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吉安红色历史的基本特点

2013-12-29何新春杨文

党史文苑 2013年14期

[摘 要] 吉安是块红色土地,是党史资源大市,吉安红色历史是中共党史的一个窗口,但它又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呈现出重要人物多、重要事件多、重要革命遗址多、重要贡献多,富有开创性、凸显立体性等鲜明的地域特点。

[关键词] 吉安 红色历史 特点

吉安红色历史,是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9月28日全境解放的历史,可分为党的创立、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5个时期。其中大革命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吉安红色历史的最辉煌时期,这段时期在中共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吉安地方党史是中共党史的一个窗口,但它又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具有重要人物多、重要事件多、重要遗址多、重要贡献多、富有开创性、凸显立体性等6个特点,归纳起来,就是“四多二性”。

一、重要人物多

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涌现了一大批革命志士。他们中有江西革命的播种者:袁玉冰,泰和县人,江西省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江西革命的先驱,与方志敏、曾天宇一起被誉为江西革命三杰。曾天宇,万安县人,江西早期革命活动家,与方志敏、袁玉冰一起被誉为江西革命三杰。有吉安党组织的创始者:罗石冰,吉安县人,江西党组织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吉安地区最早的马列主义传播者和党的创始人。郭化非,万安县人,1926年1月,在罗石冰的组织下,和刘承休(后叛变)、谌光重等共产党员在吉安成立吉安党小组并负责,隶属中共南昌支部。3月,成立中共吉安支部,担任书记,为吉安地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万安暴动胜利后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1929年结合革命形势写出了专著《中国革命之路》,这部10多万字的著作是我党历史上较早探讨井冈山斗争实践的具有理论意义的专著。书中的基本观点与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书中阐述的观点及党的六大决议文件精神一致。为此,他也成为我党最早研究武装斗争与红色政权的关系,阐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红色理论家之一。1930年10月,调入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工作,不久在一次战斗中中弹身亡,年仅31岁。有吉安工农运动的先驱:曾延生,吉安县人,曾山的哥哥。梁一清,吉安县人,1926年3月入党后担任吉安总工会党支部书记,领导吉安的总工会工作,被当选为吉安总工会委员长。有长期担任地方党政领导者:曾山,吉安县人。1925年受其哥哥曾延生的影响投身革命。1926年10月入党。参加了广州起义。曾任中共吉安县委书记。1930年二七会议后,被指定为总前委的5人常委之一,并随红军转战行动。10月4日,红军攻克吉安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担任省苏主席。陈正人,遂川县人。是遂川县党组织主要创始人,井冈山斗争时期任遂川县委书记,后任湘赣边界特委委员、特委副书记、赣西南特委北路行委书记、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

二是诞生出了147位开国将军(其中中将21名,少将126名)。全国十大将军县中,排名前六的就有吉安、永新两县。(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授予军衔,至1965年共授予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7人、少将1360人。其中湖北红安、安徽金寨、江西兴国、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湖北大悟、河南新县、安徽六安、湖南浏阳等10个县因将军数量众多而被民间喻为“将军县”,湖北的红安县有72位将军被称为“中国第一将军县”。)

三是全市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达45985人。还有无名烈士群众无以计数,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有11万多人。

以上所列举的这些革命志士、革命烈士、开国将军等,他们共同缔造了吉安革命的辉煌。

二、重要事件多

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是创建、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东固革命根据地、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等4大根据地,吉安这块土地既是中央苏区建立的重要源流之一,也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创建的,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东固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9月至1930年2月前期由东固地方共产党人赖经帮、曾炳春、段起凤等人创建和领导,后期由李文林、曾山等同志领导,曾被毛泽东评价为李文林式,与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方志敏式并列,毛泽东称赞东固山为第二个井冈山,陈毅誉为东井冈,曾作为朱毛红军从井冈山下来后转战闽赣的落脚点。在东固革命根据地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是曾山等人于1930年2月至1930年10月创建的,成为当时全国注目的焦点。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赣西南革命根据地都是主战场。我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在这时候成熟,诱敌深入、运动战歼敌等军事思想在这里得到实战检验。特别是在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更是成为共和国的雏形。湘赣革命根据地是1931年8月创建的,作为苏区时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其所辖范围、历史地位及作用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长征时期有三大主力红军之说,红一方面军来源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是鄂豫皖根据地班底,红二方面军则主要源于湘赣革命根据地。

从1927年起到1937年,吉安经历了中央苏区奠基、初步创建、正式形成、鼎盛发展、逐步失陷及游击战争6个阶段,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0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确定以赣西南为中心区域建立中央苏维埃区域,到1931年9月,中央苏区仅仅辖有赣西南苏区,时间长达11个月,吉安13个县市区均属中央苏区。

