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非洲建设的战略思考
2013-12-29姜菲菲武芳
中国政府一贯将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中非合作的优先领域,为非洲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南非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同非洲国家领导人对话会时表示,中国将在南南合作框架内向非洲基础设施领域倾斜,支持非洲一体化建设。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中方愿同非洲国家建立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伙伴关系,帮助非洲开展互联互通及资源普查的咨询、规划、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承诺到2015年将再向非洲提供200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发展和工业加工。每年为非洲培训培养300名基础设施领域各类管理和技术人员。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南非TRNASNET国营有限公司在此间签署了《关于基础设施及设备技术改造升级金融合作协议》,合作额度50亿美元。根据协议,双方将支持有实力、有意愿的中资企业参与南非铁路和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技术改造升级等领域合作。
利益与风险并存
中国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促进了非洲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助于提升非洲的自主发展能力,保障中非经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中国参与非洲事务的深度和广度。但同时,中国也面临非洲国家期望过高,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企业对外投资经验不足等挑战,中国政府和企业需多方考量,科学决策,稳步推进。
我国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符合我国的国家战略,但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来自非洲国家的期望较高,其提出的十多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融资和援助需求对我压力较大;二是面临其他大国的竞争与合作,易产生恶性竞争与外部干扰;三是内外协调难度大,对外要与多个非洲国家就发展规划、融资比例等事项进行协商,对内涉及外交、商务、金融多个政府部门及企业;四是面临非洲国家政局不稳、恐怖势力等安全风险;五是企业海外投资经验不足。面对以上挑战,我国在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应科学研判,有序参与。
中国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合作的思路
总体而言,中国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合作,应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科学决策,理性参与,区别对待”的原则。
明确重点,有序参与。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首先要充分调研,根据我在非洲的战略布局,了解非洲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状况、资源分布,以及法律、税收、土地政策等要素,从而确定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关注和优先发展领域,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点项目开展合作,优先安排需求紧迫、意义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从重点合作的领域来看,可帮助非洲国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工程设计。重视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通过开展后续技术合作、技术培训,增强非洲国家对基础设施的管理能力。从重点合作的项目来看,可优先考虑交通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尤其关注建成基础设施的修复和维护以及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项目。
统筹安排,扩大投资。2012年非盟通过了《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提出的项目主要涵盖能源、交通、信息通讯和跨境水资源四大领域,投资总额预计为3600亿美元。近期阶段(2012-2020年)优先发展计划项目约需680亿美元,能源领域占59%,交通领域占38%,水资源领域占2%,信息通讯领域占1%。优先项目资金缺口达380亿美元。根据此份非洲基础设施总体实施框架和项目规划,我国可统筹企业参与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扩大对非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非商业贷款规模。投融资模式方面应因地制宜,例如在资源能源丰富的国家,可借鉴安哥拉的“石油换基础设施”模式;在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家可以基础设施建设换取项目的经营权,提升我国的战略影响力。
加强联系,多边合作。随着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增强,“重双边”的传统外交方式的局限性容易被放大和曲解,双边关系的推进容易被误解为具有排他性和针对性。因此,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可加强与国际组织尤其是非洲地区组织的联系,与非盟委员会、东共体、南共体、西共体、东南非共同市场等区域组织建立定期磋商机制,既有利于信息互通,也可以扩大中非基础设施合作的层面和范围。在此机制下积极沟通,充分发挥区域组织的联络统筹优势,寻求与其成员国之间在多边框架下进行合作。
整合资源,创新方式。首先,利用好中资企业已参与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做好断头续尾工程。其次,积极探讨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在资金使用方面,可以由我国政府提供援助资金用于开展项目的考察规划、可行性研究和工程设计,鼓励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及工程质量的同时,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如合营、合资等方式的可行性,提高合作层次,推广技术和产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