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公关战
2013-12-29苏化语
故事得从一个叫做CyberSafe的公司讲起。
这家公司总部位于英格兰密德萨斯镇,主营高科技的数字加密相关技术。这家公司名声不大,这本来没什么,但他们在维基百科上有一个专属的词条,而这个词条被人举报了,面临着遭到删除的命运。
一个维基百科词条被删除的原因有许多,不过最常见的,就是“缺乏知名度”,也就是说,这个词条所描述的主体并没有重要到足够创建一个维基百科栏目。通常来说,编辑们认为,如果这个主体曾经被信源(最好是老牌的新闻机构或出版社)报道过,那么就能给它创建一个维基百科词条了。
从表面上来看,CyberSafe看起来符合维基百科的知名度标准。该词条下的每一个事实点都有若干标注,显示引用自多个新闻机构。但只要点开标注里的那些链接,你就会发现,这里头另有玄机。
“没有一篇文章是跟CyberSafe直接相关的,”维基百科资深编辑DocTree说,“这些新闻报道讲的都是网络信息安全,而不是CyberSafe这家公司。”很显然,创建这个词条的人知道,大多数人根本都不会看这些附注上的链接。
既然如此,那这个词条就够得上删除标准了。但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就出在公开讨论这里。尽管CyberSafe词条上的疑点非常明显,但还是有不少人在公开讨论里为其辩护,称这个页面不该被删除。但是,这些人的编辑历史要么空白一片,要不然就是编辑过一系列跟CyberSafe差不多的词条——不出名的小公司,或者不出名的小人物,总之就是不太像是能够在维基百科上拥有词条的那种。不仅如此,这些CyberSafe的辩护者的论调也非常相似,看上去就像是出自同一个人的手笔。
DocTree怀疑,这些账户都是一个人的马甲,于是他向维基百科管理员提出了调查申请。在维基百科的世界里,一个人披多个马甲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这里应该是网友自治的,但如果其中一个网友控制了多个马甲,他就可以在讨论中占有人数优势,那么讨论出来的结果也就失去了信用度。
DocTree不知道,他这一次的调查申请,揭开了维基百科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马甲水军黑幕。
马甲追踪
在马甲调查这个问题上,维基百科只信任少数几个人,他们就像真实世界里的司法机构一样,利用各种证据去追查真相。
在CyberSafe这个例子里,他们如果想要证明这几个账号是同一个人的马甲,最好就是证明他们是用同一台电脑登录的。首先,要看的是IP地址。在登录状态下,维基百科用户的IP地址是自动隐藏的;然而这可瞒不了网站管理者,维基媒体基金会很快就查出来,这五个账号是用同一个IP地址登录的。不过这还不够。他们又利用了一个叫做CheckUser的工具,来检查这些账户的访问痕迹,并从中判断出他们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浏览器甚至升级到了Adobe Flash播放器的哪一个版本——最终,这能够帮助电脑专家判断,这些账号是否是在同一台电脑上操作的。
在最初的调查过后,CheckUser已经得出了两个结论:DocTree指认的那五个账号确实是同一个人的马甲,而且,有问题的还不只这五个。事实上,维基百科管理者已经发现,在这背后是一个巨大的马甲水军网络,而他们希望通过页面上的数字面包屑足迹挨个追踪到他们的行迹。
参与调查的人为此花费了无数心力。“搜集证据、写长篇报告,还有举报那些应该删除的页面,我花了比我想象中更多的时间——常常一弄就是数天。”维基百科编辑Rybec在接受采访时承认。维基百科管理员丹尼斯·布朗比他花的时间更多,他在一个讨论帖中写道:“我昨天花了12个小时,查证、标记、封锁了199个马甲,接下来还有差不多100个待处理,另外还有数十个未列明的马甲需要调查。我现在差不多已经摸到了一点头绪,虽然我得承认,我完成的工作最多只有25%。”
整个调查从2012年8月14日延续到2013年9月20日。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你可以点开当时的讨论帖来看,就会发现,CheckUser查验那些账号的过程。账号们最终都被打上标签,“已确认”、“技术上难以判断”、“很可能”或是“证据不足”,其中大多数的标签都是“已确认为马甲”。
截至今年9月,共有323个账号被确认为马甲,另外还有84个账号存疑,他们来自50多个真实的人,曾在维基百科上进行过900多次词条创建或编辑,而这些,都出自同一个马甲网络。在维基百科历史上,唯一能与此相提并论的马甲网络是Bambifan101。那个调查还在进行中,涉及236个存疑账号和249个确认账号。换而言之,这一次的调查所揭露出来的,是维基百科历史上最大的马甲网络之一。
在被查出来的马甲账号中,最老的一个叫做Morning277,自从2008年11月就开始活动了。它和它的姐妹账号一样,创建的词条都是公司或者在世的人,内容也都比较积极正面,引用来源往往是谁都能供稿的网站。有时候它也会误导人,比如说它有一个标注显示新闻报道来源CNN,但实际上是CNN的iReport,一个允许普通人上传未审核报道的网站。
