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业内外

2013-12-29

出版参考 2013年9期

电子教材开发仍不给力

《人民日报》报道:作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组长,华东师大网络教育学院院长祝智庭认为,就目前各地展开的试点工作来看,“电子书包”应用试验的重心大多聚焦于“课堂”上教与学的变革,对于真正需要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体现其个性特征的“课外”“校外”非正式学习仍没给以足够力度的支持。

虽然出版社正在大力开发电子版教材,也有IT企业在开发“学习游戏”,但总体而言,内容不足仍是大问题。“电子书包”的实施,牵涉到教育、计算机、网络、出版、文化等诸多领域,需要的是顶层设计和相关行业的携手共建,基层试点明显形单力薄。

出版集团如何创新营销模式?

《中国文化报》报道:长久以来,作为内容提供商的出版集团,涉足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媒体阅读内容开发,因为人才的匮乏、研发投入成本过高等问题,在网络营销上难免捉襟见肘。吉林出版集团董事长刘丛星对该集团包打天下的图书发行模式提出了见解,他认为,出版社应该坚持做好主业,从具体的图书发行业务中解放出来,把发行工作交给发行管道去操作,专心致力于图书的内容建设;数字出版等业务也应该按照专业分工原则,交给专门的技术公司去做,“传统出版业不要期望什么都做,去分割所有的市场蛋糕。”刘丛星认为,目前出版社与专业发行渠道之间的磨合还需要加强,新媒体出版市场成熟的赢利模式还没找到。

面对出版业在市场中遇见的瓶颈,安徽出版集团总裁、时代出版传媒公司董事长王亚非也指出了目前图书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版权价值尚未充分体现,市场管理还有待改进,传统的编辑人才难以满足新技术发展的要求等。“未来立体出版仍将是时代出版大力推进的主要方向。”王亚非说,“更加丰富的传播载体和渠道,以及人们阅读需求的多元化,为立体出版提供了一个可以无限拓展、嫁接的空间。”王亚非所说的立体出版,就是把内容无限分解,发展为数字、视频、线上、线下的特色产品,同时也包含创新资本模式。比如一本小说可以演绎成动漫、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并不断翻新和变化。

电视与图书联姻形式多样

《新华书目报》报道:现在荧屏上热播的连续剧中,有多一半都改编自小说。同样名编剧的电视剧作品获得成功后,也会有出版公司接洽图书出版,让剧本成为小说出现在图书市场上,这些电视剧的热播总会在出版机构的宣传造势下,带动图书市场上相关小说的热卖,产生连锁效应。

电视读书栏目的重要性,在提倡全民阅读的现在毋庸置疑。它不止单向地鼓励百姓读书、推荐书,更是很多当地全民阅读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北京电视台的《书香北京》在去年“世界读书日”推出了“青春中国书香讲堂”活动,倡导全民阅读;后来还发起了“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开展“书香进校园…‘书香进社区”等活动,推动社会各界共建书香社会。

最后说说电视新书发布会。它的形式就像电视台转播电影首映礼一样。但是这样一场“秀”,也不是哪本书都能接招。至少,这本书要有新闻点,能赢得收视率,才值得电视台和出版机构投入。像电影《金陵十三钗》上映后,其推出的幕后图书《我们一起走过》也在北京电视台举办过发布会,电影主创人员悉数出席,可谓大牌云集。尽管这种形式,电视台和出版机构都在试探中,但我们期待更加新颖的电视与图书联姻的形式出现。

图书进入封面时代?

《西安晚报》报道:记者走访书市发现,有些书虽然口碑极好但销量低迷,再版时改了个封面就跃入超级畅销书之列。一本畅销书是取决于内容还是取决于封面?接力出版社总编助理常晓武认为,“图书封面是图书产品设计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时候图书封面设计得不好,肯定会妨碍图书的销售。在图书出版销售不畅后,根据多方面的意见汇总,认定内容没问题,重新进行封面设计,采取亡羊补牢的做法能够重新焕发出市场生机,这也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在此类现象下更加凸显了图书封面对图书的重要性。”

对于图书市场而言,会有什么影响呢?他认为,“这没什么不好,降低了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确保了对作者创作成果的尊重,也能避免因为设计环节的漏洞而埋没了作者的创作。我们调查显示,对于读者而言,书的封面和内容简介是影响读者购买图书的首要因素。在每年出版图书近30万册的茫茫书海里,要脱颖而出让读者注意到,封面设计的重要性更是不容质疑。而且书的封面设计对读者的影响力一直就很大,只是近些年更为看重,越来越多的图书出现了此类情况,让大家觉得有读书读封面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