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编校合一”

2013-12-29李兴梅

出版参考 2013年9期

当前图书的质量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文字差错率高,这是由于这些年图书市场放开,出版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出版部门在思想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在质量管理上偏重图书选题和印装质量的管理,忽视编校质量的管理而造成的。一些出版单位为了精简编制,不再设专职的校对岗位,实行“编校合一”,取消了原来的“三校一读”制度,一本书稿由编辑一人承担编校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讲,“编校合一”的优劣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喜好,而取决于校对质量和效率的高低。当原稿与校样之间的异同成为差错的主流时,编校必须实行分流,由校对人员全力解决“异同”;当原稿的是非成为出版差错的主要矛盾时,编校就必须合一,由编辑解决原稿的是非问题。

就笔者从事校对、编辑工作的体会来说,我觉得编校合一不是人为地将编辑与校对工作机械地合并,而应是要根据书稿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是编校合一,还是编校分开,从而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图书质量。

一、编辑与校对的关系

1.编辑与校对的关系是同源、分流、合作和同归

(1)同源。编辑与校对是完善书刊编辑生产过程中的一个整体,在我国古代,编辑称“编纂”或“编修”,校对称“校雠”或“校勘”。编辑的职责为收集材料并整理成书,校对的职责为比勘书籍(版本)文字、篇章的异同,矫正其讹误,力求书稿的完整、准确。两者虽有分工,但都是书刊编辑的组成部分。

(2)分流。编校分流是出版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出版集约化的表现,是历史的进步。从理论上说,出版的社会分工适应了活字印刷技术的要求。一方面使编辑人员摆脱繁重的校对事务,集中精力研究编辑业务;另一方面也使校对专业的方法和技术更加完善,使校对更好地发挥延续和完善编辑工作的作用。

(3)合作。虽然校对工作从编辑工作中分离出来了,但校对工作作为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性质并未改变。

(4)同归。校对与编辑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尽力发现和改正校样中存在的政治性、文字性及版式等方面的差错,保证出版的图书具有较高的质量。

2.现代图书校对与图书编辑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1)工作对象不同。编辑以作者提供的书稿为对象,校对则以编辑加工过的定稿和排录的校样为对象。

(2)工作手段不同。编辑通过策划、择优、加工等手段来提高书稿和清样的质量,校对则是通过校异同和校是非来完善书稿质量。

(3)工序的前后不同。编辑属于出版的前期工序,校对属于出版的后期工序,是编辑的延续。

(4)工作的侧重点不同。编辑侧重从宏观上对图书选题的策划和书稿内容质量的鉴别以及必要的文字加工,校对侧重从微观上校正排录的差错和发现原稿的是非。

二、编辑人员的优势

1.思想政治素质高

编辑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关键的时候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还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熟悉出版管理条例,熟悉编辑加工中的文字、符号、标点的规范要求。编辑是图书出版的第一把关人,在稿件的策划、组织、选择、审读、加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策划、组稿能力强

编辑对市场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善于抓住热点,做好市场调查。经常跑书店,看看市面上最新出了什么,什么书好卖,卖点在哪里,琢磨别人的书名、封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尽最大努力寻找到理想的选题,做出热销的好书。

3.业务水平高

(1)对图书的整体掌控能力强。与作者沟通得比较多,在书稿中就贯穿了编辑的思想和要求,所以在排版、编辑加工的过程中,随处可见编辑智慧的闪光点。

编辑不仅要有过硬的编辑加工能力,而且还要钻研相关的学科领域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产品的类型不断增加,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才能提高编辑业务水平。

(2)创新意识强。图书编辑的创新意识,不仅是来自技术或外部形式的,更重要的是思维观念的创新。传统的编辑工作,相当于制造业的“来料加工”,作者提供什么样的书稿,就出版什么样的图书,编辑的主动性、能动性不够。今天的编辑和老一辈的编辑最大的不同是不仅仅会坐在编辑部编稿子,而且还要从事策划、组稿、印制,后期宣传等相关工作,几乎每个环节都有编辑的参与。

三、校对人员的优势

1.校对具有的两大功能

(1)校异同:是指原稿与校样之间有异处时,以原稿为标准,对照校样,并改正过来,使校样与原稿完全相同。校样与原稿相异,是录排时出现技术性差错所引起的,除文字异同外,还有标点符号、图表、字体、字号、公式、版面格式等的异同。校异同的功能就是消灭排版或录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差错,保障原稿的原貌、质量和价值不受损害。要真正做到与原稿毫无差异,至少要有两三个校次才能保证质量。