更有甚者,Morning277和它的小伙伴们有时会同时编辑页面,而且从不使用讨论页来交流他们的意图。“一般来说,多个人同时编辑一个词条时,多少都会产生一些异议,”DocTree介绍说,“所以如果是正常的编辑,大家都会用讨论页来交流。”
维基百科将所有得到确认的马甲账号拉进了黑名单,与此同时,管理员还删除了该马甲网络创建的许多词条。在几天之内,数百个词条就此消失在了虚空之中。
谁是幕后黑手
维基百科的调查结果并不包括揪出电脑屏幕背后的真人;事实上,在The Daily Dot记者进行采访的过程中,维基百科的管理员甚至拒绝猜测这些马甲的真实身份。这并不令人意外,毕竟维基百科这样的社区总是非常讲究保护用户隐私,哪怕是严重违反游戏规则的用户。
不过,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要找出真相并不困难,The Daily Dot给那些被删除词条的公司发了几封邮件,真相就出来了。做出回应的四家公司都表示,只要报道不提及他们的公司名称,他们就愿意配合;而他们的故事也都一样:他们雇用了一家名为Wiki-PR的公司帮他们来创建维基百科词条。
Wiki-PR并不是什么地下组织。在他们的官方网站上,他们公开宣扬“维基百科将不再成为你的问题”,并号称自己有“一个包括45名维基百科编辑和管理员的团队”能帮助客户建立并维护符合维基社区要求的词条。这宣传词中最令人震惊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号称雇用了维基百科管理员,也就是维基百科最核心也最有权力的那些人——如果属实的话,那就相当于在维基百科的心脏部位埋了棋子。(尽管从调查过程来看,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显露任何有管理员参与其中的迹象。)
四家Wiki-PR的客户公司均表示,他们是通过电子邮件推广而知道这家公关公司的。“我们收到了一封邮件,”其中一家公司的代表说,“那上面写着,‘我们注意到你们没有维基百科词条。如果你们对此感兴趣,请联系我们。’”
截至今年9月,共有323个账号被确认为马甲,另外还有84个账号存疑,他们来自50多个真实的人,曾在维基百科上进行过900多次词条创建或编辑,而这些,都出自同一个马甲网络。
简短,但是有效。
“只能说,这封邮件的时机非常巧。我们当时正在讨论是否需要创建一个维基词条,”另一家公司代表说,“他们说他们会负责创建,而且还会负责更新维护。”
创建一个词条的收费标准是500到1000美元,之后每个月,Wiki-PR还会收取50美元的维护费。作为回报,Wiki-PR承诺,将根据公司动态对词条进行及时更新,如果词条被删除,那么他们会重新再帮客户建立词条。另外,如果一个客户达不到维基百科的“知名度”准入标准,那么Wiki-PR还会帮你生成一些文章。“他们最后帮我们写了七篇报道,”一个客户公司代表说,“有人来联系我们,给我们发了几个采访问题,然后我找我们CEO进行了回答,他们就创建了关于我们的报道和词条。”
这些客户当然都注意到自己的词条被删除的事情,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七月的时候,我正在做一个报告的时候,点击到我们的词条页面,却发现它不见了。我给Wiki-PR那边发邮件询问,而他们说,是有人故意针对他们。”客户代表说,“他们保证将在5到10天内恢复我们的词条,但两三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有动静。”
那些Wiki-PR的客户公司们在得知真相后当然很愤怒,但他们的愤怒不仅针对Wiki-PR,也同时撒向了维基百科本身:“我知道维基百科有编辑,他们应该阅读看看,判断我们词条里的内容是否是真的,”其中一个客户说,“真实性才应该是最重要的,你不应该针对发布者就一竿子打死。我们又没有在词条里说谎或者做虚假广告什么的。”
维基百科的尴尬
维基社区一贯反对利用维基百科来打广告或做公关的做法,毕竟这是一个在线百科全书,强调客观与事实,广告和公关的存在会损害维基百科自身的信誉度;然而在真实世界中,几乎所有大的商业或非商业组织都会对维基百科进行公关,有不少组织还成立了专门的团队,专门研究如何在引起最小反弹并不触及维基社区规章的情况下去修订维基百科词条,以宣传对自己的组织、团队或所代表的文化进行宣传式。
今年4月,爱德曼数字(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的线上分部)高级副总裁菲尔·戈尔斯还在接受《VICE》采访时大方表示,目前公关行业的新关注重点就应该是维基百科,所有公司都应该针对维基百科进行专门的公关。
维基百科之所以能发现Wiki-PR的问题,是因为他们所负责的词条,往往是那些不出名的小公司和不出名的小团队。但那些大公司的公关与宣传又要如何回避呢?他们知名度足够,也能找到靠谱的媒体来发表CEO言论或公司动态,他们完全能够在完全符合维基社区要求的情况下在词条上增加自己希望增加的内容。
对于维基百科来说,这是一个难以绕开又难以面对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