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之初

2013-12-29朱荫贵

清华管理评论 2013年4期

《财富》杂志在1997年刊载的一篇文章指出:“泰勒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他的思想决定了麦当劳对厨师翻烤汉堡包数量的期望,决定了电话公司希望接线员能接通多少个电话。”那时,距离泰勒《科学管理》一书诞生的1911年已经过了86年。即使在今天,全球仍有许多企业受到他的影响。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泰勒的思想是继联邦宪法 (Federalist Papers)之后,美国对西方思想所做出的最持久的一项贡献。亨利·福特的流水线也只不过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逻辑拓展。

泰勒的科学管理是第一个国际化的管理理论,它就相当于那个时代的全面质量管理 (TQM)。在日本,泰勒的思想深入人心,为人们所熟知;在苏联,列宁是个泰勒迷;在法国,泰勒的支持者是冶金学家亨利·勒·沙特勒耶;在中国,第一个引进泰勒管理思想的是穆藕初,他翻译了泰勒的书籍,并通过自己办工厂的经验,将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在近代中国付诸实践。

泰勒——问题解决专家

如果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弗里德里克·泰勒 (F·W·Taylor) (1856—1915)的一些管理思想似乎很残忍,他曾经这样写道:“对搬运生铁的职业工人的首要要求就是,他得像牛一样蠢笨和懒散。”

这话在现在听来似乎耸人听闻。但在德鲁克的眼里,泰勒为管理学奠定了坚实而持久的基础,没有人能超越。他说:“当我们想要了解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并学习如何提升知识工作的生产力时,我们甚至还要回过头来研读泰勒的著作。”

泰勒是一位最终解决问题的专家,他积极从事发明创造工作,获得了四十多项专利。对他来说,提高效率就是好事,他对规则和效率有着特别的爱好。他的一位学生曾说:“他并不像某些推崇他的人那样喜欢高压生活,但他的确认为紧张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这样的生活不仅可以带来更多的金钱补偿,而且可以为人们增加效用和快乐。”

泰勒被认为是第一位管理咨询专家,他的信条是:将最先进的分析工具用于解决企业问题,这成了现代咨询业的座右铭。

泰勒天生充满活力、不知疲倦,并天生有着卓越的分析头脑。所以,他无法忍受工人“磨洋工”现象的存在,他手持秒表,详细测量工作中每一个活动所需要的时间。沃特城军工厂引进泰勒的思想后,将浇注一个驮鞍前桥的人工成本从1.17美元降至54美分;制造6英寸炮架的人工成本从10229美元降至6950美元。

泰勒思想的一个假设是:多即是好。亨利·福特最终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追求更多的产量,更大的市场,这是20世纪的管理问题。泰勒提出了他的解决方法,并让所有考虑这个问题的人接受了他的理论。直到20世纪90年代,许多产业生产能力过剩,这一理论的重要性才有所降低。

泰勒思想在中国

在美国留学时,穆藕初结识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泰勒,一起探讨有关现代化大生产的科学管理问题。并翻译了泰勒的名著《科学管理》一书,以《工厂适用的学理学的管理法》为名,于1916年出版发行。这是中国近代最早介绍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译著。穆藕初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中国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穆藕初(1876-1943),名湘钥,字藕初。上海浦东人。14岁时经人介绍进一家花行当学徒。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年轻的穆藕初受到《马关条约》签订的奇耻大辱刺激,因而萌发“实业救国”的大志。1909年至1914年,穆藕初在美国攻读农学、植棉、纺织和企业管理。1914年取得硕士学位之后回国。

