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两个着力点

2013-12-29巴志鹏

党史文苑 2013年14期

[摘 要]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处理好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与对外开放战略的关系”和“统筹国内社会和谐与对外开放”为工作着力点,开创了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局面。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国内发展 对外开放

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观点,并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处理好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与对外开放战略的关系”和“统筹国内社会和谐与对外开放”两个方面。

一、处理好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与对外开放战略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根据邓小平的设想,中共十三大确立了“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所谓“三步”,就是三个发展目标:第一步目标,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目标,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向世界宣布了21世纪中国的目标:“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OOO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P4这“三步”被学界称为“新‘三步走’战略”。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重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P543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发展都比较落后。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向发达国家学习的虚心和勇气,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外开放思想对新中国的启迪。马克思认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所致的社会分工、国际交换、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3]P276。他还指出,落后国家要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吸收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列宁著名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总和=社会主义”[4]P520是他对外开放思想的集中体现。毛泽东也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提出过“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5]P242主张。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启动这近30年时间里,在不同时期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中苏一度交恶以及在错误思想指导下而进行的后来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处于一种被动的“闭关自守”状态,错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大潮带来的发展良机。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从此,中国从僵化走向变革,从封闭走向世界。中华民族要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舍改革开放别无它途。所以,对外开放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包括21世纪在内的新时期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的需要。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都有很大发展。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在全球化的汹涌浪潮中,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具有了新的特点。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型水平”[6]P474的思想,要求通过改革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这就是要改变中国以往的对外开放以政策引导为主到制度化的稳定开放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功摆脱依靠自我平衡求得发展的旧模式,迈入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这就使中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一方面,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新世纪,中国经济的运行已日渐融入全球化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中国经济的循环是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中国能源资源短缺的形势日益严峻。作为一个正处在产业结构亟需升级的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迫切需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扬长避短促进发展。“中国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构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中国将通过促进居民收入和消费可持续增长、加快新农村建设、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等措施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着力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中国将坚持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7]胡锦涛2010年11月在日本横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演讲中的这段话,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巨大市场,价格低廉的“中国制造”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消费者所青睐。近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强有力的引擎,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愈来愈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因此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8]P1074。中共十七大提出“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9]P17,并提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达到互利共赢。2011年年初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强调“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0]。2012年11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除强调“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11]P24,还提出了“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11]P24的深化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之目标。

中共十六大以来,为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国家相继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等发展战略。相应地,在对外开放方面中央也提出了与国家新的发展战略相配套的新方针,如胡锦涛2006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更加注重调整和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引导跨国公司多把高端制造、研发环节转移到中国,发展和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向我国境内转移”[12]P75,2012年11月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11]P24,等等。建设创新型国家,必然要求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及海外智力为重点。中国在引进外资方面也长期存在着产业链狭窄、产业分布不理想、高技术含量的项目比重较低、资源依赖及环境污染产业不合理发展、效益不高等问题。因此,胡锦涛提出的关于对外开放的要求对国内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事实证明,只有正确处理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与对外开放战略的关系,才能保持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统筹国内社会和谐与对外开放

和谐,指的是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等之间相辅相成、互促互补、相互依存、互惠共生的一种辩证关系。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缺少和谐的氛围,那么对外开放的绩效就要大打折扣。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稳定。关于稳定,邓小平1989年2月曾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3]P284邓小平三个论断“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是他对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其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十分重视摆正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胡锦涛曾谆谆告诫全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14]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做出了现阶段是中国发展的有利时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的判断。胡锦涛在2005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一千美元向三千美元过渡时期,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8]P1088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可能会出现两种走向:一种是保持一个较长时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样的一个时期被称为“黄金发展期”;另一种走向是面对诸多矛盾而处置不当,导致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贫富悬殊、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发展长期陷于停滞,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这也就是被称为现代化“实验室”的拉丁美洲不少国家遇到的情况,因而被称为“拉美现象”。有学者对“拉美现象”的特征做过以下归纳:一是跨国公司化。跨国公司对民族资本形成了挤压控制之势;二是金融危机化;三是城市发展过度化,“三农”问题严重,城乡差距拉大;四是经济发展不可持续化,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超过了资源的承受极限;五是政府权力腐败化;六是贫富两极分化;七是社会矛盾激化;八是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全面恶化。[15]P31

为了抓住发展机遇,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首次提出是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8]P67。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以及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胡锦涛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归纳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8]P706,他在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中都重申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6]P648这一论断,强调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9]P13“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11]P15。对外开放作为发展的一项内容也必然要以社会和谐作为前提。对外开放和社会和谐两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中共执政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为历史和人民所选择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国际局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形势下,加强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和人民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对外开放创造一个良好国内环境的保证。为适应时代和人民要求,中共十六大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2]P569,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8]P273。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除了上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以外,还在党内进行了“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十八大以后开始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开局良好。

国内和谐发展离不开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团结之源在于基于共同价值观而形成的共同理想。为了提升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重要思想,努力通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建设来凝心聚力。十八大以后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概念,并赋予“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崭新时代内涵。“中国梦”也成为召唤中华民族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重要元素。

国内和谐发展和对外开放也都离不开世界总体上的和平。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共十六大以后,顺应时代要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理论。2005年4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发表讲话,提出亚非国家应携手“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8]P851。这是胡锦涛第一次在国际场合使用“和谐世界”概念。中共十七大报告对“和谐世界”内涵作了完整阐释:“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9]P36

“和谐世界”理念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不懈追求,如中共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1]P15—16。但追求建设“和谐世界”的同时丝毫不能放松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9]P32这充分体现了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11]P42这是中共十八大对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战略定位。只有巩固的国防和一支强大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才能有效应对我国面临的生存安全、发展安全及相互交织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也才能完成好胡锦涛2004年12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的“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17]这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三大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7]胡锦涛.共同发展共享繁荣——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0-11-14(2).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03-17(1).

[1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1).

[15]韩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拉美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7]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革命军人价值观论述摘编(献身使命)[Z].中国军网,2009-02-24.

责任编辑 冷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