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西柏坡精神与历史周期率

2013-12-29刘辉

党史文苑 2013年14期

[摘 要] 西柏坡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本质特征是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核心内容是“两个务必”,其目标指向跳出历史周期率。当前弘扬西柏坡精神关键在于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关键词] 西柏坡精神 历史周期率 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西柏坡精神具有承前启后的显著特征——既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党在夺取政权时期一系列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又为党执政以后一系列新的时代精神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此后党的执政实践中,西柏坡精神显现出耀眼的光芒。它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历史时期应对“四大考验”、防范“四大危险”,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终跳出历史周期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西柏坡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本质特征

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西柏坡精神,既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乃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西柏坡精神是在战略决战的殊死搏斗中产生的,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产生的,是党中央在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因此,西柏坡精神有大决战硝烟的洗礼,有迎接胜利喜悦的撞击,有摧毁旧政权、建设新政权的各种困难的挑战,有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经验的升华。这一历史阶段虽然短暂(不足一年,连同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活动不到两年),但由于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历史上最生动、最活跃、最威武雄壮的一幕,因而,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革命精神更具有创造力和表现力,应该有别于被逼上井冈山产生的井冈山精神,有别于被迫踏上长征路的长征精神,有别于极端困难条件下依靠自力更生发展壮大产生的延安精神。

西柏坡精神内容很丰富,主要包括勇于斗争、敢于胜利;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执行政策、严守纪律;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其实质和核心是两个善于:即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从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来说,毛泽东在西柏坡九月会议上提出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战略方针,从而使西柏坡成为当时指挥中国革命的中心。周恩来曾经说过,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毛主席在一个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战役。党中央进驻西柏坡期间,解放战争已进入第三年,敌我力量对比虽然在数量上仍然表现为敌优我劣,但如果加上人心向背和质量对比,我则已占优势。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发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号召,用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鼓舞人民,藐视敌人,夺取胜利,毅然发动了三大战役,展开了空前决战;三大战役胜利后,夺取全国胜利已成定局。从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来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九月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这两次会上的报告和结论,可以说是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宣言书。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倡导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建设新世界的精神武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到西柏坡,重温毛泽东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由此可见,“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

二、西柏坡精神的最终目标是跳出历史周期率

任何时代精神既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诉求,同时也有其自身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从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西柏坡精神产生于新旧中国转变的大时代背景之下,其目标指向不仅仅在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告诫全党不要重蹈李自成等政权得而复失的历史覆辙,警惕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中国共产党作为新的执政党能够最终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怪圈。

史学家把中国历朝历代统治政权的更替及其规律称之为中国“历史怪圈”,或称为“历史周期率”。历史上,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是按照“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一兴亡规律周而复始地循环、演进。在我党历史上最早向毛泽东提出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是民主人士黄炎培。1945年7月,黄炎培在延安期间,与毛泽东关于历史上兴亡周期率的对话,意义深远,史称“延安窑洞对”。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他说,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率。他特别提到了“人亡政息”的历史现象。“人亡政息”,典出儒家经典《中庸》。原文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意为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令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时,其政令都能得到执行;他们亡故后,其政令便停止执行了。也就是政令的贯彻因人事更迭而中断;政治局面因执政者的代谢而改变。黄炎培当时似已料到,在未来的国共对抗中,中共会取得最后胜利,在全国执掌政权。他以朋友的身份向毛泽东进言,希望中共在得到天下以后,能找到一条新路,跳出兴亡周期率的支配,避免历史上“人亡政息”的覆辙,保持政权,用好政权。毛泽东听了黄炎培的一番讲话,当即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2]p948

历史兴亡周期率是一个社会历史上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是一定时期社会矛盾运动的结果,这符合事物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运动规律。这种周期受社会矛盾的种类、条件、性质的制约。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那么这种周期率也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历史兴亡周期率的普遍性。这种周期率因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不同,其具体表现也不一样,甚至差别较大。例如,不论哪个朝代都存在统治阶级国家机器庞大、政治腐败,生活腐朽、土地生活资料集中和劳动人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但是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突出的社会矛盾。秦末主要是徭役过重,汉末失于宦官专权、政治极端腐朽反动,隋失于地主阶级骄奢淫逸和隋炀帝滥用民力,唐失于藩镇割据,元则主要表现在民族矛盾上。综上所述,历史兴亡周期率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但因这种周期率是由于社会矛盾运动形成的,因此这些矛盾可以通过国家的权力加以调整。例如,宋初赵匡胤感到唐末以来有节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弊端。他就采用了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集政权、财权、兵权于皇帝一身,从而消除了产生藩镇割据的弊端。

