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天灾地变共存

2013-12-29罗世宏

南都周刊 2013年12期

3月27日,台湾中部日月潭附近发生强烈地震,摇晃程度剧烈,持续百来秒,而且余震不断,许多人惊魂未定,直呼:“9·21又来了!”

“9·21”是1999年的9月21日同样发生在台湾中部的大地震,当时造成2000多人死亡,29人失踪,10000多人受伤,超过10万户房屋倒塌或严重受损。

十四年以来,台湾未曾再发生这么大的地震,所以日前的这场地震吓坏了不少人。所幸,地震虽然剧烈,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远小于9·21:全台有1人不幸死亡,86人受到轻伤。受灾学校多为9·21后采取补强措施的建筑物,而9·21灾后重建的校舍由于防震设计已有所提升,大多禁得起这次地震考验。

地震发生时,行驶中的高铁列车自动减速滑行两公里后停止,并在两小时内恢复通车。台湾经济命脉的新竹科学园区,也多在震后一小时内恢复生产。同时官员和专家也警告,除了余震必须防范之外,未来也有再度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毕竟台湾虽被称为宝岛,但也盛产天灾地变,台风、水灾和地震几乎年年都有。天灾地变避无可避,只能平时做好防范,并且在遇到灾害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低。一言以蔽之,既然人永远不可能与天斗,那么就必须学会与台湾盛产的天灾地变共存。

十四年前的9·21大地震让台湾人付出了惨痛代价,但也教会了台湾人许多事。比方说,许多人平常家里即养成准备“地震包”的习惯,内含干净饮水、干粮、干电池、手电筒、小刀和打火机等应急求生用品,并且每隔一段时间更新,以确保紧急事故发生时能派上用场。

另外,我居住的嘉义地区有所地震示范小学(港坪小学),这次在地震发生时的疏散避难表现可圈可点,不到两分钟就完成疏散,等于是实际验收了平常校园对学童的防震教育成果。

这所小学在校园地下埋设监测地震的地震仪,依震央距离远近,发出“嗡嗡嗡”的地震警报,在地震发生前争取数秒至数十秒的预警时间。在这次地震发生前十秒,港坪小学的校园地震仪警报响起,一楼教室的学童立即自动戴上防震护身头套往操场疏散,而二三楼教室的学童则先是躲进书桌底下,等剧烈的摇晃停止后,戴着防震护身头套的学童们才开始有序地往操场疏散,整个过程基本做到了平常演练要求的“不推、不语、不跑”。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戴的特制防震护身头套,学校发给每位学童,平常当做靠枕使用,地震来时随手可用来保护头颅和肩颈部位。

可惜目前在港坪小学施行的这套防震预警系统和防震护身头套,还未大规模推行到其他学校。未来台湾政府有必要复制并推广这套成功模式,以减少地震对学童安全造成的威胁。当然,光是这些硬件设施不够,还需要有平常的防震演练,让防震教育融入学童的校园生活之中,大难来时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

根据官方的地质调查统计,台湾共有33条已知的活动断层,但还有不少未知的“盲断层”伺机而动,随时可能引发地震灾难。这次发生的大地震即是盲断层所导致。

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地震就好比是随时从地底穿出的暗箭,无法准确预知,也无法事先防范。但是,从9·21到日前的3·27地震,教给台湾人的道理是:平时多一分防震准备,地震来时就可少一分生命财产的损失。

此外,当年9·21大地震也教给台湾政府和媒体另一个道理,即救灾工作和媒体职责。当时,许多媒体记者涌向灾难现场,为了避免混乱影响救灾工作,台湾政府在现场以警戒线维持秩序,并且严格要求媒体遵守采访规则。光是这样并不足够,政府还主动安排警戒线外视野较佳的拍摄地点,方便媒体拍摄救灾画面,并且定时主动公布救灾进度与伤亡人数,也为往后台湾的灾难风险传播树立了一个不错的范例。

这次3·27地震,政府除了吸取前次大地震的应变经验之外,也透过新媒体、Apps和社交媒体,实时发布地震相关灾情和伤亡人数,避免民众因为缺乏正确信息而发生恐慌。看来,台湾当局和民众已经逐渐学会如何与天灾地变共存,能这样做才是“天佑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