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医”系列报道之四大医精诚 惠民济世
2013-12-29王芳沙磊
人物介绍:
赵静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从事中医临床、行政管理30余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曾从事中医临床专业并跟随我国中医名家,擅长中医消化内科疾病治疗,发表过中医临床经验总结及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文章多篇。她从30岁就开始卫生管理工作,曾担任二级中医医院、三级综合医院院长、区卫生局局长,从中医院管理到西医院管理,从医院管理到卫生行业管理,巾帼不让须眉,曾获得北京市“三八”奖章、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管理者荣誉。
陈福林 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院长。从事骨伤科工作近40年,作为丰盛骨伤的主要传承人,早年曾受学于宫廷正骨传人吴定寰、丰盛骨伤传人隋书义、广安门医院李祖谟教授等人。曾先后主持或指导国家级、市级科研课题6项,其中,《纸夹板外固定治疗闭合骨折的临床研究》于1997年获得北京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其为主开创的“手法+纸夹板+中药外敷”治疗闭合骨折法,在北京骨伤科范畴内,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治疗费用相对低廉,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旺盛的生命力。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全国中医药事业都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2008年北京市率先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极大振奋了北京中医药工作者的精神,有力地推动了北京中医药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首都中医药界的共同努力下,北京中医药工作在经费补偿、体制机制、人才队伍、中药产业、科研教育、科普宣传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医药走进了社区、走进了家庭、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机关、走进了部队,使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中医药服务。在看到中医药事业取得辉煌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分析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比如,中医药特色如何更加突出、如何为百姓提供更多的服务供给、如何挖掘更好的中医药服务资源、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医药人才等。
为此,《经济》记者采访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赵静,并实地走访了北京市丰盛中医yXsQAc7A6QP4XVcvCC/HNVE8rp/5x2psr/i2ILfik3U=骨伤专科医院院长陈福林,请他们为北京中医药事业发展把脉问诊,开出药方。
补贴保障亟需“调理”
春季伊始,乍暖还寒时节,记者走进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赵静的办公室,尽管公务缠身,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境一直是让赵静牵挂在心,“古代,中医被称为仁术,用之以卫生,推之以济世;为医者要以人为本、大医精诚,中医的这种伦理思想至今仍具有深远意义。但目前,中医药发展现状与老百姓的需求、与党和政府对中医药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所以要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要给中医药产业一个好的政策环境。”
中医诊疗技术要提高收费
谈到中医目前面临的困境,赵静认为,中医药的优势是疗效可靠,价格便宜。但正因为便宜却把中医药“耽误”了。
比方说,西医做一个脑部CT只需2秒钟,收费就1000多元钱,中医扎一次针,如果要醒针的话需40分钟,而收费只有4元钱。赵静局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中医院针灸科设置100张病床,床位都满的话,一天只挣400元,这哪能负担起医生、技师、护工、房租水电等各种开销?中医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将会背负很大的费用负担,长此以往,将会对中医医疗机构的生存乃至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中西医本身的治疗机理相关。赵静对记者说:西医用的是药,中医用的是草,是手工技术;西医的诊病靠仪器,好评估,而中医大部分靠医师的望闻问切,劳务成本不好评估;西医的周转非常快,10天一个周期不压床,而这些病人后续的康复就全来中医院治疗,时间长;西医解决的是治标,中医讲究的是整体治疗,是治本。二者的定价标准、治疗方式都不一样。
因此,赵静认为:中医的技术成本应给予充分考虑。所以政策支持是必要的,中医药相对低廉的优势还是应该予以继续保持和鼓励,但应该结合中医各种治疗手段的特点,适当提高针灸、推拿、按摩等项目的收费标准,至少保证中医执法医师的劳动价值能得到公平、公正、真实的体现。
补贴政策要与考核挂钩
