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食成瘾

2013-12-29大西睦子

海外文摘 2013年12期

11月5日,一名美国女子因渴求吃汉堡,在遭到男友拒绝后,愤而开车碾过男友。美食的诱惑难道如此之大?实际上,这就是典型的美食成瘾。

最近,西方瘦身及食品界出现了一个新的流行词语——超美味(hyperpalatable),意指非常好吃、最受人们喜爱的食物。食品厂家纷纷将“如何加工生产超美味食品”视为重大课题,通过对色、香、味以及口感的把握,让消费者产生“好吃得停不下来”的感觉。

另一方面,“食物依赖症”成为美国面临的一大难题。其实,早在1956年,伦道夫博士就发表论文称人类会对玉米、小麦、咖啡、牛奶、鸡蛋和土豆产生依赖。2008年,普林斯顿大学的阿贝纳博士等学者研究证明,高热量、高糖分的食品容易引发人的依赖心理,含盐和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同样成为食品依赖症的始作俑者。

结合最近几年的科研成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食物依赖症的生理反应和酒精依赖、毒品成瘾相同。可卡因等中枢神经兴奋剂引发的毒瘾与多巴胺有关,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递素,能让人产生快感。吸食此类药剂之后,人体分泌多巴胺,人就能获得快乐与满足的感觉。一旦多巴胺枯竭,为了得到同一种快感,这个人将再次对药剂产生欲望,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毒瘾。

当我们品尝美食时,人体同样会分泌多巴胺,我们因此感到满足,并产生“还想多吃点”的念头。我们通过吃东西获取身体所需的能量时,大脑里的“犒赏系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犒赏系统”也称为“快乐中枢”,这一神经系统可以对我们自身的行为做出“奖赏”。然而,一旦“还想吃”的欲求过于强烈,神经系统无法控制这种快乐情绪,吃东西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或者进一步恶化成依赖症甚至上瘾症。从行为来看,患有与进食相关疾病的患者与瘾君子相似。在厌食症患者与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被证实存在滥用兴奋剂和酒精的情况。

食物依赖症的诊断

2009年,耶鲁大学的研究者们制作了《耶鲁大学食物依赖症测试(YFAS)》,测试包括25个问题,例如:

·是否有明明不饿却忍不住吃东西的经历?

·吃得太多时是否会感到疲惫,行动迟钝?

·如果吃不到某种特定的食物,是否会出现焦躁、不安等症状?

·吃东西时会感到压力吗?

·饮食是否对工作、学习和休息产生了影响?

·当自己的情绪或身体因为饮食原因出现问题时,是否会继续吃这种食物?

·和以前吃同样多的食物,是否感到情绪低落,不像往常一样开心?

答案选项并非仅有“是”或“不是”,而是分为“完全没有/1个月1次/1个月2到4次/1周2到4次/1周4次以上”。通过测试者给出的答案,就可以得出最终的诊断结果。此外,美国心理学会在2000年公布了“物质依赖症”的判断标准,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一标准进行诊断。

15.2%的肥胖儿童和肥胖青少年患有不同程度的食物依赖症。他们的减肥往往以失败告终,减肥过后,77%的人饭量变得比从前更大。“为什么吃这么多的东西?”对于这个问题,15%的回答是:“因为无法对食物感到满足。”在了解食物依赖症的定义以后,29%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几乎对所有的食物都有依赖心理。

食物依赖症与BMI指数

此前研究者公布了使用YFAS测试得出的诊断结果与BMI指数(译注:身体质量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之间的关系,在食物依赖症患者当中,体形肥胖的人占了大多数,消瘦人群的患病比率比体型中等的人更高。

有些人可能说:“最近因为压力大或是睡眠不足,我吃得比较多。”这些人同样存在患食物依赖症的风险。首先应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在三餐之外,注意不要吃太多的零食。不要通过吃东西舒缓压力,不妨尝试一下运动、听歌、泡澡、做伸展运动等其他减压方法。加工食品和快餐虽然食用方便,却多糖、多油又多盐,总吃这些的话就会患上食物依赖症,一定要选取用新鲜食材烹煮的菜肴。

[编译自日本商务通讯网]

在食物依赖症患者当中,体形肥胖的人占了大多数,消瘦人群的患病比率比体型中等的人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