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的艺术 原汁原味的民俗
2013-12-29郭秋霞
“九华帐深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翠蛾彷佛平生貌,不似昭隔寐疾时……”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李夫人》中的诗句,描述了一则凄美的爱情故事。班固《汉书·外戚传》记载,西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亡故,帝甚念,方士齐少翁设帐弄影,映出夫人形。武帝看后感慨道:“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后又令乐府弦歌之。这则故事是中国皮影艺术的一个美丽起源传说,也赋予了皮影艺术深厚的情感灵魂。
对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民族情结的人来说,皮影艺术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她的起源、传说、地域、流派;她的特色、造型、韵味、声腔等等,既神秘又让人陶醉。也许许多皮影爱好者对皮影知识已了解甚多,皮影影集也看过很多,但相信当你看到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趣味皮影》一书时,绿色淡雅的封面令人耳目一新,“趣味”二字也会让你对该书充满了兴趣并产生一睹为快的冲动。
目前关于皮影的书籍和研究已有不少,比如《中国影戏》《民间皮影》《陕西皮影艺术》等,这些书基本上是介绍皮影文史知识的,而从趣味的角度来描述皮影的趣、皮影的骚、皮影的拙朴的,更贴近民族生态的《趣味皮影》是第一本。本书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的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杨飞,《收藏》杂志原主编、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李毅民合作编写。书中收集了大量的彩色皮影造型,在读者欣赏文字的同时还可以欣赏美轮美奂的皮影造型,活灵活现的皮影造型彩图配以原汁原味的皮影骚戏,令读者恍惚觉得是在台下观看热闹的家长里短的家庭大戏。
《趣味皮影》分为五部分:皮影的起源传说和地域特色、皮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造型欣赏、皮影的制作和表演技巧、三秦皮影骚戏欣赏、皮影艺术的传承和创新。
正如文章开头所写,皮影的起源有许许多多的美丽传说,史料也好,推理也罢,“诸种说法,横看成岭,侧看成峰”,都寄托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和丰富情感。如果说皮影起源于华夏民族的勤奋劳动,起源于无数代人一点一滴的创造和积累,是不是也是一种合理的解释呢?正是数不清没有名字的普通人创造了这美轮美奂的皮影艺术,他们将古老的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说唱等艺术整合、升华,结合民间方言俚语、粗俗拙朴的生活,共同造就了皮影艺术。皮影艺术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皮影艺术是一种民间艺术,她的价值就是朴素、自在,地域性强,是檀根于民间的一门生生不息的艺术。
皮影艺术的地域特色是皮影的最大特色。由于年代久远,地域的差异,各地的皮影戏都有各地的特色,各地风趣的民俗俚语,既活泼风趣,又质朴可爱。皮影戏从影偶皮质的选择、制作到皮影戏的唱腔等也都因为各地特色而有很大差异。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看似简单的皮影,要经过10多道制作工序,其中包括选皮、制皮、画稿、落样、刻制(镂刻)、敷彩(着色)、出水定型、缀结合成(订缀)等主要工序,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制作的材料主要是以牛皮、驴皮、羊皮为主,其透明度好,结实耐用。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皮影戏浓缩历史、弘扬人文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魅力。皮影头靠构成了一种虚实对比、阳阳相见的侧影图画,在弄影者有声有色、翻来覆去的变幻、把玩过程中,真真是: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最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第八章:原汁原味的三秦皮影骚戏,精选了几个民间广为流传的陕西皮影戏,都是群众喜闻乐见、平日说长道短的身边趣事编写而成。这些皮影骚戏既让人愉悦又具有煽动性,能够产生引人入胜的共鸣效果,打情骂俏、插科打诨、放言无忌、语浅理深。然而语浅不等于肤浅,通俗不等于庸俗,正是:无俗无雅,大俗大雅,俗到妙处便是雅。书中列选的《张三怕婆娘》《两口子闹仗胡搅火》《三怕妻》等,既让读者感受到皮影戏的千古魅力,又可以让人们见微知著,似解古今人家世态,如瞻民俗风情;可以藏往察来,形象生动地诠释着人类社会文化沿革发展之来龙去脉。皮影艺术可以使人心情愉快,乐于观赏,因而可以达到更加有效的教化效果。
读着充满民俗俚语的皮影戏剧本,欣赏着精美的剧本皮影插图,加以香茶一杯,是不是很有清闲的心情呢?
“半迹脸塑千般貌,五色彩抒万物形”,古老的皮影艺术风靡千载,也更需要时代的传承和创新。当今的人们除了热衷于皮影的收藏,是否还应该思考怎样继承祖先的宝贵文化遗产?又将给后人留下一份怎样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