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大白鲸”
2013-12-29洪玮
现代都市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依然膨胀,而传统的修缮和改建成本高,总是大费周章。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经济地激活闲置建筑?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Sandberg学院甚至开了一个叫“VACANT NL”的硕士课程,探索废弃空间的解决方式。有人用粗绳索结成一个平面并吊起,做出空中阁楼的感觉,也有人把废弃大楼当作灵感仓库,请作家来生活写作,还有学生找来了规整、洁白的集装箱袋,撑起来就可以是个展览空间。
集装箱袋的闯入激发了团队思考,他们打开思路:这种软性、灵活的材料,不像传统改造建筑时使用的钢筋水泥,它可以随时搭建、挂起、收拢甚至重组,充满了可能性,何况这种编织袋很便宜,在专门店甚至网上都能买到,适合预算紧张的年轻人。头脑风暴里,“进入大白鲸”(Inside the White Whale)项目诞生。
这些袋子本来用在运输过程中保持货物清洁,在这里,它们被裁剪、挖洞、重组成新的临时空间。比如,把一个集装箱袋的一侧套在床和储物架上,稍作加工,当袋子“升”起,床露了出来,这是睡眠空间;当它落下,床被遮住,床顶的平台就成了工作台,你得到的是规整洁白的工作间。这个工作间没有窗,当然你可以自己剪开一个,但设计者反问:你真的需要窗吗?工作的时候,你可能只需盯着工作,两耳不闻窗外事。就如定制服装,“大白鲸”其实也是一种定制,当你按自己的需求排列组合的时候,也在反省每个需求是否必要。
设计团队已经做出了工作室、理发店、派对场所、读书会等空间方案。比如,读书会是将集装箱袋竖向挂起,在底部裁剪出若干个允许头部和手臂深入的洞口,顶端伸入照明设备。设计者之一Chris说,当大家把头伸进“大白鲸读书会”,这个洁白的、高约5米的空间,有一种教堂般的私密感。在一个废弃的建筑里,最不缺的就是空间,亲密感反成了问题,而“大白鲸”围起的空间,恰恰在心理上弥补了这一点。
“大白鲸”在深圳OCT-LOFT创意节“设计实验场” 现场,经过的观众嘀咕着,好像帐篷。Sandberg学院院长Jurgen说,它的确有帐篷的某些属性,但比帐篷灵活、经济,可以按自己的需求裁剪、改变空间。作为理发店的时候,它甚至可以“自带”工作服:设计者们调皮地制作了理发师的服装,并缝在“大白鲸”上,剪刀、喷壶可以挂在这件衣服上,连置物架都省了。
为什么是白的?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设计者们决定保持它们的原色,正好这让它有点像白墙,在分隔空间的同时,给予可能性和敞亮的感觉。需要阳光?需要照明?需要供暖?对Jurgen来说,都不是问题,如果是传统的建筑材料,你可能需要动用电钻等工具,但“大白鲸”只需要你拿起剪刀,再把你需要的一切拉进来就是。软性材料不够结实,无法遮风挡雨?废弃建筑作为它的外壳,这些也无需担心。
Jurgen希望的是,未来城市改造、建筑活化,“可以如鸟鸣一样”,而不是满耳拆除钢筋水泥的粗暴声音。这种材料质地可能不够亲肤,方案也还有改进的空间,但Jurgen们想的是,材料的软硬不是问题,如何使用,我们如何思考,才是问题所在。
项目名称除了暗示洁白的新世界外,又有圣经“约拿和鲸鱼”的联想——先知约拿被鲸鱼吞下,三天之后又被活着吐了出来,到尼尼微城传道,拯救了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