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为民服务的“五线谱”
2013-12-29谭健
创新活动方式破解服务难
——服务是基层党组织的主要功能。在社会形态和阶层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基层党组织传统的单一的封闭的服务方式,已难以满足党员和群众多元、多层、多样化的要求。树立重在解决问题的创新观,就要针对这一问题,大胆创新活动方式和活动载体,全面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提高新形势下服务群众和党员的能力。
2013年2月20日,铜梁县行政服务大厅。
维新中学食堂工程负责人周建国再次来到县城乡建委窗口前。
“小周!”周建国乐呵呵地喊着窗口工作人员周奕玲,“上次多亏你了。”
“这是我应该做的。”周奕玲微笑着回答。
“我给你评个‘好’。”服务评价器上,周建国指尖落下。
铜梁县委向各级党组织推广“五线服务法”,打造服务型党组织,让周奕玲由“冷美人”变成了热情服务的标杆。
办事之难
2012年2月28日,铜梁县南城街道马滩村。
前来调研的铜梁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鹏斌,站在村办公室外。远处,一位老人踯躅而来。
“老人家,您来办什么事?”王鹏斌问。
“帮儿子办房屋确权手续,找村主任审查盖章。”老人气鼓鼓地回答。
“不顺啊?”
“莫提了!我问村主任手续啷个办,他说他有事,让我去街道办事处问。”老人涨红了脸,“到了办事处,找了好多个办公室才找到办事的,结果填好表回来找村主任盖章,几次都找不到人!”
老人的话引起了王鹏斌的思考——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淡漠,必须解决服务跟不上这个难题。
可是,以何为载体呢?
此时,铜梁县华兴镇的一个探索引起了县委组织部的关注。
2012年2月,张燕履新华兴镇党委书记。
华兴镇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整治安溪河、硬化农村水泥路、农民新村建设、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大项目多,工作头绪多,镇干部和村干部,顾了这里丢了那里——这里问题还没解决好,那里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张燕觉得肩头担子好沉。
怎么办?“得把广大党员发动起来。”县委组织部支招。
于是,一番调研后,华兴镇党委推出了“五线服务法”:服务发展线,就是建立产业发展志愿者服务队,打造“党支部+党小组+产业+党员中心户+社员户”的服务体系;服务基层线,就是创建“支委联项目、项目联村组、村组联农户,支部带小组、先进带后进、党员带群众”的三联三带机制;服务群众线,就是创建群众办事明白单,服务群众民情日志,当场办理、限时办理和联动办理等“一单一志三办理”机制;服务党员线,就是建立“党员之家”,监督和服务好党员,凝聚力量促发展;服务社会线,就是党员带动群众开展“做文明人、办文明事、树文明风”活动。
服务发力
当了八年村党支部书记,刘荣彬一直想把华兴镇茯苓村的产业搞上去。
不过,茯苓村有天然的“短板”。
“缺水!”刘荣彬说,“一到酷暑,整个村就会断水。”
为改变现状,2012年3月,华兴镇党委、政府多方筹备,上马农村饮水工程,从围龙镇的桥亭水库引来了自来水。
不过,问题接踵而至。
饮水工程有近六公里的管道要经过茯苓村村民的菜地,涉地村民坚决反对,工程“熄火”了。
刘荣彬苦恼不已,“班子成员就五个人,要协调土地问题、管道维护维修、费用收取,哪里忙得过来!”
“借力‘五线服务法’,让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张燕给刘荣彬支招,“如今发展靠项目,党员也应该围绕项目服务。”
经过一番谋划,茯苓村很快就出台了“党员项目服务法”,针对自来水工程成立了“饮水工程党员志愿服务队”。
志愿服务队的党员随即轮番“游说”,涉地居民终于让工程开工了。
尝到甜头后,茯苓村党支部又成立了产业发展志愿者服务队、新农村建设志愿者服务队、劳动就业志愿者服务队、文明创建志愿者服务队……
“正因为有了这些服务队,我们村的新农村建设速度全镇最快。”刘荣彬说。
事务代办
2013年春节,围龙镇龙湾村六社的刘明华一肚子火:“这春节过得实在是怄人。”
不久前,刘明华一家三口的低保被停了。
刘明华很不解——自己是二级残疾,妻子是个常年病号,刚中专毕业的女儿又失业了,怎么低保就被取消了。
“你还是给村领导送点礼吧。”妻子劝说。
“都揭不开锅了,拿什么送?”刘明华一肚子气。
“刘明华”式的困惑,引起了镇党委书记李书平的关注。
在乡镇工作多年,李书平对农村很了解:“群众找村社干部办点事,有的村干部就拿服务来‘寻租’。”
此外,围龙镇还有着特殊的“地理短板”——幅员面积44.63平方公里,最远的村距离场镇约七公里,群众到镇机关办事路程长,往返很不方便。
“多数群众不熟悉办事流程和程序,‘跑趟趟’等情况经常出现。”李书平说。
如何破解群众办事难?
2012年4月,围龙镇党委在“五线服务法”基础上,配套出台“事务代办制度”。
按照围龙镇党委的制度设计——老百姓把需要到镇党委、政府办的事情,到村党组织登记,村党组织,为其落实办理,并明确告知办结的时间。
2013年2月18日,刘明华找到村支书刘启华:“我的低保为什么停了?”
“有人举报说,你女儿在璧山打工,收入不少。”
“我女儿已经失业,你们得认真调查。”刘明华说,“我要求你代办低保。”
“你的资格都被取消了,办不了。”刘启华说。
不过在刘明华的坚持下,刘启华还是给他登记了。
镇督查办在督查过程中,发现了刘明华的情况。
“立即调查!”督查办立即要求镇民政办核实情况。
随后,镇民政办工作人员来到村里——村民有的说刘家女儿“傍大款”了,有的说刘家确实很困难。
众说纷纭,工作人员又立即赶往璧山。
“她已经离职了。”刘明华女儿原单位答复。
“看来,他们家确实困难,符合条件。”工作人员依据政策规定,给刘家恢复了低保。
“这个结果公平,我不用去上访了!”刘明华高兴地说。
社会联动
高挑身材,一头短发,巴川街道正街社区党支部书记郑淮平一贯风风火火。
可这两年,郑淮平总感觉为群众服务力不从心。
“我们社区比较特殊。”郑淮平说。
正街社区位于铜梁县城中心,常住居民9125人,还有大量流动人口,可是社区专职干部只有五人。
调解居民矛盾、照顾残疾老人、安排党员教育活动、检查环境卫生、解决失业居民就业……“完全超出了社区党支部的能力。”郑淮平说。
一时间,“五线服务法”在城市社区有点“水土不服”。
“为什么不把辖区的14个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联合起来?”巴川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勇开始思考。
随后,在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正街社区“大党委”成立,“大党委”整合了辖区内的14个行政企事业单位党组织。
“这个社区‘大党委’该由谁领导好呢?”郑淮平建议采取轮席制度,每个成员党组织书记每年轮席主持一回,负责当年的为民服务活动。社区‘大党委’各成员党组织一致通过。
社区“大党委”的力量立竿见影——14个行政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加入‘大党委’,社区居民的就业渠道借力成员党组织被拓宽,红岩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队伍快速扩充,社区法律工作服务站、社区“托老所”、爱心超市纷纷成立……
“这样的党组织真好!”社区居民王玉梅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