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议员阻止了政府提案
2013-12-29闾丘露薇
在江门人表达要一个平安家园诉求的同一天,香港特区政府和江门政府一样,要推行的计划被搁置了,那就是扩建两个垃圾堆填区。原本是三个,只不过其中位于将军澳的项目,居民们反对得早,而且动静又大,于是政府算是权衡再三,把它拿了出来。
和江门不一样,特区政府并没有面对群体事件的压力,他们所直接面对的,是70名立法会议员。而此时此刻,赞成或者反对扩建垃圾堆填区的市民,也不需要直接面对政府,因为那些手握投票权的议员,他们会最终决定政府的提案能否通过。
立法会门外也有示威的民众。但即便这样的行动,改变不了政府的心意,撤回要提交表决的议案。但至少对于立法会议员们来说,或多或少会产生影响,尤其是那些由选民们一票一票选出来的议员。
香港的立法会,目前有35个议员是由5个地方选区选举出来的,另外35个则是由全港29个功能界别选出。由于功能界别在目前的制度下,只有少数选民是用个人的身份投票,其他的都使用公司票、团体票的模式,因此被认为,这样的选票只能代表行业内雇主或者很少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未能全面反映从事这个行业的市民的意见。这也使得这些议员在一些非本行业的议题上,到底是站在政府一边,还是民意一边,至少不需要考虑选票的因素。也因此,过往再有争议的议案,政府基本都能跨过立法会这一关,因为有一堆铁票。
直选出来的议员们就不一样了,尤其是那些区议员,因为他们是否能够当选,完全视乎他们在地区为选民提供的服务是不是被大家买账。如果说,一些资金雄厚的政党,在平时或者竞选的时候,可以多搞一些福利活动,比如组织老人家们郊游,或者请街坊聚餐,但是在是否赞同像堆填区扩建这样的问题上,如果所在地区的民众一致反对,如果议员不能表达他们的利益,那多年经营的心血就很可能付之东流。因为得到过实惠的选民会发现,原来在关键议题上,这些议员是靠不住的。实惠可有可无,而堆填区关系到每天呼吸的空气,当然还有楼价等其他在民众看来属于切肤之痛的问题。
这一次,特区政府的方案被搁置,正是因为原本一直配合政府施政的议员,有一些转向了,站在了自己的选民这一边。
如果议员们真正代表不同的阶层和利益集团,这样就能透过博弈和相互妥协,来保证政府的施政不会厚此薄彼。如果一面倒,那又如何保证政府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呢?
其实内地有各级人大代表,在关系到地方利益的重大项目中,除了进行公众咨询,举行听证会,如果人大代表能够成为代表民众利益的代言人,参与到项目决策中,和政府进行对话,讨价还价,那就会减少那种之前在各地上演过、以后也会在其他地方不断上演的重复剧情。
很多人批评,反对者总是没有全局观念。总有一个地方需要兴建核燃料工厂,总有一个地方需要兴建垃圾堆填区,而电力是给大家的,垃圾是每个人都在生产的。确实,只是这个时候需要确定一个原则,一个社会,是信奉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以牺牲小部分人,还是为了保障少数人的权益不受损害,由全社会一起来分担成本?比如,少了一个工业项目,是不是大家都愿意接受经济回报减少的结果?或者堆填区的扩建搁置,那是否每个人从现在开始,减少垃圾的生产?
特区政府说,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扩建堆填区是唯一可以解决当前问题的选择,专家跑出来说,再不扩建,就要垃圾围城了。政府总是急于描绘一个非常糟糕的景象,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关于港人在内地所生子女居港权问题的讨论,政府告诉大家,如果让6万多名这样的儿童来到香港,会对社会产生多大的压力。
但结果倒是“自由行”开放对香港社会公共资源产生了压力。而这一点,政府在当初只描绘了放开“自由行”的美好前景,从来没有告诉公众—应该是自己也没有想过,更不要说好好研究过—可能会产生的问题。
指望政府告诉公众全部,还不如用一个制度,去制约它。当然,上街,并不是最好的选项。
闾丘露薇
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著有《行走中的玫瑰》、《无薇不至》、《不分东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