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炒股记
2013-12-29金满楼
1920年7月1日,上海《申报》上登出了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广告,内容是:“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五四号经纪人陈果夫,鄙人代客买卖证券、棉花,如承委托,竭诚欢迎”,后附事务所地址及电话。这一天,正值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正式开业。
陈果夫是蒋介石的把兄陈其美之侄,辛亥年闹革命时,陈果夫因二叔陈其美的关系结识了蒋介石。1916年陈其美被暗杀后,上海革命党大多星散,陈果夫也无所事事了很长时间。直至1917年冬,陈果夫在岳父的帮助下进入上海一家钱庄学做生意,在此期间,他曾借了蒋介石1000两银子作本钱,“做了一笔洋钿生意”,不到三个礼拜赚了600多两银子,这让蒋介石对他不免有些刮目相看。
《申报》广告上的证券交易事务所是蒋介石参股的“茂新号”,陈果夫是经理兼经纪人,蒋介石的老乡朱守梅为协理。茂新号开业并不顺利,因为当时股票交易是新事物,大家都没经验。当时交易所本所股票30元开盘,3天后即涨到42元,蒋介石委托朱守梅买股票时,他在低价时有所犹豫,等涨到42元才匆忙追涨买进,结果数日后股价回落,一下亏了几千块钱。为此,蒋介石在日记中抱怨道:“生意不易做,而为果夫、守梅所害”;两天后,他又在日记中说:“接果信,知其胆小多虑,不能做生意也。”
经营一段时间后,“茂新号”开始走上正轨,股本也由1万元增至1万5千元,后来又扩增到3万元。据陈果夫自述,每天的生意开支不到30元,而生意最差的一天也可以赚到佣金30元以上,最高时甚至可以赚到2000元。
由于生意好做,蒋介石在年底又与张静江、戴季陶、陈果夫、朱守梅等17人成立了“恒泰号”,新公司资本总额3万5千元,每股1000元,共分35股。“恒泰号”的发起协议上,分别有17位股东的签名,其中“蒋伟记”即蒋介石的代号,蒋还在下面签了“中正”二字。不过,蒋介石似乎没有亲自缴纳股本,而是由另一位革命大佬张静江代为认缴。后来,恒泰号扩大经营范围并增加了代客买卖金银业务,资本额扩增至4万6千元,每股则降为100元,其中蒋介石名下44股,张静江55股。
1921年5月底,蒋介石又与张静江、戴季陶等人成立了“利源号”,资本总额3万元,每股1000元,其中蒋介石3股,张静江和戴季陶各1股。两个月后,“利源号”又扩大经营范围并决定每股追加股本200元,而此时上海证券市场正是最火爆、最疯狂的时候,每个事务所的账上财富都在不断飙升,其中“茂新号”从开业到此时已净赚18400元,陈果夫还向蒋介石请示,是否加股若干?
