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时纪:沙漠之旅,时间之旅
2013-12-29赵坤琦常俊杰张振
时间如沙,从指间流过。不同于其他大多数测量时间的方法,具体的沙漏代表了抽象的过去和未来,也使沙成为了某种持久的时间符号。莫斯科红场上伫立着世界上最大的沙漏,由丙烯酸玻璃和钢铁制成的它,在阳光下尤其晶莹剔透。漫画家芦原妃名子描绘了一段从初恋延展开的爱情故事,用沙漏和日本根岛的沙漏博物馆牵系起男女主人公从青梅竹马到分道扬镳,再到重圆旧梦的十多年历程。锥形玻璃瓶中,簌簌流淌的细沙诉说出各种温暖的、旖旎的、悲怆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那些由流沙和沙丘所覆盖的地形被称为沙漠,占据了地球表面将近1/3的面积。大部分沙漠自然条件严酷,甚至人迹罕至,但是自然也给这里留下了天成的杰作:连绵起伏的沙丘如同黄色的浪头,冲向远方,给人一种畅旷而神秘的感觉;沙丘流畅的线条与柔和的色彩,再搭配沙海日出、晚霞夕照,化成无比壮丽的美景。沙漠对于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我们好似一面魔镜,正如一位探险家所说:“沙漠是这样一种地方:踏入之前忧心忡忡,迈出之时毫无遗憾。”
记忆:沙子埋没和捍卫的故事
也许很难相信,在茫茫沙海中曾诞生过灿烂的文明和繁盛一时的城市。但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水的文明史,逐水草而居的人们,建立了一座座古城池的同时,又不得不因为河流改道或长期干旱而抛弃曾经的家园。于是,在新疆,塔什墩古城、通巴斯巴什古城、不徒瓦什古城、托卜协尔古城等等有名称或者无记载的城池相继衰落了,随之而来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沙以及盐碱,毫不留情地将这些繁华的城市肢解掩埋。还记得好友跟我说,他曾在新疆的一片荒原上转了半天,那里曾经是龟兹国所管辖的土地,然而现今已看不出任何城市的遗迹,他忽然明白了,是时间抹杀了一座城市,让它们从哪里来又回到了哪里去。
窃以为,最完整、最精美的古罗马遗址不是在欧洲,而是在北非,特别是在利比亚,即从塞卜腊塔到莱普提斯一线的地中海沿岸。这些古迹构成了地中海南岸一个新月形的古罗马遗迹群,其中最有名的是大莱普提斯(Leptis Magna)。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罗马遗址,在经历了最伟大的繁荣之后神秘衰落了,考古学家发现它时,城墙已被完全拆除,古城里所有的建筑完全暴露在风沙里。
同期曾被纳入古罗马版图的叙利亚,先后经历了腓尼基、古巴比伦、古埃及、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更替的统治者使这里留下了量多且盛大的遗迹,尤其著名的是巴尔米拉古城。它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古城,曾是连接波斯湾、地中海及西方各国的贸易中心,被称作“沙漠中的新娘”。而今,300年的繁华散尽,当年富庶的城市只剩下6平方公里的断壁残垣,往来的游客唯有从这些立柱和石阶里一窥它往日的辉煌。
今年的春节刚过,我去了一趟埃及,留下了被烈日晒得黑了八度的皮肤。从埃及回来,在惊叹古埃及人创造出如此灿烂的世界文明之余,也在哀叹和担忧这些古迹的命运。这些沙漠中的古迹,在自然风化、沙漠侵蚀、游人踩踏的影响下,损毁极其严重。虽然埃及当地在金字塔周围修建了“隔离墙”以阻止过分好奇热情的游客和四处乱跑的骆驼对塔的损坏,但风沙和酸雨对它们的破坏还是需要人们对环境投入更多的关注。不过,也有些古迹反而受到了沙漠的庇护,比如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古庙——巴丹吉林庙。这座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的古庙,在“文革”中,由于其地处大漠而免遭破坏,是阿拉善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寺庙。庙四周有湖水包围,庄重而别致,被称作“沙漠中的故宫”。同样的还有地中海沿岸的古罗马遗迹群,因长时间处于人烟稀少的沙漠和牧区,客观上也避开了偷盗和破坏。
