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化的时代,不变的苏维埃人

2013-12-29玛丽娅·巴尔特妮亚金娜

海外文摘 2013年12期

曾经,70年的苏维埃政权培育了一类特殊的人——苏维埃人。如今,在苏维埃帝国崩溃22年后,苏维埃人最终如何了?

苏维埃人

“苏维埃人”是个概括性术语,含义是复杂的,多维的。首先,在对权力的关系上,“苏维埃人”表现出从属性:他们依赖权力,对它寄予希望,同时又常常批评权力,对其表示不满。

在对国家和权力的关系上,“苏维埃人”还表现出另一个重要特质,即双重性。一方面他们将自己的个人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一方面却不断抱怨得到的少,付出的多。将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机制,并由此产生“苏维埃人”的第三个特征:适应性。为了生存,为了保护自己和亲人,他们会耍手段,明哲保身。最后,第四个特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苏维埃人”将自己人、亲人和其他人、外人严格区分。对他而言,亲人圈是他要竭力维持的,在这个圈子里他真正感到自己的存在,而外人圈的一切取决于外部力量,他无法施以影响。

“苏维埃人”的生命力

上世纪80-90年代末,当经济、社会、日常生活和世界观领域发生巨变时,人们普遍认为,苏联人的“苏维埃”气质正在消失,在今后教育程度更高、都市化水平更快、思想更为开放的年轻一代当中,“苏维埃”气质将不复存在。可多年过去,这些当初人们认为将会消失的气质,实际上却变得更加稳固。进入21世纪,俄罗斯权力部门也乐见苏维埃元素的复苏。如果说在改革高峰期和叶利钦时代早期,“改革者”希望把苏联历史像没用的阑尾和杂草一样割掉,认为1917-1991年这段时间最好没有存在过,那么最近15年,俄罗斯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在政治家的演说中,在媒体、历史教科书和群体意识中,有一个概念根深蒂固,那就是“我们是苏维埃人,苏维埃历史就是我们的历史,是英雄主义的历史“。把大家联系起来,使之成为真正的“我们”的力量,正是苏维埃的力量。

从口号里,从宣传画上,从莫斯科和其他大城市的广场和街道上,人们看到:即使被重新定义、重新设计过,苏维埃元素仍与俄罗斯同在。

“苏维埃”神话

曾经,苏联是个强大的国家,人人都惧怕它、尊重它,它在科学、技术、教育领域内的成就享誉世界;苏联人个个善良、慷慨、好客。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个神话,建立在与90年代的对比之上,那时候国家经济崩溃几近灭亡。进入21世纪后,在俄罗斯宣传机器的作用下,在那些根本没见过苏联的年轻人眼中,苏维埃更成为怀旧的对象。现在和以后,“苏维埃”在俄罗斯将越来越具有人为意义,大多数俄罗斯人支持它,并将对现状的不满迁怒于那些摧毁了苏维埃联盟,以及在美国面前卑躬屈膝的人身上。

如今,俄罗斯年轻人对苏维埃的态度千差万别: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完全无所谓的。在那些发展前途比莫斯科等大城市差很多的中小城市年轻人中,对苏维埃的热爱和对后苏维埃的不满、忿恨比较高涨。

“我们变了吗?”

俄罗斯人常问自己,我们变了吗?很多社会学家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俄罗斯人相信自己已经有所改变,而事实上他们的行为和精神状态跟几十年前的苏维埃人并没太大区别。

苏联消失20多年后,研究者对俄罗斯人进行了一项社会调查,提出了两个问题:

您认为现在的俄罗斯人跟苏联时代居民比起来,是否在根本上发生了改变?

23%的人认为完全变了

51%的人认为改变很多

11%的人认为改变很少

3%的人认为基本没变

您认为今天的俄罗斯人跟苏联时代居民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58% 变得更加精打细算更加冷漠无情

35% 变得对彼此更没耐心

30% 变得更加贫穷

29% 变得更加自由

26% 变得更了解世界

24% 变得对美好生活更不抱希望

22% 变得更依赖权力机关和领导阶级

19% 变得比过去生活得更好

13% 变得更加衣食无忧

2% 对彼此的态度变得更好

[译自俄罗斯杂志《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