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梁兴国:把联合国“金牛”牵回家
2013-12-29毛世洲
2012年7月25日,奉节县红土乡白鹤坝的稻田里。
“只要大家将这病控制住了,今年实现稳产绝对没有问题……”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正在指导村民防治稻飞虱。
这名中年男子就是奉节县红土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梁兴国。他曾获联合国粮油署颁发的金牛奖。
人生拐弯处
2002年,梁兴国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变故——他下岗了。
因为乡镇机构改革,当了十多年临时工的梁兴国被清退了。
“当上农技站站长了,居然还被辞退了……”回到家里,左邻右舍的飞短流长,令梁兴国实在不好受。
一连几日,梁兴国都躲着熟人,实在躲不过了,只好一脸苦笑回应。
“你也好歹凭自己的能力坐上了农技站站长的位子,你就不能发挥你的特长,在几亩地里干出点名堂来吗?”家里人鼓励梁兴国。
“对,就是种田也要种出个人样来。”家人的鼓励,让梁兴国的情绪振奋起来。
打那以后,梁兴国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便伏在灯下学习农业科技知识,还自费到万州农科所和重庆农科院参加农业科技专题培训班。
一年后,梁兴国决定把自家的六亩承包地作为用新技术栽种水稻的试验田。
“我要改用无盘育秧抛栽技术。”春耕来临时,梁兴国对妻子说。
“这是什么方法?你学会了吗?不要到时候别人家有秧苗栽插,而我们只有望着人家的稻田。”妻子在一旁提醒梁兴国。
“我好歹也当过农技站长。这个方法是从重庆农科院学回来的,不仅节约水,还省肥省工。”梁兴国很有信心。
水稻无盘育秧抛栽技术主要使用一种药肥缓释高吸水种衣剂——水稻无盘抛秧剂包衣水稻种子,培育适合抛栽的壮秧,以后采取配套的栽培管理措施。
周围的村民听说后,都赶来看热闹。大家听了梁兴国的介绍,仍半信半疑。
两个月后,梁兴国秧田里的秧苗比周围村民的秧苗长势都好。大家的顾虑打消了。
随后,梁兴国又在栽插环节尝试新技术,改为宽窄行栽插,采取水稻根部颗粒施肥。
这年,梁兴国家的水稻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比其他农户的普通种植增产四成以上。
这下大伙信服了,有好几个村民要求拜梁兴国为师,大家还亲切地称他为“土专家”。
创造新奇迹
“六亩地太少了,能多有点地就好了,这农业科技就适合大规模种植。”梁兴国又琢磨开了。
新的栽培技术试验成功,不仅让梁兴国尝到了科研的甜头,更增添了他从泥土里刨出“金娃娃”的信心。
他寻思着把那些因为村民外出务工而撂荒的土地承包过来,让更多的土地产生效益。
2003年,机会终于来了!
重庆市政府为了鼓励农民复耕撂荒地种粮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2005年,梁兴国投资45万元,以每亩450元的高价承包了乡里常年欠收的1000亩冷浸田,准备打造科研示范园。
“冷浸田,种夏粮,耕不动,产量低,忙活一年倒亏本。”这是当地人对冷浸田的生动描述。梁兴国的举动让不少人为他捏了一把汗。
压力面前,梁兴国却显得胸有成竹:“我要让新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集成起来。”
梁兴国在稻田里集中了平衡施肥、杀虫灯物理灭虫、秸秆还田等新农业技术,还从县城买回一台微耕机。一台微耕机相当于六头牛的工作效率,而且成本还降低一半。2006年,他又添置了两台微耕机和一台插秧机,率先在奉节县实现机械化种植。
这年,冷浸田喜获丰收,亩产高达450公斤,创造了当地水稻种植的奇迹。
产加销一条龙
梁兴国在泥土里真的刨出“金娃娃”,成为附近农民学习的榜样。在他的带动下,红土乡农民恢复了上世纪80年代的种粮积极性,不少打工的农民又回到家乡,操起旧业——务农种稻。
2006年,梁兴国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这让他种水稻的劲头儿更足了。
2007年春季,梁兴国到红土乡太阳村推行“订单种植”,没想到乡亲们根本不接受这个新鲜事。
“老梁莫是哪根神经出了问题,那些地里能种出稻谷来?”村民们对梁兴国的举措有些担忧。
梁兴国则拿出令人心动的“订单”:最低保护产量450公斤、最低保护价2.4元/公斤。他还统一从湖南农科院引进优质水稻品种,先后引进了农香16、赣晚19、万香优1号、宜香优203等优质品种予以推广。
水稻成熟,乡亲们喜出望外:亩产达480公斤,梁兴国给出的收购价为3元/公斤,接近普通水稻市场价的两倍。
“种了几十年水稻,还从未卖过这么多钱。”揣着卖优质稻收入的4000多元钱,村民张德胜笑得合不拢嘴。
2008年,梁兴国获得联合国粮油署颁发的金牛奖,这是对他让广袤的摞荒地重新焕发生机的表彰。
2009年,梁兴国积极响应政府实施的农业区域经济合作大战略,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成立了奉节县红土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云阳、奉节、巫山三县16个乡镇的种粮大户签订“优质稻订单种植”合同五万多亩,总产量超过三万吨。
2010年,梁兴国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产量上去了,如果不实施品牌化经营,哪怕是优质稻,也难卖出好价钱。”梁兴国开始拓展优质稻生产经营方式。
他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加工厂,将水稻加工成精米,打造出“夔门红土”系列优质米品牌,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
“老梁,你都把联合国的大奖捧回来了。你种粮成功的诀窍是什么?”有村民问梁兴国。
“首先,政府要创造土地流转的宽松环境,提供金融支持,扶持壮大种粮规模化。其次,要能吃苦耐劳,肯钻研生产技术,大胆创新,勇于开拓市场,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梁兴国有板有眼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