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警钟
2013-12-29查理·哈盖杰拉尔丁·梅南
2013年7月24日,欧洲边境:法国海关发现从多米尼加进口的茄子含有大量有毒杀虫剂;从厄瓜多尔进口的箭鱼被查出含汞;荷兰的食品安全检疫部门则发现了一批没有经过疯牛病检测的牛排骨……
以前的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吃的鸡在农村长大、苹果有着水果的味道、年年鱼类大丰收。如今,装满食品的集装箱被运送到世界各个角落,从好的一面来说,人们在各个季节都有了更多的选择,然而也有坏的一面,面对激烈竞争、大规模配送模式的无情挤压,食品工业开始走得越来越远。食品商为追逐利益,把工厂迁到世界另一端,他们紧盯着的是自己的钱包而不是消费者的餐盘。就地加工从爱尔兰海上捕捞的龙虾会让成本过高?食品商便将它们运到泰国,让当地女工给龙虾剥皮加工,然后再运回欧洲售卖。于是龙虾就这样旅行了2.7万公里。
面对超市里越来越多的进口食品,我们要学着“负责任地吃”,好的、贵的不一定没有危险。只有抵制那些不知道来自何方的食物,吃才能成为真正的快乐之源。
病毒、细菌和重金属
吃草莓感染甲型肝炎?这是近几个月欧美消费者面临的悲惨遭遇,他们错就错在购买了从南美和亚洲进口的冻草莓。这不是第一次由植物将疾病传染给人类。两年前,从埃及出口到欧洲的豆芽被检测出大肠杆菌,导致30多起致命的植物中毒事件,引起欧洲一片恐慌。
多亏了食品工业的全球化,让人们可以在冬日暖阳里,坐在露天咖啡座上品尝新鲜的水果沙拉,可谁会想到自己会因此感染上肝炎?而这一切只是因为远在世界另一头的越南或智利农民在采摘水果时把病毒传到了草莓上。
除了病毒,欧洲卫生机构最近发现了另一个灾难——重金属。人们都知道鱼肉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但我们还不晓得水果和蔬菜里也潜伏着重金属。
到处都响起了警报。法国商业竞争、消费和反欺诈总局(DGCCRF)在它检测的6个大米样本中发现了致癌物质有机砷,美国在一种苹果汁中也检测出了这种东西。而在中国,丑闻的主角是镉:某省生产的部分大米被发现含有金属镉,这一有害物质会停留在肾脏里破坏蛋白质。镉污染的来源:工业废水排放到河水里,而河水又用于灌溉稻田。今年7月底,美国从墨西哥进口的辣酱中被发现含有铅。重金属带来的问题在于人们不知道它们对人体的影响,尤其是几种重金属共存时,专业人士称之为“鸡尾酒效应”。可以肯定的是,重金属不能从体内自然排出,它们会在机体组织里积聚。每天吃五种水果蔬菜,没问题,但是自家厨房因此变成了重金属聚集地,就着实让人郁闷了。
食品行业的专家对此是如何回应的呢?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到目前为止还未造成人员死亡”。自然,没人会在吃了几个镉分子后就一命呜呼,但谁能预言它对机体的长期影响呢?
几年前,欧洲摩泽尔养蜂技术研究中心在从中国进口的蜂蜜中检测出了氯霉素。中国蜂农普遍使用这种抗生素让蜜蜂增产,而氯霉素在欧洲是禁用的。原则上,自2006年起,欧盟就禁止给动物喂食含有抗生素的添加剂,因为这样可能会出现不怕抗生素的细菌。但很多猪和鸡的养殖者则无视这一禁令。法国莫尔比昂省两个养殖场的火鸡被检测出含有肯塔基沙门氏菌,它对抗生素的耐受力极强。2013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表了一份报告,对美国11个州的鸡肉检测证实,抗生素(四环素)将对存在于禽类肠子里的一种弯曲细菌失效,失效几率高达50%。这一致病因子能引起老人和小孩腹泻。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得到了一个来自华盛顿大学的好消息:弯曲细菌不怕任何强力抗生素,然而它敌不过烯丙基化硫,即大蒜素。它可是奶奶辈儿的老方子了。
企业家不能控制所有环节
HACCP标准体系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为防止宇航员在太空飞行期间感染疾病而制定的标准。如今,食品企业家纷纷用这个体系来控制食品生产各个关键环节的食品安全,实际上就是在检测时填一堆满是各种术语的表格。去年4月,瑞典政府揭露,从波罗的海捕捞的100吨含有大量二氧(杂)芑的鲑鱼非法进入法国市场,并进入了各大超市和餐馆。千夫所指的进口商立刻以自己的良心保证,说自己通过了HACCP标准体系。