从记录上看,蒋介石参与的不仅仅是“茂新”、“恒泰”和“利源”三号,另外还有“新丰”与“鼎新”两号,其资本额都在1万元以上。在这段时间里,蒋介石非但要忙于上海这边的投资业务,而且还因为广东局势的变化而在南方待了不短的时间。1920年后,因为许崇智、陈炯明等人的粤军经常有战事发生,孙中山屡次急电召蒋前去军中服务;另外,在1921年6月,蒋介石的生母王采玉去世,他还回老家浙江奉化处理丧事并守灵一段时间。在此期间,蒋介石事务繁忙,其投资是否每事亲为,尚属疑问。
除此之外,蒋介石在这些商号中的所谓“投资”,也颇多吊诡之处。首先,蒋介石投资的钱从何而来?从历史上看,蒋介石从读书到投身革命后,期间没有从事过任何正当职业,家中也不富裕,其与兄长分家时不过得老宅三间,溪口镇上一间商铺,加上微薄的田租,其在各商号中动辄投入上万银元入股,似乎天方夜谭,难度太大。
其次,在这些商号中,大都是蒋介石、张静江、戴季陶、陈果夫、朱守梅等人一起合作,其中张静江的作用尤为突出,特别是在资本投入方面,如在“恒泰号”,蒋介石的股本即由张静江代认;陈果夫大体上是操盘手的角色,蒋介石相当于监管;至于戴季陶,更是一介书生,他不应该有这么多钱,也似乎未参与这些投资的具体业务。
从已知的这几个商号的运作上来看,张静江似乎起到了核心作用,而张本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重要理财人,如孙先生在广州需要钱款时,都是通过张静江来周旋,甚至直接从陈果夫、蒋介石的账上划拨调剂。据国民党内部人士称,当时党内基金完全由张静江掌握,很多散在各地未跟随孙中山去广东任职的人,经孙批准后就可以在张静江处领取津贴和活动费。由此似乎可以看出,张静江、蒋介石、陈果夫这些人在交易所的经营所得,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公款,而其资本来源,也极有可能是公款。
由于事属首创,上海证券市场在最初两年的泡沫大得惊人,以交易所本所股票为例,由最初的30元涨到80元,1920年底升至120元;1921年初又被抬到160元,年底竟到了200元,两年不到的时间,翻了近7倍,其中的投机与泡沫,可想而知。
正因为如此,早期的上海证券交易便成为投机者的乐园,各行业的商业巨子看到搞交易所来钱既快又多,于是各行各业都来搞交易所,到1921年10月,上海各类交易所竟达140余家。世上万物,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交易所数量越来越多,质量参差不齐,风险也就逐步累积,到 1921年11月,有38家交易所歇业;12月后,每天至少有一家交易所歇业。泡沫破裂后,投机失败者比比皆是,“昨日陶朱、今日乞丐”,纸上财富,最后不过是一场空。
在市场信用坍塌后,证券交易空气日坏,即使是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也不能幸免,而前者正是张静江、蒋介石等人押宝坐庄的对象。据陈果夫说,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经营情况本来不错,从开业到后来倒闭,营业额有数万万元,光佣金收入也有20多万元,但因为某些人过度的投机甚至违规炒作本所股票,最终使得交易所停止交割并导致长时间停业,股票几乎成为废纸。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停业事件和张静江、蒋介石、戴季陶等人组织的“协进社”有很大关系,因为“协进社”拥有本所股票3万股,当股价炒至120元后,一部分交易所创办者开始撤资,而张静江、蒋介石等人却以为他们有实力,仍继续大做本所股票买卖。1921年底,本所股票涨到每股200多元,现货与期货的差价越来越大,蒋介石等人非但未足额缴纳交易保证金,反而强迫常务理事郭外峰、闻兰亭等收受空头支票,这时发生买方资金不足违约而停止交割,最终酿成大祸。
在这场风潮中,蒋介石同乡、交易所监察人周骏彦因套利失败欠债20万元,后来到处被人逼债而两度跳入黄浦江;张静江这时也不要什么名誉了,唯独陈果夫还算冷静,留下来清理烂摊子。交易所停业风潮后,最后由虞洽卿等上海巨商出面,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与上海全球货币物券交易所合并,同时引进外国资本及洋员管理,这才渡过难关。
至于蒋介石,因为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兵变,孙中山被困中山舰,所以他急于要前往广东。离开上海前,蒋介石找原交易所理事长虞洽卿要求给予资助(或许是因为他们持有原所股票),虞洽卿很恼怒,说蒋介石等人搞垮了交易所,现在还要捣乱,开始不肯给钱,直到青帮头目黄金荣介入后,双方经过谈判,虞洽卿答应给蒋介石6万元,但必须是离开上海那天才给(怕他们拿了钱再捣乱)。由此,张静江、蒋介石等人鼓捣交易所的这笔烂账就此一笔勾销。
这时,国内革命形势有了转折性的变化,苏俄向孙中山伸出援助之手,蒋介石也于次年9月前往苏联访问,回国后又出任黄埔军校校长,训练军队,忙得不可开交;之前在上海搞股票投机生意的那些党人们,此时也都纷纷南下开创新事业——当年的那些投机故事,遂成黄粱一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