(2)校是非:即发现原稿中的差错,其功能是补救编辑之不足。按道理,定稿就应该是无差错的原稿,但事实上原稿仍然存在差错。原稿的修改属于编辑的功能,校对只能用铅笔质疑,不能用蓝色或红色等色笔改动,这是校是非的原则。原稿差错是目前造成差错率高的主要原因,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关键是强化校对的校是非功能。

2.校对人员能掌握出错规律

专职校对人员在校对的过程中会遇到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等各种学科的书稿,虽然校对人员的学识是有限的,但在长期的校对工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勤查、勤问、勤积累,掌握了各门学科的出错规律,对哪类书必须注意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哪些是专有名词,哪些字与哪些字是形似字,在校稿时都能注意到;在几种校对方法的选择运用中校异同与校是非同时进行,做到用眼看、用脑想、用手写,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及时质疑,做到每改一处都是有根有据,绝不妄改,这也是校对人员的基本职责。

校对人员在校对工作中往往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如原稿某些提法是否与当前形势吻合;前后事实、引用材料是否妥当,有无矛盾;注释与原文有无出入;语言是否符合逻辑;形容和比喻是否恰当;表格排列是否合理,插图有无缺漏等,这些都是作者或编辑应该做的,但有些疏漏和错误为校对所校正,这就是校对工作的新的价值。

四、造成编校合一的原因

1.主观原因

有些专职校对人员没有端正校对态度,工作上不够仔细,不够努力,不是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所校对的书稿。对自己熟悉的专业、科目就比较喜欢,对自己不太喜欢的,甚至陌生的学科的校样,以自己不太懂而推卸自己的责任,致使一些编辑对一些校对人员不满意。有时来稿匆忙,出书期限较短,在这样的情况下,编辑本希望与校对人员能共同努力查找差错,提高图书质量,而有时校对退给编辑的校样却没什么改动,甚至明显的文字错误都没有改正过来,从而使编辑由对校对人员的期盼变成失望。

2.客观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出版业的迅猛发展,使从业人员的需求量陡然增长,然而出版单位的专业校对人员的数量是有限的,不得已,这个角色就只得由编辑来兼任。当然,编辑队伍中也有一些编、校水平较高的“两用”人才,但对每个单位来说为数极少。

(2)有些出版单位的领导对校对工作不重视。关键是由于一些领导对校对工作的不了解,在来稿急、出书周期短的情况下,认为多一个校对环节会影响图书上市的时间进度,还不如不校。有时为了精简行政编制,撤销校对部门,使得有些图书只能由编辑自编自校。

五、编校合一,优势互补

降低成本仅仅是图书市场竞争的现象,而不是竞争的本质。只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才有意义。实行编校合一,要提高编校质量,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编辑增加校稿次数

编辑校对自己的书稿时,属于半自校,因编辑对自己的书稿带有自我欣赏的心态,在内容、格式、前后逻辑关系等整体把握上比较尽心尽力,往往难以感知个体字符的差异,因熟悉内容而导致“熟能生错”,对字里行间的差错往往视而不见,造成图书出版质量不高。编辑在知道书稿中可能还存在哪些问题的时候,可以将下一校次的校样再校核一遍,这样可以找到前一遍校稿过程中遗留的、没有顾及到的问题,这种方法虽然耗时、辛苦,但能消灭前一校样上遗留的差错,对提高图书质量很有帮助。

2.编辑之间交叉校稿

编辑之间交叉校稿,可以是同一部门的编辑,也可以是相同专业的编辑之间互相校稿。具体的校次安排,可以根据稿子本身的质量情况,合理安排。有些稿子属于学术性的,作者校稿的同时,编辑可以同时编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向作者提出质疑,尽量将疑问和错误在一次校样上多解决一些。对于出版时间周期比较短的图书,编辑可以和另一位进行校对的编辑同时看稿子,做到节省时间,缩短出版流程。

3.编辑与有校对经验的编辑结对校稿

对于重点图书,编辑可以和有校对经验的编辑结对编校,实行优势互补,努力将差错消灭在付梓之前。

4.审读人员进行质量把关

有些出版社撤销了校对部门,但是保留了审读部门,审读人员由于长期审稿,掌握了图书的出错规律,能很快地找到每本书可能在哪些方面容易出错,哪些方面在审稿的时候需要重视。审读人员主要侧重于严把政治关,其次才是语句的通顺,文字、符号、标点的规范使用,审读人员的工作,也是图书质量保证的最后一道防线,对提高图书的质量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实行编校合一,要发挥各编辑自身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避免短板效应,从而降低图书成本,提高图书质量,也是每个出版单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有效措施。

(作者单位系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