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土卫士

2013-12-29陆睿

当代党员 2013年1期

2012年10月30日,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大门前,灰色的越野车已经发动。38岁的王靳打开车门,上了车,赶往黔江区的一处地灾点。

越野车的引擎猛然嘶吼起来。

此时是早上6点40分。

两个多小时后,副局长周时洪来到办公室。

上午9点20分,电话突然尖叫起来。

“周局长,我们在南川出了车祸!王处长他……”

“他怎么了?”

“他不行了!”

“啪——”电话掉在地上。

2012年10月30日上午8点40分,市土房局地质环境处副处长王靳前往黔江区检查地灾点时遭遇车祸,不幸殉职。

王靳不幸殉职的噩耗,很快传遍全市国土系统,也很快传到首都北京。

国土资源部有关方面的领导来了,来送王靳最后一程;坚守地灾监测点的群防队员来了,来看王靳最后一眼;三峡库区沿线的国土干部来了,来陪王靳最后说几句话……

一名普通干部的辞世,为什么会牵动这么多人的心?

王靳,究竟是谁?

他,是抗灾勇士

在飞石砸落的滑坡现场,在地层凹陷的塌方一线,他和战友们无数次深入绝境,为拯救生命而战——在降服地质灾害的战斗中,他总是冲在最前面。

2010年7月20日清晨,武隆县庙坝镇。

场镇外的一座小山顶上,出现几个满头大汗的人。

他们刚穿过飞石滚落的山腰,历经艰辛才登上山顶。

从山顶眺望场镇,但见一片泽国——整个庙坝场镇,已经被水淹没。

目光所及,让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王磊心中发紧。

“靳哥,罗江河下游全干了!”他转过头,对身旁一个黑脸大汉说。

“我们得干活了。”望着受伤的大山,“靳哥”从牙缝里蹦出这句话。

19日凌晨0点10分,暴雨中,庙坝场镇外的大山发生塌方,倾泻的泥石流阻断了罗江河。

被阻塞的河水迅速暴涨,形成一个容量超过120万立方米的堰塞湖,直接威胁着下游4个乡镇、8000多名群众。

第二天上午,庞大的救援队抵达庙坝。

王靳亦在其中。

在现场,他负责组织协调国土技术人员收集地质情报,为制订救援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随后的八天里,王靳和好友王磊搭档,带领地质队员登绝壁、下河坝,勘察堰塞体结构环境,绘制泄洪口地质详图,协调各个救援队协同作战……

2012年7月27日清晨,庙坝镇党政办公楼。

堰塞体上,士兵和重型装备正在集结——按照国土部门提供的情报,武警水电部队正在不断拓宽泄洪口。随着下泄水量增大,堰塞湖的水位不断下降,露出了房屋街巷和满地淤泥。

水边,王磊点燃一支香烟。

身后,王靳站在自来水管旁,往牙刷上挤牙膏。

“靳哥,你几天没刷牙了?”

“八天,就刷了一次牙。今天,我要多刷几次!”

王靳眯缝着眼,做出一副很爽的表情。

王磊乐了。

他和王靳情同手足,局里同事常称他们为“二王”。

他比王靳年长,却总喜欢叫“靳哥”——王靳身上那股拼劲儿,让王磊佩服。

凭着这股拼劲,王靳转战全市地灾一线14年,多次参与重大战役,从未退缩过。

2004年,南川区甑子岩塌方,王靳第一时间投入应急处置,确保800多名群众无一伤亡。

2007年,云阳张飞庙附近地层滑坡,王靳牵头实施抢救计划,让文物毫发无损。

2008年,巫山县龚家坊塌方,王靳带队深入群山绝地救援。

…………

随着实战经验不断丰富,王靳的想法也多了起来。

“我有一个梦想……”一次,他学着美国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口吻,对地质环境处处长彭光泽说,“以前,我们对地质灾害只能被动防御,发生一次,处置一次;以后,我希望能在灾害发生前主动出击,防灾于未然,彻底扭转战局!”

王靳没有食言。

他,是创新能手

创新地灾监测手段,是他的最大乐趣;建立全覆盖的地灾防控体系,是他的最大梦想;“领导,我有一个想法”,是他的口头禅……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重庆在对抗地质灾害的战斗中,渐渐掌握了主动权。

2007年的一天深夜,万盛区(现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万东镇箐溪村。

雨一直在下。行走在李子山脚,地灾监测员冯光容的心一直悬着。

“咚、咚、咚……”

暗夜里,忽起一阵石块撞击声。

“滑坡了!”冯光容惊叫起来,随即吹响了报警口哨……

乡亲们被惊醒了。他们每三户组成一个小组,彼此扶持着,迅速向附近安全地带撤退。

乡亲们刚撤走,泥石流就从山上呼啸而下,瞬间淹没整个村庄!

