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痴迷可乐?
2013-12-29
尽管营养健康专家们再三强调碳酸饮料对人体的危害:龋齿、骨质疏松(磷酸盐诱发)、肥胖(高糖),但无论是吃麻辣火锅,还是窝在沙发里吃薯片看电影,人们还是乐意倒杯可乐放在手边。
科学界至今仍在研究“碳酸化”是怎样被味觉系统感知的。人们猜测,这种令人欲罢不能的“酥麻”感觉其实是微小气泡在舌头上的爆裂。然而,在密封的高压环境中饮用碳酸饮料时,气泡并不会在口腔中逸出,但是人的感觉却不会有任何变化。所以,原因也许并非这么简单。
从化学角度来说,往水里加二氧化碳会产生碳酸,这种酸性分子能够对感知酸味的细胞起作用,它们大多位于舌根两侧。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2009年的研究显示,是味觉细胞中的碳酸酐酶,催化碳酸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气泡,使人感觉到“爆裂”。另一个与此印证的有趣事实是:一些登山者服用的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原理就是阻断了碳酸酐酶的作用。你如果服用此药之后再来上一支香槟(起泡酒),一定会抱怨香槟的味道像涮碗水。
在2010年,南加州大学研究发现,二氧化碳触发的受体细胞是负责感知痛觉的。这些同样也能感知黄芥末味道的细胞,能够表达TRPA1蛋白,由它形成的离子通道正是著名的痛觉感受器。因此,人类应该彻头彻尾地讨厌碳酸饮料才对。
“我们试图让老鼠喝苏打水,可它们不肯。它们不喜欢。”里巴博士(Nicolas Ryba)说。他是美国国立牙科及颅面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在他看来,并没有什么生化过程,使得苏打水对所有哺乳动物都具有吸引力。来自莫内尔嗅觉与味觉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布莱恩特(Bruce Bryant)补充说,马和其他动物也都如此。动物进化出了好几种检测二氧化碳的系统,避免误食散发着二氧化碳的腐烂食物。
布莱恩特说,也许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为什么独有人类热爱苏打饮料:对极端刺激的癖好。这并不是一个疯狂的理论,里巴也认同它的可能性。典型的情形是人类的嗜辣倾向: 1980年心理学家罗津(Paul Rozin)率先提出了这个观点,说吃辣是因为人们“享受这样一种状态,他们的身体发出了危险警告,然而意识告诉他们这没问题”。仿佛是成功挑战自我,或者侥幸逃脱险境的愉悦。
而《化学知觉》(1992年)则从另一个角度做了一点解释:饮料中的二氧化碳能够使人感觉到的温度更低,从而更加刺激。如同冰过的西瓜,虽然糖分并没有增加,但在味觉上会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