我既渴望能见到沙漠中的古迹有人性化的旅游设施,又希望它们能免遭自然、游人,甚至战争的破坏。或许沙漠的功与过,并不能满足所有理想化的愿望。但我仍希望相关的国家、组织和游客本身能够带着责任感珍惜这些古迹,让这些被沙子掩埋或捍卫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
进行曲之一:欢腾的沙漠
真正的沙漠不是如《小王子》里浪漫而悲伤,也不像三毛笔下充满了温暖与怀想。沙漠是一个残酷的地方,那里白昼炎热,黑夜酷寒,动辄风沙大作,天地昏昏。生活在沙漠中的生物和人,都有着曲折的生活经历,他们和自然环境抗争,生命的坎坷,理想的存在,质朴与平静,坚韧而执着,为沙漠染上生命的欢腾。
北非的沙漠看似荒凉,实际上却有着勃勃生机,是无数动植物的家园。一些动物个头虽小,却不畏炎热,在生存较量中同样你死我活。撒哈拉沙漠上会有将近一英里高的沙暴,蜿蜒着仅存在一天的沙漠河流;阿卡塔马沙漠中,骆马从仙人掌的脊背上舔舐露水;纳米比亚沙漠边的大象为寻找食物而进行长途跋涉,狮子在搜索着徘徊的羚羊……这种“原生态”的沙漠,需要有勇气和智慧的人去闯荡。
在沙漠中的人们也总有严苛条件下仍保持乐观的独特娱乐方式,比如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南缘的尼日尔博罗罗族男子,面对恶劣的生活条件,和几乎与世隔绝的原始游牧生活,仍然非常热爱生活,每年甚至会举行一次“男子选美”。非洲的阿尔及利亚举办撒哈拉沙漠文化旅游节, 将奇特的撒哈拉戈壁沙漠旅游景观与古老岩画的结合,再加上女性不戴面纱反而成年男性要戴面纱的图阿雷格族和把骆驼生脂肪当成美味的柏柏尔族的特有风土人情,把非洲沙漠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游客面前。在中国,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沙漠中的罗布人会在月亮初上时,面朝罗布泊的方向,点上火把,燃起篝火,开始虔诚地摆上食物,叩谢祖先,膜拜祈福。这是他们古老的风俗,曾亲眼目睹的人都会被他们虔诚的姿态深深打动。每年的骆驼节则是印度杰伊瑟尔梅尔的传统节日,规模虽不大,却质朴而有趣。阿拉伯地区很流行冲沙,驾着越野车,飞快地滑下沙丘,会像过山车一样失重,刺激而疯狂。一些地方还会有驯鹰表演。甚至起源于海滩的沙雕艺术,也扩展到了内陆沙漠地区。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沙漠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
世界沙漠旅游最早可追溯到汉“丝绸之路”时期,而近代世界沙漠旅游活动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沙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科学、历史文化价值。这种热潮在20世纪中叶发展到中国,从敦煌鸣沙山和月牙泉、宁夏沙坡头和沙湖等成为著名的沙漠旅游目的地后,银肯响沙湾、鄯善库木塔格沙漠公园、甘肃武威和临泽的沙漠公园、鄂尔多斯沙漠公园等都陆续大规模发展起来。有“特种旅游天堂”美誉的新疆,在2012年国庆长假期间,推出了“千车万人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活动。这种活动不像沙漠马拉松一般考验生理极限,在具备一定的急救和防护知识之后,是适于普通旅行者尝试的有趣的旅行方式。
全球沙漠分布地区都大多开发有规模不等的沙漠旅游地。比如撒哈拉沙漠边奇迹般的绿洲小城突尼斯托泽尔、终极沙漠探险地——跨越阿尔及利亚、尼日尔和尼日利亚总长4500千米的沙漠公路、意大利北领地茫茫沙漠中的“世外桃源”爱丽丝泉小城(Alice Spring)等。这些将观光、探险、竞技和生态结为一体的旅游方式,在引出人们冒险渴望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关注与思考环境改善的大问题。
