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井冈之行
2013-12-29汤根姬
地处湘赣边陲的井冈山,解放前交通十分不便,与外界联系困难。这里既没有大雄宝殿、千年古刹,也没有古代名人墨客留下的足迹,却留下了一批当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如今,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名人来这里参观、游览。
1965年6月30日,郭沫若与夫人于立群来到井冈山参观访问。此前,郭沫若陪同外宾到杭州时,遇上了刚刚从井冈山下来的毛泽东,毛泽东谈到了井冈山的发展和变化:“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毛泽东动员他上井冈山看看,说井冈山一定会引发他的诗兴。毛泽东还提醒郭沫若带上“文房四宝”,给井冈山留点墨迹。于是,郭沫若下定决心来到了向往多年的革命圣地——井冈山。当时,郭老已年逾古稀,但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他不辞辛苦、不畏盛暑,从广东东江转入江西的瑞金、赣州、泰和,沿着毛泽东当初走过的路上了井冈山。郭沫若沿途参观了革命遗址,游览了秀丽风光,留下了许多题词和诗抄,给井冈山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
井冈山上诗情涌
郭沫若是6月30日从泰和上山的。汽车路过桐木岭哨口时,郭老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林木,蜿蜒曲折的公路,连绵起伏的群山,想到井冈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当即吟《过桐木岭》诗一首。
风来桐木岭,人上井冈山。
千曲萦公路,群峰卷巨澜。
翻身根据地,革命母胎盘。
阳光弥六合,红星万古丹。
当天晚上,郭沫若入住井冈山宾馆,当地党政领导送郭老进卧室时说:“郭老今天旅途疲劳,早点休息。我们晚上要参加茨坪范围的干部群众纪念建党44周年纪念大会。”郭老一听:“啊!明天是党的生日,我却忘了,我也是共产党员,再疲劳也应该参加纪念会。”
晚上七点半,郭老兴致勃勃地走进茨坪大礼堂,登上舞台向群众招手致意。当地领导作完报告后请他讲话。在与会群众的热烈掌声中,他站起来向大家连鞠三个躬,说:“我今天刚来,讲话就免了吧!”晚会结束,郭老回到房间后,心情格外激动,随即填词一首《在茨坪迎“七一”——调寄〈念奴娇〉》,抒发了对党和毛泽东同志的深情厚谊。诗中赞道:
红旗高举,井冈山,
革命名山第一。
挺立罗霄山脉上,
连跨赣湘六邑。
唤起工农,坚持战斗,
一年零四月,
燎原星火,烧遍天南地北。
梭镖血话当年,刺折锋尖,
刻字铭农协。
五寸竹钉埋哨口,
顽敌魂飞胆裂。
桐木岭头,黄洋界上,
五哨拱辰极。
环球共仰,万岁欢呼主席!
7月1日,郭老怀着崇敬的心情,首先瞻仰了红军烈士墓,接着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黄洋界哨口。在黄洋界哨口的槲树下,郭老凝眸远望,看到脚下是当年毛委员、朱军长带领井冈军民挑粮上山的小路,仿佛自己站在天地之间,视线更加开阔。这不仅仅是一条坎坷不平的小路,更是中国走过的漫长革命道路,他意味深长地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是唤起工农千百万打出来的啊!当即,作了《黄洋界》诗一首。
海拔一千六百米,汪洋万岭望黄洋。
雄关如铁谁能破,小径挑粮岂可忘。
五里横排遗槲树,千秋蔽芾胜甘棠。
杜鹃今已花时过,百战壕边草木香。
鼎力相助获手迹
离开槲树,郭老来到黄洋界哨口工事时,正值井冈山管理局组织工人建筑一座12米高的立式钢筋水泥结构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郭老很关心碑文内容,陪同人员向郭老汇报说,打算把碑建好后,在碑的背面镌刻上朱德于1962年重上井冈山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碑的正面则镌刻上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以歌颂1928年8月30日井冈山军民击退湘赣两省敌军的进攻,取得以少胜多的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郭老说,两位伟人的手迹镌刻在纪念碑上,能极大地丰富黄洋界哨口参观的内容,将会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成为上井冈山的人们必来之地。