穆藕初在留学美国并亲身考察西方企业管理的基础上认为,振兴实业有三点:一是原料;二是制造;三是市场。以这个视角看中国当时状况:我国原料不缺乏;人口超出四亿以上;有他国少有的大市场。但为什么中国实业并不发达?穆藕初总结原因,认为是缺乏实业界适用之人才。他进而将实业界适用人才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人才,一种是管理人才。科学人才就是技术专家,在制造业上占有重要地位,凡原料之配合、产品是否快速与优良,都与其有关。这种人才一个工厂中至少应有一二人至七八人不等。但是管理人才在事业管理上所占的地位更为重要。凡是增进精良之产品和产额,节省无谓之消费,都与其有直接的关系。这种人才与工厂是否兴旺,国家富源能否得以开拓,都有直接间接的关系。他认为,仅仅有科学人才而缺乏管理人才,其失败难以避免;如果获得管理人才,即使科学人才一时未得相当之人为之辅助,事业上虽然有缺憾,但因管理得人,措施合宜,可立足于不败之地。因此他得出结论:“我国工业不发达是缺乏管理人才的原因。”特别是在创办大规模之工厂时,管理者尤显重要。

穆藕初在美国时,曾与泰勒和他的弟子吉尔培莱反复讨论《科学管理》一书,获益甚多。他认为,该书的精要在于节省时间、精神、物质。在出国留学之前八九年的时间里,穆藕初在国内工作时就已经明白,凡事的成败关键在于管理者是否有合适人选。因此他在留美学农期间,尤其关注农场管理法。毕业后,曾到美国南方德克萨斯州研究植棉和纱厂管理法,认为美国人的管理“凡有所利,无不力图,凡有所病,无不力除”。对他们细致入微的管理方法深感钦佩。得到泰勒的《科学管理》一书后,他一再阅读,明白了他所钦佩的美国实业界管理方法是出于泰勒的理论指导。穆藕初认为,《科学管理》一书是新管理法的鼻祖,出版之后风行全球,各国均有译本刊行于世,但是中国实业家却无缘接触,因此回国之后,于百忙中翻译,希望以此振兴中国百业。

穆藕初的科学管理实践

穆藕初热心推广介绍泰勒的“科学管理”,认为科学管理不论在工厂或公司,都有极大用处。特别是在工厂或公司的管理人才之中,经理首先非懂得科学管理法不可。他说,“在我的眼光中,一百个经理中没有几个能具有做经理的资格,因为他自己不明了经理的作用在哪里。”他结合自己回国后创办纱厂的事例来做说明:“从前我在郑州开办纱厂,有人也在邻近地方开办一纱厂,而且很明白表示要打倒我这个纱厂。我初听了倒有些不安,我派人调查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后来调查明白:他每天在厂里,拾纱筒管,什么小事他都做。我听了就说这个人不能与我竞争,因为他忘记了自己经理的职责,对于细小事情,事必躬亲,就不配做经理,哪能使厂发达与人竞争。”穆藕初对“经理”二字的理解是:“‘经理’两个字在英文中除了Manager以外,还有一个叫Overseer,用中国话来说,就是监督的意思。假使你是管理四五十个人的人,那你就得对于每个人的个性能力和工作,都看得很明白,那办起事来,才有良好的效果。”他又说,“还有一个英文Director,它的意思,就是指挥者,所以做经理的人,只要指挥人家去办事,而不需凡事都自己去动手。有监督指挥人家的才干,才配做经理。”

穆藕初归国创办纱厂时,即身体力行,将这些体会和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他组织了一个资本二十万两的纱厂。本着泰勒管理法“节省时间、精神、物质”的精髓,从事工厂的建设工作。在筑建厂房、安排机件、规划督策等方面,一一亲任亲劳。当时社会上一般的做法是,纱厂工作,均托于工头。厂内各部,无稽核调查及各种报告。经理者,仅管钱财及营业。为改变这种状况,穆藕初在工厂开机前后约半年,日间督策工作,夜间创制各种报告表格,每日工作达十四五小时,改变以往各纺织厂建厂靠工头,进度无报表的传统管理形式。穆藕初创制的报告式样,为后来其他各厂普遍采用,将中国棉纺织业的管理水平,推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穆藕初采用各种办法提高产品质量,当时市场上棉纱舶来品多,尤以日本纱纱质精良,售价高昂。为达到和超过进口纱,穆藕初搜集市上最佳之纱若干种,逐一检验其优点所在,并把各纱的优点汇集于本厂所出之纱。结果不出数月,质量大幅提升。第二年,北京赛会得列第一。《密勒氏评论报》曾针对穆藕初取得的成绩评论说:“当时一般人认为,中国是永远不能在棉纱工业方面和日本人竞争的,任何促进这一工业发展的努力也注定是徒劳的。然而穆先生作为经理对德大纱厂的出色管理否定了这个不适宜的结论。”

