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成国家战略
2013-12-29沈刚
2009年11月,农业部正式颁布《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8月,农业部发布了第一批52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1月,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把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八项任务之一进行部署。随后,农业部发布了第二批101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那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的背景是什么?又有何意义?现在取得了哪些成效?《经济》记者围绕这些问题专访了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副巡视员、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张辉。
《经济》:农业部是在何背景下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的?
张辉:我国地理条件千变万化,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比如,在北大荒千里沃野,不少农场大农机非常先进,GPS精准定位实现了无人驾驶和自动作业;在太湖之滨的一些现代化种植基地,智能控制系统可自动进行温光水肥的调节,一间大工厂只需要几个工人操作;而在云南、贵州等西南山区,不少地方的农业生产还停留在靠天吃饭、手工劳作的状态。这样的农业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齐步走”,必然是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率先发展、先行探索以提供发展思路、模式和经验,继而引领区域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这就是创建示范区的大背景。具体来看,创建示范区主要基于三点考虑。
一是发展有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不仅具备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为现代农业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有些地方农业现代化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比如江苏昆山、黑龙江农垦等一些地区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具备了开展现代农业示范的条件。因此,我们把这些地方选出来,作为现代农业的典型和样板,有利于示范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建设。
二是中央有要求。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以奖代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对创建示范区也做出了具体部署。这表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成为国家战略,必须认真抓好落实。
三是地方有呼声。在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一大批农业高新科技、农业科技示范、现代农业示范等园区和基地,在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示范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发展不规范、各自为战、盲目圈地、“非粮化”、“非农化”等问题。为此,不少地方的农业部门向我部反映,应当尽快出台指导性文件,把这些示范园区和基地的建设纳入科学规范的发展轨道。
《经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对于促进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有哪些重要意义?
张辉:我们从2010年开始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关于创建示范区的意义,我们认为至少有三点:
1、从理论意义看,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七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部署,这是农业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但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现形式还没有完全破题。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就是在国家层面开展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实践探索,就是立足各地不同的工作基础、不同的资源优势和不同的产业特色,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通过率先发展,使之成为各地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样板区,为区域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思路、经验和模式,并在总结各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2、从试验意义看,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实施“四化同步”推进重大战略的必然要求。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体制弊端的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的问题较为突出,如何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已成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推进国家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统筹谋划,可以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加快形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从而为“四化同步”推进提供有效载体和试验平台。
3、从工作意义看,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可能面面俱到 “胡子眉毛一把抓”,必须突出重点,通过典型引路,带动面上全面发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就是选择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市县乡,通过统一规划、政策支持和机制创新,一定区域内整合、积聚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有效激发地方政府和社会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高标准、高起点地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思路、模式和经验,为探索形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实践平台和现实依据,从而形成引领区域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经济》:自2009年《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颁布已三年有余,我国已先后认定了153个市和县来进行现代农业的示范。这153个示范区分布状况有何特点?
张辉:按照中央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部署,农业部于2009年11月下发了《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并分别于2010年8月和2012年2月,分两批组织认定了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首批52个,第二批101个。这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从规模上看,有137个县(市区旗)、12个地市、两个垦区(黑龙江农垦、宁夏农垦)和两个乡镇(西藏曲水县才纳乡、白朗县噶东镇);从地域上看,52个位于东部地区,34个位于中部地区,44个位于西部地区,23个位于东北地区;从产业上看,以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为主导产业的示范区112个,以生猪、奶牛、肉牛、水产等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示范区88个,以蔬菜、花卉生产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示范区40个。当然,这其中有很多示范区涉及多个主导产业。
《经济》:从这些地方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成效?
张辉:从认定后的发展成效看,示范区建设得到了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呈现出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各项指标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据初步统计,2012年153个示范区粮食总产2503亿斤,用占全国1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21.2%的粮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为58.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1%,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达到3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0815元,比上年增长1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以上。
从示范区建设取得的经验看,主要有这么几条。第一,领导重视是前提。在我国的国情下,示范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重视不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基本决定了推进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动员能力和资源统筹能力,这一点我们体会尤为深刻。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凡是成立示范区管委会或专门管理机构的地方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和成效都是非常明显的。第二,规划编制是基础。规划是统一认识、理清思路、凝聚意志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和统筹谋划,有利于协同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为示范区建设服务,进一步发挥规划对于引领发展与规范建设的作用。实践证明,有没有一个好的规划对于示范区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第三,资金投入是保障。示范区建设不但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畅通资本要素流通渠道,规范引导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民个人参与示范区建设,形成合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格局。第四,经营主体是关键。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特别应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示范带动农民群众发展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第五,体制机制创新是动力。农业现代化,不仅是生产力的发展,也是生产关系的优化调整。示范区应从破解农业发展在组织领导、科技推广、经营管理、财政投入、金融服务等方面遇到的障碍出发,构建更加科学合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