当郭老了解到,井冈山找不到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的手迹时,当即答应说,待他回北京后,请毛泽东重书一遍。郭老回京后专门为这件事向毛泽东作了请示,毛泽东满足了井冈山同志的愿望,重新书写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郭老立即将影印件寄给井冈山。井冈山的同志收到郭老寄来毛泽东手迹的摄影件后,便遵照郭老的意见,将毛泽东这首诗词手迹放大,并精心竖排镌刻贴金在纪念碑的正面,背面则镌刻贴金朱德同志的亲笔题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197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50周年之际,新增加了一座横碑,正面为《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的“黄洋界”三个大字;原有的竖碑,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碑名改在正面,背面改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由于郭老当年的鼎力相助,我们今天才有幸欣赏到毛泽东那独特的书法艺术,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感受伟人的风范。
攀藤登山下龙潭
郭老登山期间了解到井冈山不仅人文景观丰富,自然风光也很优美。井冈山的负责人说,自然景观很多,可惜都没有开发,路也没有修,行走十分困难。郭老坚定地说:“再难走,你们也得让我去参观一个风景点。”就这样,郭老攀藤下龙潭,成了一时的佳话。
7月3日,郭老一行乘车到小井后开始步行去龙潭,要到龙潭口得先爬一座小山,一条羊肠小道在山林中蜿延回旋。郭老看到两旁郁郁葱葱的竹林、千姿百态的古树,不停地赞道:“真是一个好地方,可以称得上一个植物园,你们要保护好,要留得青山在啊!”登上山头,向下看,方知脚下竟是万丈深渊。向北放眼望去,秀丽风光扑面而来,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此时,郭老早已被这峡谷的壮观景象所吸引。
“两旁山青倚深崖,谷中清泉流曲间。”下龙潭要过三道关:第一关“鹰嘴岩”,这是一个两崖对峙、中间凌空的大峡谷。为了郭老的安全,南昌军事学校的战士奉命为郭老开道,他们预先架好了一个平平的云梯,每个人逐个坐在梯子上,蹲下身慢慢地移动。崖对面就是“鹰嘴岩”,这是一块凌空突出的麻石,因状如鹰嘴而得名。站在这里俯视,只见第一瀑如同一条白练夹在谷间,掩映在参天古树之中,飞浪喷玉,气势磅礴。郭老坐在“鹰嘴岩”眺望着,思索着,久久不愿离去。平时郭老听人讲话要用助听器,这时他却从耳朵里取出,对陪同人员说:“我听到这瀑布的声音,真大啊!”
绕过鹰嘴岩,到了第二关。这是一堵10米高的绝壁,它挡住了去路,又没路可绕,非要从绝壁顶上攀过不可。战士们用一根绳子捆在腰间,然后脚蹬石峰,双手握绳,可以慢慢攀过去,但对于一个70多岁的老人而言却非常困难。没有办法,只好几个年轻人先上,然后站在岩石顶上,再把绳子系在郭老腰间,并让他用手攀住一棵大树的藤条,慢慢地吊上去,然后再往下吊,不一会儿,总算翻过了绝壁,一行人又顺着树上砍的刀痕(引路记号)往前行进。一路上,只见山连着山,树挨着树。人们脚踏着几寸厚树叶,软绵绵胜似地毯,头顶着阳光投下的条条光柱往前走。郭老边走边说:“这样攀登游览自然风光,别有一番滋味,这在其他地方是欣赏不到的,要不了20年,这里就会成为一个风景名胜地了。”
休息片刻后,到了第三关,这是一座城垣般笔直高耸的悬崖,如果抬头望崖顶,帽子都会掉在地上。洒下一路汗水,费了一阵工夫,人们终于下到潭底,在一处山崖下休息。潭旁有一棵从岩缝中横长出来的树,树干横架在水潭上,郭老兴奋地跨坐在树上,脱下鞋袜,双脚伸入水中悠然自得地说:“这水很凉,冰得满身舒服,如在年轻时我会跳下去痛痛快快地洗个澡。”休息片刻后继续往前走,只见地上长满了各种兰花,高大的含笑树盛开鲜艳的花朵,幽幽清香令人陶醉。郭老说,龙潭的景色真美,美极了!很值得开发,这是陶冶人们情操的好地方。郭老一行游到三潭便往回攀登,所以在他的《龙潭》诗中只写了三潭,其实龙潭大小潭共有5潭18瀑。随后,郭老赋《龙潭》诗一首:
井冈山上有龙潭,瀑布奔流叠作三,
樵径断残成绝境,军工开拓免垂毡,
三潭交响千峰静,一井苍穹万木酣。
土地归农思雨露,潜龙焉能锁深岚。
不忘重嘱留墨宝
在山期间,郭老不忘毛泽东的嘱托,随行携带着“文房四宝”,每到一地,他挥毫作书,有求必应。在井冈山宾馆的住房里,夫人于立群为他研墨,郭老兴致勃勃地为井冈山宾馆、井冈山人民医院、井冈山中小学校题写了馆、院、校碑。当年郭老留下的遒劲柔韧的墨迹,如今已成为珍贵的文物和永恒的纪念。郭老的7副墨迹已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藏品,3副墨迹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藏品。恐怕郭老自己也没想到当年的书作已成为井冈山人民的宝贵财富。
临行前,郭老紧握着当地党政领导的手说:我真羡慕你们工作、生活在这样风景如画的地方。我还兼任了全国文联工作,打算分期分批组织一些作家、书画家、摄影家来井冈山参观、采访,以进一步扩大井冈山在国内外的影响,提高她的知名度。从此以后,每年陆续有全国著名作家、书画家和摄影家来井冈山参观访问。○
题图 郭沫若
责任编辑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