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有效学习的思考与研究

2013-12-29郁小燕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3年1期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 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作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培养能力

■ 当前课堂教学现象透视

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这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角色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课堂上多了动感和鲜活,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师生平等、积极交流. 然而冷静思考一些课堂现象时,不难发现,在热闹、倾心的背后也同时透露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 例如:(1)课堂气氛活起来,但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 (2)合作学习多起来了,但学生的合作并不主动. (3)鼓励评价用起来了,但学习的兴趣并不持久.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

■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数学基础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旋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勇敢地进行探索,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师牵线搭桥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一、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 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 教师要善于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提出符合个性发展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历经解决问题的过程. 如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课前让学生统计家庭月收入的情况,开始上课时就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计算教育支出和生活支出共占家庭月收入的几分之几. ”并引出“二分之一加四分之一等于多少”的算式. 当学生猜测计算的结果有三种时,教师又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进行辨析、讨论,这三个问题是:(1)你认为哪位同学说得有道理?(2)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3)有没有办法验证你的结果是正确的?这样的问题就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具有操作性和探究性,可使学习的过程变成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也才有可能出现多种解决方法,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要求.

2.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提问,还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使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提出好问题.

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的练习题设计中,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调查柳树、槐树、丁香树、刺梅各占总树木的几分之几,然后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会在刹那间开放起来,提出“它们一共占总树木的几分之几”“丁香树比槐树多占总树木的几分之几”等有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不仅是问题的讲解者,更是问题意识的培养者. 当学生再发现问题过程中能够“活用”教师提供的有关发现问题的知识,这种“活用”就是我们所说的终生受用的智慧.

3.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长期以来,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等理念,期望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事实上这是人为地将学习过程支解成了一个个机械的学习环节,并未把学习看作一个系统、连续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问号离开数学课堂.

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二、精心设计,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当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个环节,使学生学得实在,深化学生主体探索意识,促进探索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让学生在自主的创造性活动中,既构建数学知识,又充分展开学生的思维,为此,精心设计必不可少.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可先让学生计算73.9÷739,之后复习、回顾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变式为739÷73.9,自然导入新课. 并提问设计:除数有什么特点?怎样使除数转化为整数?要使商不变,你有什么办法?想一想,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交流,在合作中共同促进学生主体探索,提供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更容易使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把握重点.

又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和不同的起点出发思考问题,用多种分析方法解应用题,真正理解应用题中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三、重视“思”的过程,抓实探索之脉络

“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设疑问难,引导学生“思”的过程,要能抓住学生数学思维之脉络,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参与问疑解疑过程中来.?摇

例如《关于带分数乘法》的教学,教材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分数乘法中有带分数的,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 ”我们可以抓住学生不太注意的两个词“通常”“再乘”向学生发问,促使学生主动思索,从而深化理解. “为什么用‘通常’,不用‘一定’?”当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探索、讨论后,会得出如下结论:有时会把带分数拆成整数与真分数的和,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我又说,“请试试看——120×■×3■”,学生经过计算、观察后发现了120与■可以直接约分,并且结果是1,而1和带分数可以直接参与运算. 至此,学生明白了通常之外的两种情况. “再乘,说得很精炼,谁能把它的意思扩展开来?”学生经过思考,基本上能还原成:按照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即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可见,紧紧地抓住关键字眼,可引导学生思索,让学生在探索的脉络中将抽象内化成形象、易感知的知识. 实践证明,“自主探究”不仅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培养优等学生.

总之,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应是教师积极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共同参与的过程,这也是为了达到教养、教育和发展相互联系的目的. 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积极对待学习,会深深地体会到教学过程就是自己跟教师、跟同学们共同创造劳动的过程,会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各展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