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境 生成智慧

2013-12-29季飞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3年1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创设具体、形象、生动而富有趣味性与挑战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不仅可以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妙趣横生,而且在游戏中可以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复习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时,因为一些应用题计算课比较单调、乏味,一味地让学生做题很难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因此我就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计算的激情。我让一位学生扮演邮局的订报员,然后让他随机到两位同学那儿收取订报费(订一份《小学数学报》每月12元,订一份《电视节目报》每个季度24元),被“征订”的同学在纸条上写上金额即可,问:分别订阅一份《小学数学报》和一份《电视节目报》全年应收取多少费用?看看是订报员算得又快又准,还是被“征订”的同学算得又快又准。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趣味,使复习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更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再由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地去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促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对所发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的《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我先让男女生进行剪圆比赛,男生剪半径为6厘米的圆,而女生剪直径为6厘米的圆,比赛结果是女生获胜,此时,男生大喊不公平。我顺势追问:“为什么不公平?”轻松导入了圆周长的概念。然后,我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测出圆的周长,学生提出了直接用软尺测量;用绳子绕着圆一周,然后再测出绳子的长度等解决方案。我顺势再提问:“如果测量一些非常大的圆形实物你觉得这个方法方便、精确吗?如果是摸不着的虚拟的并非实物的圆呢?有没有一种既快又准确的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学生发现之前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心中也产生了疑问。接下来我再因势利导,进入本课的重难点处: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创设操作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数学素有“思维的体操”之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的良好方法。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正是这个道理。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学生学起来也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的《圆锥体积》时,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事先准备好的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的空圆柱中。经过多次实验,学生自己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这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圆锥体积公式的认识,而且运用起公式来也不会出现漏乘三分之一的现象,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创设生活情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4-6年级的数学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教师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加强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时刻都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享受到应用数学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五册第6单元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课堂这一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指指这个,指指那个,有的说课桌,有的说黑板,有的说门,有的说窗子,等等。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并能轻松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这样的生活情境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与生活现象相联系,促进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看待与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创设良好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多种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