完善中医药服务补偿机制,可以确保突出中医特色优势,防止和杜绝“以药养医、以西养中”现象的延续,这是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并经过实践经验证明了的成功经验。可喜的是,2008年,北京市出台了《关于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对中医药医务人员实施全额工资补助的办法,部分解决了中医诊疗费用过低,很多传统诊疗技术难以开展的困境,大大缓解了中医院运营困难、人才流失、发展滞后等诸多问题。赵静表示,该意见使中医院开展服务有了后劲,大家都不需担心工资了,社区也都设有中医服务项目。过去因赔钱而停做的制剂项目,比如外用小药膏和外用制剂,有了补贴后又陆续恢复。所以,解决了中医医院发展的关键问题——经费短缺问题,从而也就抓住了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医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开始进入正常轨道,从而会推动中医药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赵静认为:建立对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实行中医特色服务、年度绩效考核制度,并与财政补偿挂钩,考核合格的中医医疗机构人员基本工资、国家规定范围内津贴由财政全额拨款,保证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增加中医报销项目
不过,赵静的希望还不止于此,她希望完善中医药服务的医疗保障政策。比如,院内制剂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是中医临床、特别是老中医多年经验的结晶。但是由于不能报销,患者就不愿选择院内制剂。煎药是中药加工的关键环节,由于加工费用不给报销,病人也觉麻烦,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中医药的发展。
因此,赵静认为,在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目录中逐步增加中医诊疗项目和中药及其制剂品种,引导群众享受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将门诊煎药费、辨证论治费和处方调剂费、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积极研究制定对门诊发生的医保起付线以上的针灸治疗费用和列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目录的传统中药饮片费用报销的优惠政策。如果这些医疗保障政策能够落实到位,那将意味着,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进社区、进农村,会让更多患者受益。目前,北京市的院内制剂情况是,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可以在技术协作、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使用。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在报销范围和比例上向中医药服务倾斜,切实减轻农民的医药负担,让农民“看得起病”。
赵静说:“我们也多次跟相关部门呼吁出台一些政策和措施,这样既能保持中医专科特色,又能解决后顾之忧。”
人才瓶颈有待“打通经络”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
目前,我国城乡社区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严重不足、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体系建立的瓶颈之一。为此,北京市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手拉手,优质人才资源向下延伸
为解决中医药发展资源配置城乡不均衡问题,赵静详细分析了近几年,北京市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办法:实施城区三级中医医院对口支援郊区中医医院的“手拉手”工程;实行“以大带小”的联合体工程,由三级医院带上一个二级医院,二级医院再带上区县医院,区县医院带上社区医疗服务站,从人才的培养、技术的配备、管理上搞“串联”。目的就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把基层中医医院提起来,让基层中医服务水平跟上,让优质的中医药资源融入下去,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能够扎根基层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具体措施包括,在全市城乡统筹实施大型中医医院专家到社区服务的“中医专家社区巡诊制”,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都要有中医专家定时、定点出诊;允许公立中医医院经验丰富、水平高、群众欢迎的名中医师到执业注册地点以外的社区、农村行医,让城乡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够“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在加强城乡基层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赵静强调要通过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传承、重大课题研究、重点学科建设等途径,着力加强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实施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医生每人300学时的中医药技术能力培训。三年内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中医类别全科医师,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都有以中医为主或能够运用中西两法为群众服务的医生。
医药不分家,提高中医人才的临床实践
不可忽视的是,中医院校教育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中医专业医药分家即是其一,赵静说,“中药专业只学中药,不懂临床,而临床专业只学临床,不懂中药。如果把中医和中药分开了,医生就只会开方子而不会抓药,不看药就更不认识药。过去很多抓药的学徒,知道什么方子治什么病,最后也去当了医生。现在的医改政策把医药分开,适合于西医,但不一定适合中医。”她认为,要培养中医药合一的人才,中医药要作为整体来“看、扶、学、用”,所以中药和中医临床是不能分开的。
