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工业化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作用
2013-12-29陈姿伊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邓小平首先提出并开辟的,但也与毛泽东有着密切的联系。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实践经验以及在实践中取得的物质基础和理论成果,为中国工业化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毛泽东 工业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成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理论。正是这次探索中积累的物质技术和丰富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为中国工业化跻身世界前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过程
1.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1949—1956)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年社会改革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国内社会情况基本稳定。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和总方针。这条路线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两者互为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关于如何实现国家工业化问题,党中央和毛泽东通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反复权衡后,决定仿照苏联,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党中央在制定“一五”计划时选择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有其历史必然性。其一,国际形势的影响。新中国诞生之时,世界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正处于尖锐对峙之中。中国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必然站在社会主义阵营,在外交上对苏联实施“一边倒”政策。这使党中央在选择工业化道路时会优先考虑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其二,苏联以重工业为核心实现工业化的成功经验。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仅用十多年的时间,就成功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先进工业国的飞跃。苏联的成功范例对党中央选择工业化道路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其三,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差,工业总产值只占社会总产值的10%,而在工业生产总值中,重工业只占26.4%,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为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使人民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在选择工业化道路过程中,党中央必然更倾向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1953年“一五”计划的实施正式开始了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建设。借助苏联的156项援助项目,我国建立起一批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工业。“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提供了物质技术支持。但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基本照搬苏联工业化模式,自己探索的东西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后来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顺利发展。
2.以苏为戒,走以钢为纲的工业化道路(1956—1959)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暴露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促使毛泽东学习苏联经验思想的转变。毛泽东明确提出对苏联的经验和模式“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1]P41。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历史条件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苏为戒,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并将其作为首要关系加以强调。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1]P24。因为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1]P25。《论十大关系》一文,基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经验,论述了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问题,以期通过协调农、轻、重三者关系,促进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道路的快速发展。这一思想的提出迈出了中国式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性一步。同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大会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中心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使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会议还通过了有关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二五”计划仍然以重工业为工业建设的核心。八大制定的路线和方针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建设指明了方向。
然而,由于八大后出现的冒进思想的影响,“二五”计划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了严重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大幅度提高。从1958年开始,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我国开始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化道路。
3.“大跃进”失败,反思农轻重十大关系(1959—1962)
由于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钢产量指标,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毛泽东认真反思总结了这次运动的经验教训,深化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认识,对农轻重关系作了重新阐述。1959年庐山会议前夕,毛泽东提出:“过去安排是重、轻、农,这个次序要反一下,现在是否提农、轻、重?要把农、轻、重的关系研究一下。过去搞过十大关系,就是两条腿走路,多快好省也是两条腿,现在可以说是没有执行,或者说是没有很好地执行。过去是重、轻、农、商、交,现在强调把农业搞好,次序改为农、轻、重、交、商。这样提还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并不违反马克思主义。”[2]P78毛泽东关于国民经济发展要以“农、轻、重”为序,并注意综合平衡的思想对我国工业化道路发展具有长久意义。
1959年底到1961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将中苏两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对比,提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斯大林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过分强调重工业的优先增长,忽略了农业的发展。而我国则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并举。毛泽东通过这两者的比较,突出了中国工业化模式的优点和特色。
在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加强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1962年,毛泽东在“七千人会议”上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在后来的实践中,毛泽东把这一思想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4.工业化探索遭受严重挫折,但在军事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1962—1976)
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必须年年讲、月月讲,这使党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左”倾错误得到进一步发展。八届十中全会后,国内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思想文化领域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开展错误批判斗争。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工业化探索遭受严重挫折。但在这一时期,毛泽东领导广大人民在我国军事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为维护国家领土安全,抵制核威胁,1964年6月毛泽东提出搞“三线建设”的主张,即把我国工业建设的布局全面展开,形成沿海的一线、中部的二线、西部和西北部的三线并存,并对三线进行重点工业建设。1969年,由于中苏关系恶化,面对苏联的军事威胁,毛泽东又提出了“小三线”建设的思想,即使各省建成本省自成体系的“三线”,并将“三线建设”深入中小城市乃至乡镇基层。毛泽东的大小“三线建设”堪称世界军事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发展,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一时期,根据党中央制定的“两弹一星”战略决策,1960年至1970年,我国先后成功发射第一颗导弹、原子弹和氢弹以及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为我国工业化道路的转型提供了方向。
二、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取得的经验总结
第一,重工业发展能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为经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最先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体现。列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从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理论中推导出社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得快”[3]P67。“生产资料增长最快这个规律的全部意义和作用就在于: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总的说来,就是机器工业时代的技术进步)要求加紧发展煤、铁这些真正‘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3]P83。基于这样的认识,列宁把重工业放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最重要地位,大力发展重工业。列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理论不仅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指导思想,还一度成为毛泽东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斯大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工业化理论的前提下,提出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世界前列。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改革开放为止,毛泽东探索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一直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基础的。这一战略改变了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第二,中国工业化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者关系,树立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概括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核心问题。对如何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关系问题的思考贯穿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探索之中。毛泽东在协调农轻重三者关系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贯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他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经济建设中要统筹全局,协调处理各方面关系。“大跃进”运动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综合平衡问题,认为“大跃进”的重要教训之一是没有搞平衡。依据毛泽东的思想,陈云创造性地将统筹兼顾与综合平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在统筹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工业化在综合平衡中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想同样体现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之中。
第三,中国工业化发展必须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能全盘照搬外国模式。在社会主义过渡期间,为使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基本照搬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毛泽东对此进行深刻反思,提出“以苏为戒”的思想,认为走中国工业化道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1958年毛泽东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1]P380这段话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坚持依靠本国力量,结合本国国情的思想。对于外国经验,毛泽东认为:“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1]P380党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好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服务。我国工业化发展必须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批判借鉴外国经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规律和经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也是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领导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针。
第四,中国工业化发展必须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能盲目追求高指标。为尽快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党中央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一度出现冒进思想,没能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要与国家实力、经济状况相匹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经济规律,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毛泽东之后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重要性。他在1959年6月的一次谈话中说:“从去年9月,大家头脑发热,大谈共产主义。去年十一月我到郑州才发现这一问题。马克思写《资本论》,一百年了。法则不能违反,要学习政治经济学。过去学了就完了,谁也没有注意价值法则,可是违反了它就会碰得头破血流。看起来,经验要自己取得。”[4]P215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都包含着尊重和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思想。
三、毛泽东的工业化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联系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以实事求是思想为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过程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实践过程。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以苏为戒,走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过程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的工业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邓小平提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5]P173“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6]P206
第三,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现代化战略,强调科学技术发展。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任务,就是要“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7]P479。毛泽东将农业现代化放在首位,符合中国国情,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制定科学战略的典范。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继承毛泽东农业为基础的思想,走以农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毛泽东还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毛泽东重视科学技术,制定相关战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入巨大动力,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今天,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追根溯源是因为毛泽东在共和国初期就对科学技术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继承毛泽东的思想,洞察到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虽然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过程历经曲折,但他仍带领党和人民取得了宝贵的历史成就。美国著名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曾高度赞扬毛泽东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他在《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一书中写道:“毛泽东时代是中国现代工业革命的时代。50年代初期,中国从比比利时还要弱小的工业起步,到毛泽东时代结束时,长期以来被耻笑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前6位最大的工业国家之列。”[8]P540○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 万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