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十字会的“余震”

2013-12-29

南都周刊 2013年15期

中国红十字会为雅安地震发动募捐,却遇到了网络舆论的狙击。在新浪微博上,许多网友的跟帖只有一个字:滚!也有许多人还附上一个拇指朝下的图案。乍看上去,满屏都是不满的表情。

慈善募捐遇到冷漠还可以理解,被如此激烈地甚至是粗鲁无礼地拒斥,还真是不多见。这无非说明,红十字会遇到了实实在在的声誉危机。危机的主要根源,所有人都清楚,就是“郭美美事件”。两年前,这位幼稚而虚荣的女孩子,将自己的形象与红十字会“链接”到一起。结果像是蝴蝶翅膀,煽起了巨大风暴,令红十字会的信誉跌至历史谷底。但是,形象受损的恶果,延续两年后,竟然还会在这样的节骨眼上猛烈爆发,恐怕红十字会也始料不及。如果两年前对于红十字会是大地震,那么这一次就是余震。

余震也引发了意见纷纭。有人认为,红十字会虽然出过丑,毕竟牌子老,底子厚,骨架强。大灾面前,红十字会的基层网络与组织资源不应轻视。此时如果打口水仗、甚至恶意挑动分裂,都是非常糟糕的行为,不利于救灾。

但我觉得,问题的根本不在于这里。网络上的起哄谩骂确实非常不好,然而那只是浮云。我们要相信,真正关心公益慈善,真正要去做事的人,不会有那么多时间打口水仗。不仅如此,从社会公众的立场上看,特别从公益事业捐款人和志愿者的角度看,红十字会正在面对挑战,这是重要的进步,也是宝贵的改革机遇。

进步之一是民间公益组织成为有能力独当一面的行动者,从而打破了以前官办慈善机构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创了新局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壹基金。成立于2007年的壹基金,最初由于体制的限制,没有公募权,只能作为一个项目挂靠于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下。此后,壹基金内部管理层重组,落户深圳,成为独立注册并拥有公募权的基金会。雅安地震发生后,壹基金迅速地获得超过2000万元的捐款,其中相当部分来自于网络与社会捐赠。2008年汶川地震时,民间组织的力量还很弱小和分散,五年之后,壹基金所建立起来的公信力与美誉度,确实标志了民间公益组织的长足发展。

进步之二是,由于壹基金等民间组织的发展,公益慈善募捐活动具有了竞争性;它给社会公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过去人们只有两种选择,捐或是不捐;现在还可以选择捐给谁。按照自己的判断和意志,选择合意的渠道或组织,表达并托付自己的信任,这是重要的公民权利与公民实践。公民权利意识的发展,将使公益慈善超越简单的“爱心”与情感范畴。爱心不会被否定,但是,只有转化为一项理性的、可靠的、专业的个人事业,爱心才不会被浪费、被忽悠。

进步之三是,由于有了竞争和选择,“公众信任”才会变成真正宝贵的、相对稀缺的资源。信任将会成为杠杆,撬动公益慈善领域中的深层改革。由此我们可以期望,竞争赢取公众信任的公益慈善组织,不论是官办的还是民间的,将尽力保证捐款的使用更加透明、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由此还可以进一步期望,这种竞争会推动各种公益慈善组织的合理分工与良性合作,并使公益慈善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发展得更健康。

回到红十字会所面对的困境上来说,不容否认,公众舆论中有某种恶意嘲弄的成分。但是这里也许可以引用黑格尔的话:恶是历史前进的动力。红十字会所面对的恶意,深入里头看,包含了对现状的强烈不满,从而包含了迫切要求改革的社会压力与动力。

互联网时代是盛产丑闻的时代,但互联网不是丑闻的原因。丑闻至少有四个标准要件:权力、金钱、性、谎言,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组合。红十字会如此轻易地被“郭美美事件”拖入丑闻的泥淖中,这难道仅仅是因为网络上的民粹与恶搞吗?

在公益慈善领域中,公众对官办慈善与垄断慈善日益表达了强烈的不信任,替代性的民间公益组织以清新形象崛起,公民理想主义在复活与实践中。这是历史的进步,红十字会因此必须改革,而且必须现在就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