进行曲之二:沙漠中拔地而起的奇迹
古老的黄河野马般地奔腾着穿山越谷,经黑山峡一个急转弯流入宁夏的中卫境内。这一个急转弯,使黄河一改往日的汹涌成为文静秀美的少女,平静缓流,滋润两岸沃土;这一个急转弯,造就了一个神奇的自然景观——沙坡头。在宁夏这片被中国旅游界称为“中国旅游最后的处女地”的土地上,沙坡头保护区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处,既具西北风光之雄奇,又兼江南景色之秀美,风光别具一格,更被旅游界专家誉为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景区里设有黄河漂流、蹦极、滑沙等娱乐项目,在沙漠里建游乐园,这在中国,是非常鲜有的。作为《刺陵》的拍摄地,通湖草原汇集了沙漠、盐湖、湿地草原、沙泉、绿洲、牧村、岩画等多种自然人文景观,是世界沙漠地质公园,又是一处自然景观独特的沙漠草原湿地旅游区,可以说是中国最神奇的沙漠草原。
智利的阿塔卡玛沙漠,比撒哈拉更干旱。好像火星表面般,气候严酷,寸草不生。在这里,德国设计家菲利普奥尔设计了这样一座沙漠中的避风港,那就是有着4层楼高、120间客房有绿色植物和游泳池的ESO酒店——在电影《007:大破量子危机》里名声大噪的那个。因为身处沙漠,使它并未获得所应受到的礼遇,它竣工那年所获得的报道,远不如《007》热映后它所受到的关注那么多。据说往ESO送水的不是车,而是坦克,所以,想要自驾游去ESO酒店就没那么容易了。但并非所有的沙漠都不适合自驾游,比如地处美国西部内华达州沙漠之中的拉斯维加斯,就是很好的自驾目的地。这座人口不足百万的城市,每年却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世界各国的“赌徒”。自驾去拉斯维加斯要耐得住寂寞,因为连续四五个小时都是在戈壁中穿行,之后才会迎来那里的万家霓虹,而这过程,仿佛是从人间到地狱再到天堂。
看这几年多部中外大片频频在阿联酋的迪拜和阿布扎比取景,便知阿联酋的旅游热度有多高。阿联酋这个沙漠之国,古老神秘却又奢华现代,并且拥有迪拜和阿布扎比这两个标志性的城市。《碟中谍4》中汤姆克鲁斯从阿里法塔(又称迪拜塔)上惊险的纵身一跃,让全世界都记住了这座能够俯瞰迪拜的高塔;而《富春山居图》里华仔发生艳遇的游泳池,正是在迪拜的亚特兰蒂斯酒店,这座古巴比伦风格的豪华酒店拥有全中东最激动人心的水世界冒险乐园;虽然《欲望都市2》被不少人吐槽为阿布扎比的拙劣软文,但面对落日熔金的壮丽景色、充满神秘的圆形歌剧院、新奇的沙漠高尔夫以及世界上唯一的八星级酒店——阿布扎比皇宫酒店,又有几个人能不心驰神往?阿联酋有世界最大的购物中心、世界最大的室内滑雪场、世界最高的塔、还有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浪漫。在阿联酋,似乎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关于未来:沙漠化与沙尘暴之忧
随着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内蒙古阿拉善等地的荒漠化进程不断加剧,沙尘暴开始变得频繁起来,从阿拉善兴起的沙尘暴甚至直扑北京。自2000年起,沙尘就成了很多北方城市令人头疼的一件事。同时,在沙漠旅游里最棘手的问题也是沙漠旅游和沙漠治理的矛盾。沙漠的生态脆弱,沙漠的观光旅游和其他沙漠娱乐活动都会破坏植被,踩活沙丘,如若能够发现一条以旅游养治沙、以治沙促旅游的生态经济模式,对于沙漠旅游的发展将是极好的。开创了以“麦草方格”为主的治沙体系的沙坡头,就是从治沙奇迹到旅游胜地的好例子。旅游的收入用来增加沙漠娱乐馆、植被带的防护,而治沙的数量和质量本身也成为旅游观光的重要内容。这样的经验值得我国所有正在发展中的沙漠旅游地学习。
我们生活的地域到底离沙漠有多远?如果我们不去保护环境,不去保护植被草丛,终有一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会被这浩瀚无尽的沙漠所吞噬,到那个时候,有谁还会饱含激情不远千里来光顾沙漠,有谁还会自驾越野车,奔驰在戈壁上?
沙漠,需要的不仅仅是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