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非的出版空间有多大
2013-12-29邸荣芬
王亚非,安徽出版集团总裁、时代出版传媒公司董事长,2005年从安徽省商务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的位置来到出版集团任总裁。当时,王亚非提出“改变传统出版思维”的出版理念,并辅以“一元发展、多元经营”的企业架构,8年过去了,王亚非带领当初仅有8亿元资产的安徽出版集团跃升为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大企业。
前不久,第七届时代出版发行春茗恳谈会在合肥举行,王亚非与记者见面,接受提问,与到来的嘉宾聊天,畅所欲言。在这里,提问没约束,聊天没限界。开放的心态、务实的作风、出版人的情怀与骨气、超人一筹的战略,是记者对王亚非的切身感受。
如今,王亚非早已超越“改变传统出版思维”的出版理念,他坦陈:“我干过很多行业,出版行业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空间是无限的。”
“出版的空间是无限的”这句话,在记者的脑海里久久萦绕,挥之不去。对行业有着怎样的理解、对业务有着多么的熟悉、对未来有着多大的信心,才会对出版业做出如此的断言。一连数日,记者翻看对王亚非的采访,静下心来,阅读王亚非写出的文字,逐渐领悟到,王亚非的这一断言在某种程度上源于一种信念。有信念的王亚非,当然比别人走得更远,也比别人的空间更大。
内容可以无限地嫁接
王亚非在“老总聊天”的现场,讲述自己对出版的理解是逐步深入的。他说,在我进出版行业之前,认为这个行业是很小的,出版业界也是这么认为的。即使现在,我们的董事也成天发微博说传统出版不行了,没有前景。我却认为虽然出版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
的确,对于出版业的未来前景,业界一直存有争议,但“出版的发展空间无限”的断言还是让在场的记者没有料到。
王亚非解释说,我干过很多行业,出版业有自己的独特性。我觉得做企业需要两种人就够了,一种是有创意的人,一种是会操作的人。出版行业有创意就可以打开局面。内容可以无限嫁接,也可以无限拆拼,也可以无限延伸,出版的各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产业链。我觉得出版人不要把自己局限了,因为一本书是基础的东西,书所在的产业链却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记者了解到,安徽出版集团在产业链的延伸上作了许多尝试,比如在电子产品上植入内容;在苹果平台、安卓平台开发自己的产品;文字内容转化成音视频内容,与全国电视台数字频道合作开办养生、文化、健康方面的栏目等等。看得出来,所有这些产业链的延伸都是在内容上下功夫,内容,恰恰是出版社最大的优势和竞争力。
让资本转起来产生最大效益
关于出版业如何走向市场,王亚非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出版社和期刊社有着本质的区别,期刊本身是资本运作品牌的一个媒体、一个平台,出版社运作的产品主要是图书。目前来看,出版业走向市场,首先,大部分出版人都是从传统体制过来的,很难一下适应市场经济;第二,文化是需要积淀的,需要长期的投入,不是急功近利到市场打拼马上就能出来效果;第三,文化产业改革的下一步一定会走到更深层次。
王亚非说,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成立之前,更多的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都体现在出版上,可以说既有空间又有难度。集团既要保持文化的知识性、文明性、传承性,又要保证企业有社会效益,这是有难度的事情,不是讲空话就能解决的。像公司离退休员工加起来几千人,没有钱怎么养?怎么能保障员工队伍的稳定?
王亚非说,文化人是需要体面生活的。生活的体验、文化的感悟,都是要钱来支撑的,所以要考虑到经济效益。集团这几年重点在资本投入上作了文章,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收益。投入的15家股权企业,已经有7家赢利。另外,从产业本身,通过不断的市场表现争取更多的行业支持和扩大在行业的影响力。
记者也就安徽出版集团有关资本运作的方式请教了相关专家,专家指出,该集团的资本运作方式在资本市场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只是出版行业这些年来相对封闭,再有一点,就是部分文化人对这种赚钱的方式,还是没有转过弯来。
前不久,王亚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2013年要实施效益优先的资本运营战略。继续推进条件具备的所属企业上市,增强企业的资本市场参与度。继续开展中短期融资债券业务,拓展资本投资。继续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资产结构,做大资产总量,让资本转起来,产生最大效益,发挥资本的产业发展动力作用。
在王亚非的微博上,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条:资本运作是一个企业家的必修课,必做的事儿。资本趋利的特性决定了企业必须赢利而且必须持续赢利。要想做好企业,除了基本管理和产品打造之外,一定要借助资本的推动快速积累与发展。
争取出版机构股权化
王亚非认为,企业需要三个方面的机制保证。第一个是激励机制,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激励,特别是文化人,经验越丰富,年龄越大,越有积淀,越需要激励;第二个是约束机制,他解释约束机制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部门规章,再就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第三个就是退出机制,他解释退出机制就是我们现在争取的出版机构股权化,是用股权激励。
王亚非强调,如果没有股权激励,即使有春天,每个人面临的也不一样,有的是秋天,有的是冬天,所以,作为管理者你要让每个员工都有春天。因为我们做的是文化,不是贸易,需要一种文化情怀。除了文化情怀以外,还需要文化投入。股权激励能给人心灵上的东西,省里和上级主管部门虽然没有明确反对,也没有明确支持。现在是政府在摸石头,我们企业应该已经过河了。
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王亚非提交了《关于鼓励国有文化企业探索实施股权和期权激励的建议》,他在《建议》中指出,文化产业具有“人在财聚、人走财散”的特点。很多时候,一个人就能兴起一个企业,一个团队就能带动一个产业,有能力的人才团队比资本还重要。要高度重视国有文化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现代科技人才从事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最终目标是文化的发展建设
王亚非说,集团的第一步是要全面地发展,重点是做大。作为一个企业,要占领市场,要生存。现在要积极进行文化尝试,不管外界有什么招商或展会,都应该是文化占主要地位,所以集团现在除了参加书展以外,从专业上也会寻求更大更高的市场。比如少儿类图书可以参加各种玩具展、动漫展、游戏展;电子类图书可以参加电子产品展,这样才能做得更大,寻找到更多机会。再一个就是做活,内部要活,不能是企业化制度事业化管理。这几年我们要求企业做强做实,做强是指出版应该是立体出版,要考虑到立体化发展的前景。做实是指资产要实。这个产业要发展,除了专业性发展,还需要综合性发展。资金最终要用到文化发展平台建设上。
对于商品、营销、创意,王亚非认为都需要文化的支撑。他在微博上说:商品和营销都需要文化内涵,营销要研磨出文化的品位,品位就是卖点,就是价值。文化,可以体现在营销创意上,没有文化感悟,不会有令人心动的创意。文化产业本身同样需要有文化支撑的营销。书业,是一种读出来的效益,文化点睛的营销效用会很大。
对于2013年的产品开发,王亚非表示,要以高端资源、广阔市场、深度开发、新型业态为核心,挖掘、储备和开发高端文化精品,开发图书衍生品,实现一种投入多种产出,大力发展文化电子商务,攻克数字出版关键技术,大规模开展3G互动阅读产品开发,重点推出一批精品示范工程和品牌文化项目。
王亚非在微博上这样写道:“大多数能成事儿的人都有情怀、有理想。他们都不太说,功夫都下在和自己较劲上,始终努力,志在必得。当别人还在说,还在犹豫,还在探索时,他们已动手,已忘我,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