由于组织有序,全社上百名群众无一伤亡。

很快,李子山滑坡的报告送到周时洪手中。

看完报告,周时洪手抚卷宗,心绪回到不久前的一天。

“局长,我有一个想法!”刚迈进副局长室,王靳就扯开嗓门喊。

“咋了?”周时洪放下手里的文件,眉头一扬。

王靳拉了张椅子,坐下。

“领导,我们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有一个难点始终解决不了——面对突发地质灾害,群众往往惊慌混乱,难以迅速组织转移。”王靳侃侃而谈,“我想,能不能将重点监测点附近的群众组织起来,以3—5户为一个小组,配发地灾避险实战手册,平时多加训练演习。这样,地灾发生时他们就能相互帮助,实现有组织地协同撤离。”

“干!”周时洪当即拍板。

很快,这个名为“联户助跑”的地灾转移模式投入试点。今天,“联户助跑”模式已经覆盖全市38个区县。

而王靳的想法,并未就此止步。

“你们的记录这样潦草,很可能误导地灾防控工作!”2008年10月的一天,渝东北某滑坡监测点,王靳手拿监测记录,斩钉截铁地说。

他面前,几名监测员低下了头。

当天晚上,监测员的神情萦绕在王靳眼前。

“全市有17000多处地灾监测点,其中重要监测点有7000多处,基层监测员上万名。”他的脑子开始飞速运转,“由于一些基层监测员缺乏训练,加之技术条件有限,实时监测工作难以准确、有效进行……”

怎么办?

“嘀嘀——”突然,手机响起短信提示。

“手机?对……就是手机!”

一个新想法就此产生——在市局建立手机终端系统,将全市基层监测员纳入其中。监测员在现场监测时,用手机拍摄现场照片,传回市局终端,接受市局专家检验。如果不到现场监测,则无法进入这个系统。这样,既能保证现场监测的准确性,亦可对监测员进行即时锁定、即时考核。

当年,“手持地灾监测系统”在万州区投入试验,获得国土资源部专家一致好评。今天,这套系统已经进入推广阶段。

14年间,王靳先后提出了十多项地灾防御技术创新,大部分得到推广。其中,他参与完善和创新的地灾防御性搬迁计划“金土工程”,已经连续实施五年,让五万多名群众从地灾威胁区搬迁出来,开始了新生活。

在王靳和同事们的创新推动下,在同各类地质灾害的较量中,重庆逐渐从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出击。

14年来,王靳总是冲锋在抢险救援第一线,战斗在技术创新最前沿。

他这么拼命,究竟为啥?

周时洪说,这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孩子,是在守卫生养自己的群山,以及那些生活在群山中的乡亲。

他,是群山之子

永别挚爱的父母妻儿,永别并肩战斗的战友伙伴,他将自己融入深爱的大山。

2012年10月的一天,大足区。

天黑了。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二王”坐上回主城区的汽车。

“今天一起吃饭?”王磊提议。

“我回家吃。”王靳摇头,“今天是我老婆生日。”

王靳和妻子在大学时代一见倾心,携手走过了十多年光阴。到今天,他们的儿子已经八岁。

“他是一个喜欢‘煲电话粥’的男人。”有同事这样形容王靳——由于工作任务重,且需要经常出差,王靳陪家人的时间很少。但不管到哪里出差,他都会抽时间给家里打电话。

和王磊告别后,王靳直接赶回了家。

一束鲜花、一个蛋糕、一个经常晚归的丈夫——这就是王靳给妻子的礼物。

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王靳为妻子过的最后一个生日。

2012年10月30日上午,王靳接到一份来自黔江区的地灾预警。

于是,他坐上那辆灰色的越野车,赶往他的战场。

但这次,王靳没能抵达战场。

2012年11月1日,江南殡仪馆,王靳同志追悼会现场。

王靳躺在一副透明棺材里,被挽联和泪水环绕着。来自国土资源部和全市国土系统的干部职工们在流泪;王靳的妻儿在流泪;来自涪陵区的王晓峰也在流泪——在一次下乡实践中,王靳结识了这个贫困的农村汉子,并主动帮他找了一份城里的驾驶员工作。从此,王晓峰便将王靳当成自己的亲哥哥……

在亲属搀扶下,已经70多岁的父亲王兵缓缓走进现场。

“老人家,你要保重身体。”市土房局局长张定宇赶紧迎上前去。

“我知道……”老人的目光落在棺材上。

王兵往前移了几步,走到棺旁,坐下。

“儿子,你初中时想上体校,我不同意,结果你跟我闹了八个月别扭,还记得吗?”老人喃喃地说,“你爷爷是老地下党员,我也是党员,我们从小就对你管得严,你怨我们吗?……”

苍老的声音低沉悲恸,如一曲哀歌,敲击着在场众人的心。

一旁,国土资源部环境司副司长陈小宁,市土房局和区县国土部门的领导,以及全市国土系统的职工代表全都哭了。

永别了亲人和战友,疲惫的王靳,从此长眠。

他的墓地周围,是连绵的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