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台湾看民主的未来

2013-12-29思郁

南都周刊 2013年28期

我们一直都在谈论民主和民主的未来。无论是从观念的根源,理论的谱系,还是从制度的建设,实践中的构想,我们都在不断地谈论民主的建设,乃至于忽略了一个基本的条件:我们并不生活在民主制度的场域之内。这话也许有些反讽,但是如果民主的议论只停留在观念战胜观念的阶段,无法在实践中得以检验观念的力量如何引导公民社会的建构,这样的讨论总会有几分的玄虚和无端的妄想。

我们需要一种借鉴,一种并不遥远的参照,让我们对民主建构的幻想成就一种现实。而张铁志《时代正在改变:民主、市场与想象的权力》一书正好提供了这种让我们的幻想变成现实的观念力量。台湾在民主化转型之前的政治体制与大陆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台湾从威权政治体制到民主化的转型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讨论民主问题的最佳公共场域。来自台湾的评论家张铁志的写作,对台湾民主化过程的梳理,也给大陆的写作者和讨论者提供了一个好的借鉴与参照。

当然,张铁志的写作还有一个优势,他的理论滋养是源于西方的民主化语境。他在本书的自序中说,在大学时认真阅读过去几十年被禁绝于台湾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和新左理论,也读自由主义。虽然没有答案,但是随着视野的拓展与思考的深入,问题意识、思考场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换句话说,从纯属西方语境中的理论思考写作抽离出来,把这种理论带入到台湾的生活的现代化场域当中,从台湾的民主化转型中总结经验与动力,思考困境是如何发生的,这就是本书第一辑大部分文章的主题。

自由民主制度是我们生活的唯一选择吗?民主化“第三波”的衰退,民主世界陷入了某种形式的焦虑和倒退。1989年之后柏林墙倒塌之后的那个普遍的假设:几乎所有极权或半极权体制的国家都会过渡到民主制的乐观态度,现在已经沦为了一种空谈与妄想。从威权体制到民主制的转型,台湾的政治秩序的变化虽然符合这种假设,但是在新世纪后,这种民主化会不会衰退?我们该如何深入观察和分析到这种细微的变化?或者说,我们能为解除民主化过程中的弊病做些什么?这才是张铁志这些文章背后蕴含的真正力量:“我们不是质疑民主的基本价值,而是对民主有更高的期待。台湾或美国民主的弊病,当然不是因为它们有政治竞争、三权分立—这些当然是好东西,我们在乎的是如何透过制度改革来确保公民的自由与平等。”

张铁志通过他的文章给大陆读者进行了一次常识性的普及,对一九四九年后的台湾政治发展态势进行了大体的概括与分析。虽然都是零碎的文章,但是却蕴含着内在的脉络:他看重的是观念的力量,自然会从知识分子的启蒙精神的思路开始讲述,另外他把笔墨的重心放在了台湾从威权政治体制到民主制的转型过程的斗争与争取上来。第一篇《台湾民主地图》的第一句话就概括了全书的写作:“这个岛屿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就是一页民主的斗争史。”

我们隔海观台湾,总有或多或少的隔膜,比如我们习惯性认为台湾的民主化过程离不开蒋经国的伟大改革。但是在《蒋经国是台湾民主的推手?》中,结合了当时海内外环境和时局的变化,张铁志分析说:“政治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统治者永远会保持政治权力。面对社会要求的改革的呼声,他会考虑镇压成本与容忍成本何者较为巨大。”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台湾正处在这样的一种重大压力之下,威权体制出现了裂缝,党外的民主运动逐渐成形,以组织化的方式参与选举,创办杂志,再加上美国对台湾政局的施压,它在国际上逐渐丧失了自我统治的合法性,台湾本体化的政治诉求,民间公民意识的觉醒等等,这一切都逼迫着当政者做出选择。所以他总结说:“台湾的民主化并非来自蒋经国的良善,说他是由上而下地‘开启’或‘带领’台湾民主化,都是不准确的。”

但是民主化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吗?民主并不是一个既成事实,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如果妄想实现了民主就能实现大同,这样的民主迟早会倒退到人类的荒野之中。民主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失败意味着一种实践伦理:如果民主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不能给民众带来合理和高效的服务,不能解决腐败与贫困,不能使我们变得强大和自信,这样的民主可能会被遗弃。张铁志在《时代正在改变》中的文章代表了现时代知识分子面对现实与国家思考的努力方向,也代表了一个正在形成中的公民社会中个体对周围环境的警醒与自觉。

布考斯基这个名字曾经像一个秘密,不仅在中国大陆私密阅读中流传多年,也因为其一身的底层粗粝色彩而显得跟几乎所有上得台面的作家不同。作为中国大陆首次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邮差》和短篇小说集《苦水音乐》,它们都足够地代表布考斯基,既有可能成为对读者来说一次非凡的异类阅读享受,也大概会成为一时热议的文学话题。在很多人心目中,布考斯基的确是一个期待已久的名字。《邮差》是布考斯基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据说该书只用了四周时间完成,行文流畅自不必说,也有着布考斯基罕见的慢条斯理的节奏感和不那么重口味的内容,总之作为一部“布考斯基世界”的入门读物应该是不会错的。(朱白)

朱永嘉的《刘邦与项羽》,与此前的《论曹操》,此后的《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其实可换统一书名:跟着毛泽东读历史。他曾为晚年毛泽东读古文做注,在其看来,毛读哪些古文,或推荐哪个人读哪篇古文(如要周恩来读《史记·汲郑列传》,要王洪文读《后汉书·刘盆子传》,要姚文元读《旧五代史·李袭吉传》等),都暗藏玄机。此三书,可谓以策士之眼读史。(羽戈)

受赫勒“日常生活”理论启发,刘克敌聚焦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日常生活,透过他们在私人日记、书信和回忆录等的记述,揭露其在历史变换中的真实心理状况,研究其人际交往、经济生活、师承关系、思想轨迹等情况,展现他们的痛苦与欢乐、喜悦与悲伤。借由对文人日常生活的个案解读,也尝试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20世纪中国文化史的全新视角。(青方)

此书大概是杨奎松先生的著作当中最具现实情怀的一本,非常值得今日中国的知识人一读。国师可读第一章(写张东荪),媒体人可读第二章(写王芸生),学者可读第三章(写潘光旦)。窃以为第一章最佳。张东荪叛国案并不完全是政治迫害,张本人屡斩不断的国师梦、对时局的误判等,都是造成悲剧的元素。(羽戈)

一万年前,第一位农夫在肥沃月湾播下种子,仿佛掀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从此,人类这个物种在生活方式上做了根本的改变:放弃狩猎采集、进入农业生活,启动了一连串无法预见的改变。播下潘多拉的种子,让人类拥有了食物供应的控制权,将我们推向现代文明,但是这种剧烈转变也带来了后遗症。本书作者引人入胜的见闻,让读者回顾人类演化轨迹,并正视人类文明进步所付出的必然代价。(青方)

佩索阿的诗常被说成“充满哲思”,但我却觉得这是一位深受生活打击和蹂躏的诗人,他的诗更多是对凡庸生活的一种客观描述。上海人民出版的这套“沉默的经典”诗歌译丛,虽不至于皆是填补空白,但大有最终“标准收藏”版的意思,大而全,且翻译和制作都颇为精良。诗是耐用品,若不推敲甚至沾染上那些轻浮的时髦玩意儿货,则大大违背了诗的本意。佩索阿不大气,甚至执念于个人感悟,但如果这世上还有一个多愁善感的文学家可以被阅读,我愿意此人是佩索阿。(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