标,正是为了培养学生作出恰当判断的能力和辨别价值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医学院校可以在开展通识教育过程中引导医学生了解医学的社会价值和可能出现的社会危害性,同时让医学生在各类卫生实践中,了解我国目前医疗结构的不合理和医疗力量的不足,了解人民群众对基础的优质的医疗服务的强烈需求,强化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医学生伦理道德水平。
3.促进医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知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传播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全球化成为新时代的核心。实践证明,通识教育在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具有重要作用。[7]通识教育不仅强化了哲学、历史、社会学和文学的学习,还加强了对医学生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筛选和解读利用能力、精确的判断能力的教育,进一步完善了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了医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为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4.提高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通识教育培养的目标能力之一就是沟通交流能力。[2]医学工作直接面对的是“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能力不仅决定着医患关系能否和谐,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医疗质量的高低。大部分时候,对患者的全面治疗需要结合技术和心理辅导,才能更有效地治愈病患。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患者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他患的是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4]而要了解患者,医生就必须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
5.强化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21世纪的医学教育,更强调团队合作能力。在病患的治疗工作中,不再是主治医生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临床医生、医疗辅助人员、护理人员、甚至是心理咨询师通力合作的结果;在医学科研工作中,基本上都是多位医学专家和科研团队共同协作的成果,甚至于团队成员可能来自于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国家。高等医学院校的通识教育可通过第二课堂,如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在实践中大力培养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不断强化医学生的团队精神。
6.锻炼医学生领导管理能力。在JulioFrenk等人的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中,一再强调了医学专业人员的领导管理能力。[1]比如在临床医疗工作中,能够合理协调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医疗辅助人员、卫生行政人员、心理咨询专家等各方人员,进行病患的精确诊断和治疗的能力;又譬如在流行性传染性疾病防治过程中,能够跟社区、疾控中心、易感人群、感染病患各方合作,进行疫情监控、免疫接种、疫情控制、患者治疗及社会基本需求满足的能力。这些,都强调了医学卫生人员领导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医学生可在高校通识教育过程中根据通过组织策划和开展学术讲座、文娱晚会、体育活动及科研项目申报等活动,很好地锻炼自身领导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JulioF,LincolnC,ZulfiqarAB,etal.Healthprofessionalsforanewcentury:
transformingeducationtostrengthenhealthsystemsinaninterdependentworld.Lacet,2010,9756(376):1923—1958.
[2]哈佛委员会著·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骆少明,刘淼.2009中国大学生通识教育报告[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5]李芳,李义庭.论医学生的通识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
[6]许国华等.通识教育与医学实习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09(2).
[7]李雪品等.通识教育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实施的必要性及途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
责任编辑 马永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