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精灵
2013-12-29贾宏毅张瑜
相机型号:NIKON D700 镜头:SIGMA 150mm f/2.8微距镜头
光圈:f/6.3 感光度:ISO800° 快门速度:1/200秒 焦距:150毫米
曝光程序:孔径优先级 测光模式:偏中心平均 曝光补偿:0
据说地球上昆虫的种类要远远地多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无论在白天或黑夜,都能在任何地方,包括土壤内外,水里、空气当中甚至其他生物身上找到昆虫。小昆虫可说是反映了大世界。本期“佳作赏析”,摄影家贾宏毅与我们分享了他的这幅昆虫夜拍作品《暗夜精灵》。通过他的镜头,我们得以看到弱小昆虫的生命绽放。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用很长篇幅记载了苏子与“客”之间的问答。其中客人有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我看来,这种问答,实际上就是苏子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沧海一粟”,想必人人都明白,那么这“蜉蝣”又是什么东西呢?
请看这幅《暗夜精灵》。这画中“精灵”,正是贾宏毅在浙江安吉拍摄的刚刚羽化出的蜉蝣。这是一种在夏季聚集繁殖的生物,看似渺小、朝生暮死,被称作是“寿命最短的昆虫”。画面中,它长着一对很大的透明翅膀、拖着长长的尾须,轻巧地浮在玻璃面上,身下是它清浅的倒影,就像水面上的舞者,绽放着晶莹美丽的生命之花。
欣赏这幅作品,不难发现,作者对布光、曝光、景深、构图等方面的控制技巧都十分了得。
作品拍摄于夜晚,相对于白天,夜间的拍摄在用光和创意上有了更主观、灵活的选择,在特殊的光影下,可以更多地赋予昆虫新的艺术生命力和奇幻的美。当下,贾宏毅综合考虑了环境光的角度距离等问题,认为主体与背景没有足够的反差,较难显现,于是决定借助外部光照造成明暗对比来突出主体。他选用的是非闪灯照明,即用LED手电光源进行布光,以掌握光的强弱以及方向性:在蜉蝣的后侧方向用一只手电打光,再用另一只手电作为补光。刚羽化出来的蜉蝣体表柔软、羽翼稚嫩,作者合理的布光和曝光,表现出了昆虫那轻盈、通透的质感和色彩明暗关系。
昆虫体型较小,所以拍摄时控制景深相对有一定难度。要将蜉蝣的主要部位表现清晰,就不能将光圈调得过大;但如光圈值过小,也会因背景过于清晰而对主体产生视觉干扰。背景简洁与否,对表现蜉蝣影响很大。而在选择拍摄角度时,既要尽量细致地展现蜉蝣翅膀上漂亮的花纹,又要使其头部细节清晰生动,于是,让镜头平面与昆虫最漂亮的身体侧面保持平行,也是这幅作品成功的原因之一。
贾宏毅
摄影经历:
1996年用凤凰205A照相机学习摄影
2006年加入辽宁省摄影家协会
2009年任旅游纵览网生态版版主
2009年加入上海市摄影家协会
2010年任《旅游纵览》杂志社特约摄影师,POCO摄影达人、外拍摄影活动指导
2010年任鎏域摄影艺术中心首席摄影师
2011年任“昆仑山寻找黄金水源”活动特约摄影师兼全程指导
2012年任“佳能名家讲堂”讲师
2013年任中国生态摄影网特约摄影师
获奖作品: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全国摄影大赛 获中国摄影艺术成就奖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全国摄影大赛 《爱在上海》获三等奖
首届荒野传奇摄影大赛 《荒野卫士》获优秀奖
《旅游纵览》杂志2010年9期 金钟摄影月赛《午夜精灵》获一等奖
中国花艺博览会《彼岸花》入选
2012 闵行杯“自然·科技·瞬间”摄影大赛第4单元《水之精灵》获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