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3-12-29师小敏
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中最主要的内容,它被分配到整个小学的各个年级,是贯穿小学数学全部内容的主线,具有多种作用和功能。数学是基础学科,而计算能力则是数学的基础。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不仅影响数学本身的学习,而且会影响到相关学科的学习。
实施新课改以来,大家谈得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理念,丰富多彩的情境,以及形而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实实在在地做数学、用数学多少有些忽视,甚至不敢提做题,非要热热闹闹,上课说了一大堆,下课错了一大堆。我们似乎有点矫枉过正,从过去的只会做题一下子到了反面。近几年来,多位有影响的数学教育专家和数学家都反映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准确率降低,对中学相关学科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应该引起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注意,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认真地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
一、关注良好计算品质的养成
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伴随着计算品质的形成。具备良好的计算品质,就能在实际操作中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知难而上,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严谨求实是历代优秀教育家治学的精髓,也是学生应具备的良好的计算品质。学生拿到计算题后,很少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但却经常出现错误,这所缺少的是一种严肃认真的精神。我们对待学生的计算错误不要一味地着急、批评,甚至呵斥,而要从错误的根源上剖析,找准症结,同时狠抓“认真”二字。学生认真地对待每一道计算题,和一般的看待每一道计算题结果完全不一样。计算题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尤其是多步骤的混合计算题,学生难以看到计算结果,这就要求按步骤,一步步去计算,不要跳跃,也就是跨过几步计算。在教学时,我们要有意识地阐明这一点,注意让学生在计算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千万不可急于冒进,造成不必要的错误。总之,良好的计算品质是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形成的,不能急于求成。
二、重视计算法则的掌握
凡新授课都应对计算法则有明确的交代。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有一个过程,对计算题的教学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在看待学生的错误时,不能简单地判断对与错,而要从计算法则上去查找根源。在学习新的计算内容时,班上的后进生总是跟不上,理解力和接受力都差一些。在面对较复杂的计算步骤时,这些孩子的表现具有典型的示范性,虽然可能是反面的,但是教学的效果却是很好的。我们可以将他们的一些错误类型在班上集体讲评,大家一起讨论:哪里出了问题?是什么原因?怎么改进?这样做既是对大家的一种提醒和教育,对学生本人更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例如,在学完小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之后,我们可以出这样一道题:
a=0.00……08(小数点后面有100个0),b=0.00……025(小数点后面有100个0),求a与b的和、差、积、商。这道题难度适中,能否正确解答,完全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我们知道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列竖式时,要求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尽管这里的小数位数比较多,但只要抓住“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核心,就能给出正确的解答。小数乘法的法则是: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然后看两个因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8×0.7,0.8×0.7,0.08×0.7……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最后再回到这道题上,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接着再说小数除法,小数除法的理论依据是商不变的性质,其实就是彼得基本性质,让学生回顾:8÷2,80÷20,0.8÷0.2……通过这样的引导,相信大多数孩子能够顿悟:原来这样一道看似复杂的题目,其实就是计算80÷25,这样问题就变得异常简单了。我们在讲评正确答案之前,还可以展示学生中的一些典型错误,让学生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真理越辩越明,最后力争使全体学生都能正确解答。
三、强调自觉简算的意识
试卷当中常有简算的题目,要求往往是“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这样的题目要求,给学生这样一种印象:简算是为了满足出题人的要求,如果没有要求,似乎就可以硬算,而放弃简便的方法。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表现在会算上,在会算能算的基础上还要迅速、准确,这就要求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计算技巧的掌握是学生在常规的计算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启发,帮助学生自觉应用简便方法,从而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简算的技巧一般来讲有这么几种类型,一是运算定律的使用,包括逆用;二是一些特殊的计算中所包含的简算技巧,比如等差数列求和,分数中的裂项法,以及一些特殊数的计算等。所谓的特殊数主要是指一些能够运用简便算法的数,如25×4,125×8,37×3,7×11×13等。这些特殊的数在具体的计算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要求学生熟记,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十分有益。
总之,在处理计算教学的内容时,我们既要敢于破除过去的繁、难的应试教育弊端,又要敢于抓实实在在的“做数学,用数学”,避免因为过分注重形而上的理念和花样,而让数学教学丢失了很多宝贵的优秀传统,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后面的相关学科的学习。
(责编 黄春香)