此外,中医高等教育追求中、西医兼顾,导致学生中医不精、西医不通,他们走上社会后,反而可能因中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导致人们不信任中医。
师带徒,鼓励传帮带的传统
中医讲究传承,赵静认为做好这项工作主要有两个办法。一是对名老中医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给予支持和奖励。对名老中医著书立说、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给予政策支持。政府帮助、鼓励建立首都名老中医研究室、工作室,并给与政策保障和一定的经费支持,系统总结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市级和国家级老中医药专家完成一期传承任务的,由市政府给予奖励。二是建立师承教育与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挂钩制度。定期选拔百名中医药优秀人才,作为国家级和市级老中医药专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继承人员;继承人员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应考试,其中可以以古文代替外语、完成学位授予单位开设的相应学位课程,并通过继承结业考核和考试,学位论文答辩合格后,即授予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为此,北京市出台了“师承双百工程”:将中医药传承平台切实延伸到基层,为基层培养出100名徒弟,这些人全部是来自于基层、社区、乡镇卫生院,目的是提升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赵静发现这是发展中医药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把这些改革成功的经验做大做实,不断的传承下去,让全市中医药均衡发展。
赵静坚信,如此才能不断培养与提高中医药人才的素质,在不断优化的工作流程与制度管理下,进而振兴中医药事业。
继承与创新要以特色取胜
为了更大地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能力,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策略发展规划:一是在发展中坚持中医传统特色;二是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北京市丰盛中医骨伤专科医院(以下称丰盛医院)院长陈福林介绍,医院坚持发扬传统,积极改革创新,以特色取胜,在业内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发扬传统中医技能诊术
24小时门诊服务,仅有100多个床位,377名医务人员,去年的门诊量却突破65万人次。在周边三甲综合医院林立的区域,丰盛医院缘何取得如此骄人成绩?记者来到位于阜成门内的这家医院,一探究竟。在并不宽敞的办公室里,见到了正在忙碌的院长——陈福林,据他介绍,丰盛医院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属国家二级骨伤甲等的专科医院,以擅长中医救治骨伤而闻名。对于记者的疑惑,陈福林说,传统中医的技能诊术和内部制剂是丰盛医院的两大“法宝”。
“我院的骨折专台主要应用中医手法和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骨折,针对骨折部位、复位情况、年龄、性别等给予个体化治疗;独特的正骨术对于中医称作的‘骨错缝’的病患,能够做到手到病除;独创的固定骨折的硬纸夹板,使用方便、舒适,易于调整;针对骨折早期、中期、后期给予辩证用药,促进局部消肿和骨折的愈合;采用‘手法+纸夹板+中药外敷’治疗闭合骨折法,康复期时间要比西医缩短1/3,并且费用低廉。比如桡骨远端骨折,从治疗、诊复到康复上药,费用1000元左右,西医手术则需2万多元。”。经济实惠,少受痛苦,老百姓口口相传,慕名来医院进行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
依托政策,汤剂变颗粒
中药制剂是优质中医药特色服务的有效载体。支持中药制剂的研发和使用,鼓励将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中药制剂方面,丰盛医院为此下了真功夫,并且从中得到了实效。
陈福林院长说,由于中药汤剂制作复杂,难以大范围推广,为此,2009年4月,丰盛医院引进了“全成分”中药配方颗粒技术,使其同传统的饮片汤剂具有相同的“功能主治、性味归经”,同时具有“安全、便捷、稳定、可控”的特点,达到替代传统中药饮片供中医师临床处方的目的。
这也得益于北京市在支持中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的整体规划。赵静局长说,北京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要扶持北京市中药研究所中试基地平台建设,为加快首都名老中医验方的研究和开发新药名药提供公益性的共性技术及专业化服务;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要扶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企业的设立与发展,鼓励中医名方以知识产权入股等方式实现中药产业化。同时,在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主题计划、重点产业技术竞争力主题计划中,增加中医药基础理论创新和新药创制研究内容。每年组织一批中医药领域科研项目,将首都中医药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列入“重大科技需求专项”。
综合来看,北京中医药重振图景,落实政策与推进改革并重,通过完善扶持保障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继承和创新力度,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构建中西医优势互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已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