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争端对中日经济的影响
2013-12-29张季风
自日本政府宣布钓鱼岛“国有化”以来,中日关系一改过去的“政冷经热”的格局,走向“政冷经凉”的局面。2012年以来,由于受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中日经贸合作本来就出现了下滑趋势,再加上钓鱼岛争端的影响,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中日贸易总额3294.5亿美元,同比减少3.9%,其中对日出口1516.4亿美元,增长2.3%;自日进口1778.1亿美元,减少8.6%;中方逆差261.7亿美元。日本居欧盟、美国、东盟、中国香港之后,退居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
日本很受伤
据日方报道,在中国各地爆发的反日游行中,日本企业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能达到100亿日元(约为1.02亿美元)以上,一些日企的建筑被破坏、物品遭抢,不得不停止营业,间接损失尚无法计算。几乎所有在华日资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汽车产业和旅游业损失最为严重。
先看一下汽车产业。由于中国消费者在反日示威后对日本品牌避之唯恐不及,2012年第三季度,日本汽车整车对华出口估计下跌70%,而汽车零部件出口下跌约40%。由于中日关系持续紧张,日产、本田、丰田三大汽车品牌都计划在中国国庆黄金周假期结束后削减在华一半产能。
在9月的反日游行示威中,一些消费者购买的日系车受到不同程度损害。许多之前准备购买日系品牌汽车的消费者,或消极观望,或转购非日系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9月份日系乘用车在华销量环比下降29.49%,同比下降40.82%。10月份国产日系车下滑幅度比9月份更严重。与上年同期比较,10月份日系乘用车下降59.4%,其中日系轿车下降55.2%。10月份国产日系乘用车仅销售9.89万辆,占国产乘用车销量7.6%,市场占有率同比下降12.3个百分点。由于销量大幅下滑,许多中日合资汽车企业不得不继续压缩产量。
再看一下旅游业的损失。自从2012年4月石原慎太郎挑起购岛闹剧以来,随着钓鱼岛局势的变化,原本火爆的日本游正面临来自中国游客的联合抵制。日本《东京新闻》10月8日称,近年来日本旅游业的增长一直是依靠中国游客的增加支撑的。据日本政府观光厅的统计,9月中国赴日旅游顾客减少10%,10月减少33%,11月减少44%。中国游客人数激减,日本旅游景区发出了“悲鸣”。
另据摩根大通预计,与2011年和2012年第一季度平均值相比,2012年第四季度中国赴日游客数量将下降70%,日本旅游收入将减少670亿日元(8.52亿美元),占预计出口损失的38%。据《东京新闻》报道,全日空和日航运行的航线从9月到11月,已预订座位合计取消达5.2万多个。旅游业的产业链长,旅游低迷,航空业、酒店业、旅游景点直接受害,直到2013年1月也没有得到恢复。
中国亦难独善其身
日本政府悍然宣布对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实施“国有化”,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愤慨和抵制日货的持续抗议行动。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中国市场上日本商品和服务的销售相继受到打击。如果理性分析,简单抵制日货乃至爆发中日经济战犹如一把双刃剑,伤人之时亦能伤己。经济制裁固然会对日本经济打击沉重,但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
事实上,我们在反制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例如,及时公布了海洋基点、基线,并提交联合国相关文件;实现了海监船巡航执法常态化等,打破了所谓“日方实际控制”的局面。我们应继续巩固和强化这些方面已有的成果,而应慎言对日实行经济制裁。
抵制日货表达了民族情绪的同时,不得不说,也给与日本存在合资、合作关系的我国企业带来了严重不利影响。所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打经济战必是两败俱伤,中方的损失可能更大。
就拿受损失最严重的汽车产业来说,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广汽本田、长安铃木、长安马自达等都是合资企业。这些企业的中国出资方都是国有企业,中方占有50%以上的股份,因此合资日系汽车滞销,中方也同样受损失。另外,目前合资日系汽车的国产化比例高达80%-90%,剩下的为日本拥有的品牌和发动机为主的关键零部件。合资日系车在中国的滞销,损失最大的肯定是中国的80%-90%这部分,配套的国内零部件企业、流通领域的4S店等都将受到影响。原因很简单,丰田等厂商以技术和品牌入股,投入的多是无形资产并且容易转移,而中方国企投入场地、设备、人员等,因停工停产、车辆滞销,再加上税收的流失以及员工收入的减少,中方遭受的损失其实更大。
另外,对中国外贸的打击更不容忽视。中国是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但日本也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按国别位居第二位,中日贸易占我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8.5%。中日贸易下降在对日本造成打击的同时,也对中国经济造成损失。由于世界经济下滑,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率从2011年的22.5%减速为6.2%左右,下降了16.3个百分点。而中日贸易持续下降,对中国外贸的拖累也越来越大。在我国对外贸易总体明显减速的情况下,中日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旅游急剧下降无异于雪上加霜。
最令人担心的是潜在战略层面的影响。如果事态再次出现恶化,中国民间高涨反日情绪,将使日企担心其在中国工厂的安全,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时也在逐渐减弱,这些因素都会增加日企将投资重心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的可能性。一旦形成经济上的西方对华地理包围圈,这从战略角度看,对我极其不利。
事实上,目前中国经济依然很脆弱,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有增无减,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2012年以来的经济减速,再加上欧债危机尚未找到出口,世界经济仍将长期处于高债务、高风险和低增长状态,这意味着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并不乐观,假如抵制日货长期化、中日经济关系再出现大问题,中国经济的损失难以估量。打经济战,日本伤不起,中国也伤不起。
中日经济关系前瞻
未来中日贸易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钓鱼岛争端的走向。但是,毫无疑问,钓鱼岛问题不是中日关系的全部。经过中日两国几代人的努力,历尽艰辛构筑起来的中日经济关系的基础是牢固的,中日之间的互补互利的经贸合作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广阔的市场仍是中国对日本企业最有吸引力的优势,日本的大企业并没有对中国市场丧失信心,轻易不会离开中国市场。
当前形势下,中日双方应该充分认识到两国经贸合作对各自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合作停滞给彼此带来的伤害。应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把握中日经贸关系,尽快排除各种干扰和阻碍,推动两国关系重回正常发展轨道,为经贸合作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如果日方能够深刻认识到当前事态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应当面对现实,拿出诚意和实际行动,同中方相向而行,共同努力妥善处理当前问题。
如果钓鱼岛争端不继续升级,中日关系便有希望维持一段低水平的平稳状态。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1月份,中日双边贸易出现了10.3%的正增长,其中自日进口增长高达15.4%,这说明双边贸易已经出现反弹的迹象。在贸易增长的推动下双边投资也可能有所扩大。
另外,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启动的同时,覆盖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6个国家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也正式启动。东亚各种自贸区安排的积极互动,彼此促进,自然也会发挥推动中日双边贸易健康发展的作用。
除了扩大贸易和投资等传统经济合作外,中日两国在环境领域的合作大有可为,可以成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重要内涵。据有关方面的研究结果,我国产生雾霾的主要原因是汽车废气排放和重化学工业的污染。而日本在混合动力车等环保汽车研发和推广方面以及对重化工业进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双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空间非常广阔。毋庸置疑,环境领域的合作也一定会促进中日贸易走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