穆藕初归国之时,正是中国近代棉纺织业大规模兴起之际。至1911年清朝统治结束之时,中国的近代棉纺织厂已有20余家,此后继续快速增长,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大约已有50多家棉纺织企业出现。南通的张謇大生企业集团、无锡的荣宗敬荣德生企业集团、周学熙的华北华新纺织公司和南洋华侨商人郭氏兄弟为首的永安纺织公司等大型棉纺企业集团都是在此时期产生。这几大纺织集团的创办者,张謇是传统士大夫,状元出身;荣家兄弟是传统商人出身;周学熙为北洋政府官僚出身;郭氏兄弟为华侨商人出身。他们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都有自己的特点。穆藕初作为学习并研究过西方“科学管理”的洋硕士,显然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穆藕初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并在取得实际经验后,在经营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制。如上所述,他非常重视管理,认为管理比科学还要重要,在最不科学的国度或团体里,也是少不了管理的。因此,他对当时一般的纱厂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针对工头制进行了改革。

当时通行的纱厂管理,都是工头负责制。在工头制下,纱厂管理系统分为文场和武场两部分。文场实际上就是账房,只管账,不过问生产;武场直接指挥生产,其头目就是工头,一切大权都掌握在工头手中。但是,工头大多是无技术知识、不懂管理的人,有些还是封建行会中的人。这些人对生产的管理完全按照自己的习惯和主观意愿行事,纱的质量和数量都由工头说了算。工头不懂技术,机器损坏不懂修理,零件失落也不懂增补,任意驱使工人,对工人的工作成绩不考察,工作效能也不过问,整个生产过程无稽核调查及各种报告。

显而易见,这种管理状况正好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要求形成鲜明的对比。穆藕初决心建立起一套以泰勒制理论精髓为蓝本的管理制度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新的生产指挥系统,其特点是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掌握企业的人事任免权,总经理下面设科室、车间,直接负责对生产的指挥调度;科室、车间的负责人主要由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担任;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负责制定生产操作、原材料消耗、设备工具使用维修等各种技术操作的规范程序和指标。穆藕初追求“精密之管理”这样一种管理状态,促使工人不空费时间,不耗费材料,且能爱护机件,尊重厂规,尽心工作。

第二,建立起比较科学的用人制度。雇佣的工人必须经过考核,工人或工头可以推荐自己的亲友入厂,但必须通过厂方考核。解雇工人必需按厂规,工头不能任意解雇工人。将用人置于规范性的制度之下,改变由工头任意招呼工人的状况,破除了工人对工头的人身依附关系。

第三,建立对工人进行比较严格的科学训练制度,以使工人的操作规范化。穆藕初认为出纱之优劣,三分在机器,七分在人为。使工人受到一定的科学训练,使其操作规范化,就能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单位时间的产量和产品质量,这是泰勒管理理论中的重要原则。中国的机器工业历史很短,工人大都来自农村,因此,泰勒的理论中这一原则对中国的企业具有更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穆藕初在自己的企业中兴办职业学校,举办短期培训班,实行养成工制,使工人的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以致其他各纱厂也纷纷请其为自己代培技术工人。

第四,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它对生产过程、供销过程的控制和总结对现代企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在当时的中国,许多企业还采用简单的流水帐式的旧式会计方式来管理财务,有的干脆无帐可言。企业在资金运用上家、厂不分,甲厂与乙厂之间混用,公积金与股息红利混淆,总之,完全就是一笔糊涂账。其后果,必然是资金使用混乱、浪费。

穆藕初对此情况早有了解。在留美期间,他去现代化农场考察时,农场财务管理的制度十分严格有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当他办企业后,便十分重视建立起一套新的财会核算的管理制度。

穆藕初面对中国的企业实践,灵活地运用科学管理理论,他认为,管理是一种特别的学识,一大半出于自身经历。所以前人在管理工厂上的心得,仅可作为自己的管理方法的酵母。变化灵动,应付咸宜,则在于管理家心思之绵密和脑力之灵敏。

