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如何市民化

2013-12-29谢作正钟根柔

人民论坛 2013年28期

深圳市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由三十多年前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得益于中央政府的特区政策,也得益于数百万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和奉献。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有农民工613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58.6%。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和农民工集聚地,深圳市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民工就业、生活和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充分发挥农民工的积极性和智慧,为农民工转型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推动农民工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

自1980年成立特区以来,深圳经济以年均24.8%的增速迅猛发展,201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506亿元,人均GDP达到11万元,经济总量及人均水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深圳城市经济发展、产业扩张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农民工,30多年来已累计为全国各地来深圳的农民工提供了9000多万个工作岗位,为中国农民工生产方式的转型,为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不断增加就业收入,帮助农民工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型。

深圳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及措施,不断增加了农民工收入,改善物质生活,使其生活方式如居住环境、消费习惯、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人生价值观念都发生了积极变化。

据测算,农民工的月工资由特区成立之初(1980年)不足百元,到2011年达到3300元,31年增长超过32倍。调查显示,有63.5%的农民工认为在未来5年将留在深圳发展。这反映了农民工希望融入城市生活的趋势。

30多年来,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以其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开放、创新和竞争观念,造就了深圳特有的文化价值观,不仅影响着深圳户籍人员,更影响着来深农民工。他们在逐步融入这座城市的过程中,吸收城市的精华,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三,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加快农民工实现素质提升转型。

面对城市发展对知识技能、技术的高要求与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形成的矛盾,深圳于2000年制定颁布了《深圳市职业培训条例》,并将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从2009年开始,深圳工会每年筹资5000万元,帮助企业开展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素质。2012年追加到6000万元。根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深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人次逐年增长,其中八成是农民工。专项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仅占21.8%,远低于全国平均的68.8%。

深圳市采用“职业先导”型创新模式,以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同时,政府还直接为紧缺职业技能培训“买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下,深圳的农民工劳动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积极鼓励自主创业,促使农民工实现发展模式转型。

作为最早、最多聚集农民工的城市,深圳一直积极鼓励多主体自主创业,不仅欢迎外商来投资建厂,也支持农民工自主创业,创业政策覆盖到广大农民工。一部分农民工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创办了自己的工厂、成为了个体经营者、成长为工程技术员和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一部分农民工带着在深圳的收获,返回家乡工作和创业。农民工来到深圳,从农民转型为产业工人、管理者、创业者等,深圳为农民工自身发展模式的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农民工转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这对于完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健康发展,平稳实现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深圳的工作和经验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

责编/周素丽 美编/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