当遭遇公关危机时,食品企业经常会做出上述反应。其实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问题也心知肚明。一个法国人在超市购买法棍面包时在里面发现了一截火柴头,他并没有大惊小怪和义愤填膺,而是非常明确地向面包公司要了一个iPad作为补偿后安静地回家。
食品行业本就极不透明,而从世界另一头进口来的食品就更没有保障。比如,欧洲食品商从远东进口相对低价的鱼类或许能够获得可观的利润,但是谁来负责监督那里的养鱼者?“在下订单时我们会组织检查,然后每隔一年检查一次。”一名欧洲食品商这样回答。听起来不怎么靠谱。如今,低成本竞争的压力早就将很多养鱼场推向了破产的边缘。这些不幸的人拼命想要生存下去,除了弄虚作假他们别无选择,又如何同他们讲什么HACCP标准、谈什么质量安全?一个中国渔民在自己的虾中发现一条死鱼,如果他在接下来的几小时里不喷洒抗生素,他的虾就会全部死光。再看看这个水果商,他的水果上也洒满了抗生素。因为今年雨水过多,为了挽回收成,他除了给水果喷洒真菌剂别无办法。
检查机关力量有限
检查机关力量有限,欧洲食品检查员的数量在五年间减少了16%。“我们变成了文件检查员”,一名检察员抱怨道,“在检查时,我们忙着填写评价栏,根本没时间和工人聊一聊。要知道,现在生产工艺越来越复杂,而我们却越来越不懂他们的工作是怎样进行的。这样我们如何查出问题?”在一家猪肉厂里,食品检察员忙着在文件上打钩,甚至没注意到厂房里随处可见的一种布袋子,那是厂商为了给猪肉增重往肉里注水用的。
假冒伪劣食品充斥市场
越南湄公河里长大的panga鱼冒充鳕鱼出售到北美,去年2月,美国揭露的这一波及甚广的食品欺诈案在水产领域并非个例。2010至2012年间,非政府组织Oceana(海洋环境保护组织)在美国21个州对水产品进行的DNA检测结果表明,美国市场上约1/3的鱼类都并非标签上所标的品种。鱼的种类有很多,价格差别也很大,但消费者却完全不了解。比如中国鳕鱼(拉丁名为Gadus macrocephalus)和大西洋鳕鱼(拉丁名为Gadus morhua),后者的稀有程度是前者的数倍,但不诚信的鱼贩却把前者卖得与后者同样贵。。“我从一个丹麦供货商那儿买了3吨鲑鱼”,一位匿名进口商说,“之后才发现自己上当了:这些是鳟鱼。但是太晚了,我的客户已经在他的餐馆中销售这些鱼了。”
既然荷兰商人们能够心安理得地“挂牛头卖马肉”,水产商们便能毫无廉耻地给自家的鱼改名换姓。有没有惩罚措施?这个问题十分重要:近几年食品丑闻很多,但惩罚却很少。2005年大肠杆菌牛排引起的中毒事件?没有处罚。2006年激素牛肉事件?几个月的监禁,缓期执行。2013年“中国制造”的含镉膳食补充剂使法国30万头牲畜中毒?罚款几千欧元。坦白讲,一个不诚信的食品商之所以毫无顾忌,是因为他几乎不冒任何风险。
国际性的假食品
假路易威登的包包也许很常见,但假的调味料就不那么常见了,这是很多消费者的认知。但事实是,食品领域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假食品。从最大众的咖啡、橄榄油、消化饼干,到价格昂贵的鱼子酱、香槟等均不能幸免。为了赚钱,黑心商人在食物含量上大做文章,“假食品”正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产业。去年6月,非洲海关在一次大检查中截获了3千万件假冒食品,其中包括婴儿奶粉和喷雾糖,一种装在小喷壶里的液体糖果。
更早前,全球30多个国家共截获了135吨假食品。各国政府针对这种现象采取了什么措施吗?一名国际刑警说:“中国海关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中国有150多个货运港,他们又能控制多少?为了隐藏踪迹,商人辗转运送集装箱,比如通过免税区。商品到达伊斯坦布尔,然后被搬上一种叫做‘供货者’的小船一直运到乌克兰敖德萨。在这片法外之地上,货物被装进卡车通过摩尔多瓦或波兰进入欧盟地区,丝毫没有被抓的危险:每天都有超过2000辆重吨位卡车穿越这里的边境,这里是公认的欧洲最松懈的边境之一。两天之后,这些假食品就会躺在人们的餐盘上。”
[译自法国《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