二是成立了红四军(1928年5月朱毛会师后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就是从此开始中国工农革命军就改称为工农红军)、红六军(1930年1月底,根据于田会议决定,在万安将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三、四、五团,赣西游击第二大队和永新、莲花、宁冈等县部分赤卫队,合编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黄公略任军长,刘士奇任政治委员,毛泽覃任政治部主任,曾昭汉任参谋长。全军辖3个纵队,归入红一军团建制)、红二十军(1930年6月,中共赣西南特委召开军事会议,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曾炳春任军长,陈东日任政委。7月初,在吉安县陂头将赣西地方武装第四、十一、二十纵队及东路的第三十纵队改编成第一、二、三、四纵队,在这4个纵队的基础上正式组建了红二十军,第七次攻打吉安战斗结束后,在吉安县陂头村正式宣布成立红二十军,曾炳春任军长、刘士奇任政委兼军委书记。富田事变后,1931年7月红二十军番号被取消,部分士兵分别编入红四军和红三军团。军政委曾炳春1933年5月被当作“AB团要犯”误杀于公略县水南村。红二十军这支曾在赣西南苏区立下赫赫战功的部队就此解体)。

三是召开了“二七会议”。1930年2月7日,毛泽东在吉安县陂头村(现青原区渼陂村)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红四、五、六军军委及赣西、赣南特委联席会议,成立赣西南特委,推动了赣西南地区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开创了赣西南革命斗争的新局面。

四是进行了“三湾改编”。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永新三湾,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奠定了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五是开展了5次反“围剿”。1930年12月至1934年10月,根据地军民进行了5次反“围剿”斗争,其中前3次反“围剿”主要战场就在吉安市的永丰龙冈、中村、沙溪,泰和的白云山、老营盘,青原区的东固,吉安县的富田,吉水县的水南、白沙等地。后两次“围剿”主战场虽不在吉安,但都有重要的战斗发生在吉安。

六是九打吉安。从1929年11月到1930年10月,赣西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配合红军先后九次攻打吉安城,是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攻打时间最长、攻打次数最多,占领一座中心城市时间较久的武装斗争。占领了吉安,解放了周边的县城,成立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把赣西南苏区的一大块根据地联为一体,为中央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标志着中央苏区初步形成。以上6个方面的重要事件在中共党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重要革命遗址多

据党史部门革命遗址的专项普查,全市有543处,占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一,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遗址就是历史的遗存,是人们活动的遗迹。一处革命的遗址就是一段革命历史的见证与革命事迹、革命精神的载体,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的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遗址及其周边的环境承载着、传递着历史的信息。透过这些遗址,我们可以感知到岁月留下的沧桑印痕,可以从这些印迹中读取历史。

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重要党史人物的旧居、活动地。比如毛泽东几乎踏遍了吉安每个县,这在全国其他根据地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留下了很多遗址。二是机构的旧址。包括党的机构、政权机构、军事机构以及其它组织机构的旧址。三是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遗址。四是反映党组织重要历史、活动进程、思想文化的各种遗迹。如遍布乡村的2000多条红军标语。五是烈士墓地、陵园、纪念设施等,包括专题的博物馆纪念馆。(展示5种遗址的图片)全市有8个革命纪念馆(其中文化部门管理的革命类纪念馆有4个,民政等其他部门管理的有4个),另有市县综合博物馆内设附属陈列馆有16个,拟新建、改扩建的有16个,保存有2.5万多件革命文物。

有3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类型多样。具体分类是:重要党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纪念地105处,重要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的旧址(包括党的机构、政权机构、军事机构以及其它组织机构的旧址)有175处。革命领导人故居58处,烈士墓有31处,纪念设施有58个。

第二是地域分布广。共有543处革命遗址分布在各个县市区,这说明吉安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地都有党组织活动。具体地域分布情况是:吉州区38处;青原区100处;井冈山市76处;吉安县8处;吉水县18处;泰和县15处;新干县34处;峡江县12处;永丰县28处;安福县37处,永新县127处;遂川县20处;万安县30处。数量居前三位的是:永新县占总数的23%;青原区占18%;井冈山市占14%。

第三是保护开发利用不足。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在列为文保单位、作为教育基地、作为旅游基地等。

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来自文物部门的数据: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吉安市全市共登记近现代革命类不可移动文物有909处,971个点。其中已公布为国保单位的有2处29个点(即井冈山革命遗址群和中共湘赣省委机关旧址群),有待审批的国保单位有7处(即东固平民银行、红四军军部、二七会议旧址、峡江会议旧址、富田诚敬堂等)。已公布的省保和已报待批的省保单位有92处108个点(如东固革命旧址群、北伐军新编二师旧址等),市县保单位有马家州集中营等有138处154个点。吉安市革命遗址虽然较多,类别也齐全,分布较广,但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文物保护单位只有239处占总数的26%,还有670处670个点占总数的74%的革命遗址没被列入任何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教育基地的情况: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总共有173个(其中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0个,省级17个,市级22个,县级54个)。但从占比来看,吉安市的革命遗址被列入国家级、省、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只占总数的20%。

作为旅游基地的情况:全市对外开放的革命类文物旅游景点只占总数的5%。

以上情况充分表明我们在革命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四、重要贡献多

吉安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许多实质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3大方面:

