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形式主义措施失效的原因

2013-12-29古明明

人民论坛 2013年28期

形式主义已经不是我们政治生活中的新问题,但是为什么党和政府提出很多反形式主义的措施,都没有从根本上治愈这一顽疾呢?主要原因,还在于这些措施尚未涉及产生形式主义的根本制度因素。任何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措施都必须是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本症结提出和实施的,不然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正是很多治理措施同样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源上改进产生形式主义的制度要素,形式主义才会屡禁不止。

一方面,政府问责体系不健全是产生形式主义的关键,而反形式主义的很多手段和方法都没有触及这一实质问题。如果政府只对上级负责,而不需要就自身的行为向社会、向下层民众有所交待,那么政府就可以不用顾忌行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只要摆摆花架子、做点表面文章即可。毕竟政府官员不用像西方国家那样,由于工作成效和政策措施达不到民众的期望和需求而下台丢掉饭碗,公务人员没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所以可以“在其位而谋虚政”,只要做足让上级领导满意的功夫就可以平步青云,因此他们可以在一个稳定性极强的职位上通过不作为或虚作为的方式大搞形式主义。

另一方面,当前政府还缺乏一套相对完善和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以往反形式主义的措施并未就此问题做出有效回应。长期以来我国“唯GDP论英雄”的干部政绩评价体系还仍然处于主导位置,只要经济发展和增长水平表现突出,就能够在职务升迁等方面获得有力的从政资本。所以,很多干部只求数据漂亮,而不愿脚踏实地沉下心、做实事,这就助长了形式主义大行其道。因此,今后要彻底反形式主义,如果不能建立系统、科学、规范的干部绩效评价体系,那么自然没有人关心所做之事是否真是急民之所想、为民之所愿。

杜绝形式主义,需要从产生这种风气和行为方式的制度上找原因,并就这些制度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从而铲除形式主义的生存土壤。

(作者为东城区区委组织部部长助理、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