从“延安窑洞对”到西柏坡短短几年,中国革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改朝换代即将出现,在这一新旧政权交替的大背景下,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为核心内容的西柏坡精神其目的就显而易见了,这说明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周期率的典故是有充分预见和高度警觉的,对中国共产党避免“兴”后之“亡”是充满信心的。

从上述事实和分析可以看到,毛泽东之所以提出“两个务必”,并以此为核心形成西柏坡精神,完全是他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对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对党的执政后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对胜利后可能产生骄傲自满、骄奢淫逸的有力应对,充分体现了此时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成熟和高瞻远瞩。

三、弘扬西柏坡精神关键是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

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和毛泽东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伟大思想结晶,同时也包含了后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所开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思想胚胎和基因。因此,弘扬西柏坡精神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经受考验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两大课题,也是党面临的更大的考验。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弘扬西柏坡精神关键在于正确应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这就是从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高度重视“四大考验”,警惕和防范“四大危险”,体现了我们党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清醒认识和对自我完善、永葆先进,最终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不懈追求。

这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主要来自于国际和国内两大方面。从国际上看主要是正确应对全球化趋势对我党执政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冲击和风险。

全球化一般是指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正日益冲破传统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全方位展开的客观现象和历史趋势。全球化就其本质、属性来看有两种,一种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全球化。全球化的起源是资本主义,但全球化的未来则必将属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两种不同性质的全球化历史进程而言,迄今为止的全球化中资本主义仍占据主导地位,而社会主义除了在20世纪中期有过“全球化”(指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短暂的辉煌外,要取得对资本主义占压倒的优势,为时尚早,条件还不具备。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当资本主义处于全球化主导地位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既积极参与和尽快适应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和发展要求,更契合于当代全球化的进程;同时又保持自身的独立品格和价值目标,抓住机遇,更好地保存、发展自己,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全球化。

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共产党、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更为深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全球化必然造成价值理念的深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和深层文化的认同,从而促使社会主义思维观念的突破和创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全球视野的拓展和全球思考框架的重构;另一方面,全球化又给当代社会主义发展带来新的危机和风险。一是市场经济全球化的矛盾和风险。经济全球化的特征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资源配置主要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市场经济对全人类的命运将产生决定性影响。但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不容忽视。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把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也全球化了。特别是当代全球化占主导地位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其固有的周期性波动及其他弊端也将影响整个世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权钱交易等消极腐败现象呈发展、蔓延之势,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和遏制,这与社会主义所倡导的平等、公正、合理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形成明显反差。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初步建立起来,但由于我党没有这一方面的实践经验,再加上如何建立从本质上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休制,这在全球化时代更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难点,因此这方面的考验和挑战会越来越严竣、复杂。二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国家政体和政党制度带来的冲击和风险。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化,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制定的经济规则甚至包括其政治规则、思想文化规则强行向世界各地推行的“全球化”。执行它们,受益最大的是西方发达国家,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民族经济势必造成冲击,使其国家作用减弱,甚至牺牲部分经济自主权和决策权。不仅如此,经济全球化也为西方敌对势力向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思想渗透”“和平演变”的战略提供便利条件。在他们构想中,早已把全球化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世界化、一体化,并已经实施而且会进一步加大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颠覆”战略步骤,这势必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政体、社会制度和中共党的执政地位带来新的严重威胁和风险考验。

从国内来看主要的考验和风险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能否正确应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确保政局和社会长期稳定,顺利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现代化建设仍是21世纪党和国家的头等重任。这是立党立国和执政的根本,是经受各种风险、考验和立于不败的根基。但要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需要具备诸多条件。其中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二是保持国家政局和社会的长期稳定。而这两个条件又是一种互联互动的关系。30多年的改革,使中国社会主义充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深化,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露出来,如国企改革问题、下岗职工再就业及社会保障问题、机构改革问题、权力腐败问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道德失衡及文化重构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会影响国家政局和社会稳定,乃至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党在未来的执政和领导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除了要下大功夫将这些已经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逐一妥善解决外,还必须有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或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其二是能否正确应对当代中国的腐败问题。公权私用、以权谋利、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和恶魔。20世纪中后期,伴随着世界大多数国家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腐败这一恶魔就开始肆虐于世界,使得各国政府都无一例外地深受其害而难以解脱。应当说,我党在执政的60多年中,在大多数年代里,我国的党政干部与世界各国比较而言,一直以廉洁、无私、公正、勤劳、奉公著称于世,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戴。在现今,已查处的腐败党员、干部与党员干部整体而言,仍是很小一部分。但是,腐败问题确已成为关系我党前途和命运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尤其是从中国历史政权更迭的发展规律看,这一问题实质上关系到我党能否最终跳出中国“历史怪圈”。○

参考文献:

[1]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N].人民日报,2003-01-03.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冷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