一是吉安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发源地之一。吉安各县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兵源输送地。参加红军的吉安子弟达18万多人,当时吉安人口不到200万人,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由吉安子弟组成的赣西地方武装,先后合编成红六军(长征后改为红三军)、红二十军、红十二军(部分)、红二十二军(部分),后来发展成为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吉安人民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巩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土地革命时期牺牲的吉安籍有名有姓革命烈士就达5万人,被杀害的无名烈士及革命群众达11万。1931年至1935年,在短短的4年时间内,吉安人口锐减50万,占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1927年已有人口13万的原宁冈县到解放初期仅剩3.1万人。红军主力离开吉安后,国民党进行了报复性大屠杀,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许多地方出现了“血洗村”和“无人村”,几百个乡村被毁,数十万人被杀。全市被烧毁的村庄达776个,房屋4万多间,仅东固地区烧杀面积达90多平方公里。宁冈县(现井冈山)被烧毁的房屋达3470栋,被灭绝的大小村落达70多个,井冈山大小五井(含茨坪)136户村民中有69户被绝户。井冈山失守后,被敌人杀害136人,茨坪村被火烧了7次,其情其景不堪目睹。

三是吉安人民节衣缩食倾尽所有的热情和财力物力支持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1930年至1934年,吉安为红军和中央提供经费多达数百万大洋,现款1000多万元,黄金220多斤,购买公债200多万元。仅1930年就一次性从吉安送去200斤黄金给上海党中央。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时,红一方面军在吉安各地筹款数百万元。吉安是产粮区,是红军粮食的主要输送地,第一次反“围剿”时,永丰县君埠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别村一天内就给红军捐粮100多担;长征时筹备军粮84万担,吉安送去40多万担,仅公略县(今吉安县、吉水县河东地区)就送去32044担。吉安还为红军长征募集被毯1.6万床、棉花6.8万斤、布鞋7万双、草鞋13万双和军费160万元等。

五、富有开创性

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一是吉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许多原创经验。

在革命道路的探索上提供了原创经验。毛泽东等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在吉安地区实行了两个重大战略转折。即1927年9月,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向了以山区为中心。在这里建立了井冈山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形式,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1929年2月,从东固地区开始,在赣西南、闽西地区实现了以山区为中心转向以乡村为中心。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东固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采取公开的武装斗争和秘密割据相结合的形式,这些都为我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战略战术上提供了原创经验。在吉安的革命斗争中,产生了许多原创性的战略战术,如井冈山地方武装的“打圈子”战术,东固根据地“飘忽不定”的战术,毛泽东、朱德在领导井冈山斗争时总结归纳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更是成为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在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形成的“诱敌深入”战术则发展成为运动战的基本战术。

在党的建设中提供了原创经验。主要表现在:“三湾改编”,将支部建在连上,确保了党的组织建立在部队的基层,从而为工农革命军接受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开展党的工作,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湘赣边界“洗党”,整顿党的组织,创立“思想建党”的原则,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初步开创了一条在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中,如何把农民占主要成分的党建设成为一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功之路。

在土地政策上提供了原创经验。井冈山斗争时期,边界政府在毛泽东《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在创建中央苏区的过程中,毛泽东又在吉安进行了东塘、西逸亭、木口等调查,并在“二七会议”上与赣西南党的领导人刘士奇、曾山一起,主张按人口分配土地,以原耕为基础,抽多补少,适当调整的原则,制定了《赣西南土地法》即《二七土地法》,使我党在土地革命中的方针、政策前进了一大步。

在经济建设上提供了原创经验。井冈山根据地开办红色圩场繁荣市场,开设了公卖商店活跃经济,铸造“工”字银元稳定金融,这是我党经济建设方面最初的经验。东固、赣西南根据地创办了兵工厂、铁具厂、平民工艺厂、印刷厂、消费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创办了银行和邮政,成为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先导。东固平民银行发行了江西工农政权的第一张纸币,开创了红色中华的金融史。由于银行坚守信用,随到随兑,受到根据地群众的欢迎和信任,外地商人也乐意使用东固纸币,农村娶妻嫁女,都到东固平民银行兑换纸币作彩礼。东固平民银行后来发展为赣西南银行、江西工农银行,成为中国工农银行的源头。

二是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头、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原点,之后的长征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其延伸和发展,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六、凸显立体性

吉安的党史很丰满,这个地方既有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红五军等主力红军的活动,又有当地党组织、地方武装的活动;既有党史上作为旗帜飘扬的井冈山斗争的历史,又有讳莫如深的悲情的富田事变,等等,呈现多样化、立体式的特点。

综上所述,吉安的红色历史体现着这么多的特点,蕴藏着这么多的党史资源,是全国其它地市无法比拟的,是吉安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巨大的潜力、优势和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和利用好,将其转化为促进吉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优势,转化为全市人民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转化为彰显吉安魅力的靓丽名片,为“主攻项目、决战两区、做大总量、加快集聚”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的新吉安”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责任编辑 冷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