科学管理之踵

泰勒思想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它把效率置于伦理道德之上。科学管理常常是无情地削减雇员人数的借口。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西蒙德滚珠轴承公司采用了泰勒理论后,雇员人数从120降至35。

在泰勒的思想里,管理是一门与人的欲望无关的科学。他相信,提高生产率可以巩固社会。但似乎事与愿违,他理想中的这种状态始终没有达到。1909年,超过3500名工人自发抗议美国钢铁公司为追求效率而提供不人道的工作条件。该公司宣称,科学管理是其遵奉的信条。它购买了一条新生产线,并推行可以提高产量的单件价格系统。与此同时,公司降低了绝大部分工人的实际工资。泰勒思想在别的地方的应用也是这样,总是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穆藕初的企业实践中也碰到了这个问题。

穆藕初曾经回忆说,当他办理第一个纱厂的时候,依据他在美国亲眼所见,一个女工可以管理一千纱锭。因此他认为当时中国用两个工人管理四百个纱锭是浪费的。于是他挑选了四十个精壮的女工,试行只用一人管理一部车四百个纱锭的办法。他将每个女工的工资都由四角提高到六角,先前两人管理一部车的,现在改为一个人管理一部车。并于试验之时,亲自到工厂视察,结果发现不仅可能而且绰绰有余,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也都和以前一样。可是三天以后,这些女工都来向他反映说再做下去要生病,所以不愿再这样做下去。穆藕初一再改选其他女工,结果都是如此。后经调查才明白,是其余四百女工不许她们做,因为这样改革以后,其余的二百女工势必失业。因此大家不许这四十女工做,“如再做就得吃生活(挨打)。”穆藕初明白了这种情形以后,“觉得失业的问题也不得不加以顾虑”,为此改变了前项办法,“按废花的减少程度来酌加工资,藉以奖励工作的勤慎”。结果工人数量没有减少,棉花浪费的程度却减低了,以前每车出两磅废花的,隔了一个星期,每车仅出了一磅废花。工钱虽增加了,“而废花少了,计算起来还是上算。”

同样类型的事例还可以举出以下几例:穆藕初在自己的纱厂中进行财务管理改革时,内容之一是引入西方国家的复式记帐方式,以纠正传统的单式记帐方式的弊端。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传统势力的影响,仍然保留了单式记帐方式,将其作为复式记帐方式的补充,并逐渐向完全的复式记帐方式过渡。由于采用了这种过渡形式,因此会计记帐方式的变化并未引起大的波动即被接受。再如穆藕初对工头制度的改革也是同样。他知道,工头制不改革,科学管理就难以实行,但一下剥夺他们的特权又会招致激烈反抗,对企业不利。因此,穆藕初针对这种中国国情,依然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进行。首先并未一下取消工头制,而是从制定厂规厂纪等规章制度入手,要求一切职工都必须遵守。奖惩均依厂规厂纪,这就把工头对工人的“人治”变成了企业对工人的“法治”。其次,他制定各种统计报表,要求工头必须定期填写,这就迫使工头必须懂得生产,使自己变成能指挥班、组生产的内行。他规定工人进厂必须经过厂方统一举行的考试,虽然仍允许工头推荐工人,但被推荐者同样必须通过考试。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工人对工头的人身依附关系。通过这些措施,在没有解雇工头,没有改变他们的名义和职位的前提下,通过改革一层层剥夺了过去工头对生产、对工人的绝对把持权,逐步推行了科学管理法。

在穆藕初兴办实业经管纱厂的过程中,可以说每一时期和每一环节,都充满了艰难和阻力。这些艰难和阻力,并非科学管理方法本身能够解决,穆藕初经过灵活变通后加以解决,是穆藕初运用科学管理法时的创造性实践。与泰勒将效率和标准推到极致的做法不同,穆藕初重视了人的存在,并以此取得良好效果,避免了尖锐的劳资矛盾。可以设想,假若泰勒知晓穆藕初在中国的企业实践,或许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理论。

朱荫贵: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